分享

丘吉尔是英国首相,却要后人永远跟随美国】

 qingse1976 2020-01-27

【此人本是帝国首相,却要后人永远跟随美国】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悄然绕过马奇诺防线,对英、法两国发动“闪电战”,并同时向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宣战。至此,纳粹不再掩饰其野心,而令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所沾沾自喜的“绥靖政策”亦宣告失败。应英王乔治六世在5月7日提出的要求,前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受命组建战时内阁,出任首相兼国防部长。

当法国战败的可能性极大、英国全体沉浸于失败主义的情绪中时,丘吉尔却称“厌倦了总是防守”,打算组织大规模反攻。丘吉尔运作通过了《紧急权力法案》,使政府获得在非常时期对全国经济、物资及人力的控制权,同时还增设国民自卫队以填补防卫力量上的真空。这便是丘吉尔在二战中的第一大政治贡献——在战争逆境中,保持着近似非理性的胜利信心和不屈的战斗意志。

得知德军入侵苏联后,他立即抛弃过去的“反共立场”,发表演说以支持苏联、重申抗德决心。苏联自然投桃报李,在莫斯科和英国代表签订《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这便是丘吉尔的第二个政治贡献。

在二战之中,丘吉尔一直秉承着“尽一切力量争取美国援助”的国策,将大量精力倾注于对美外交,因此在得知日军偷袭珍珠港后,丘吉尔难掩心中的满足之感。战争爆发仅两周,他就飞往华盛顿拜访罗斯福总统,与后者联合发表《大西洋宪章》。1955年4月,当年老体衰的丘吉尔最后一次举行内阁会议时,他还留下了一句含金量极大的政治箴言——不要和美国人分开。时至今日,英国政治家们依然在默默遵循。

1965年1月24日,温斯顿·丘吉尔逝世,英国政府为其举行了100多年来首场非王室成员的国葬,30万人走过他的灵柩,21位国家元首瞻仰遗容,后世更是尊其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