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类文本阅读八大高频题型解题技巧

 cuimingzong 2020-01-27

文学类文本阅读八大高频题型解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包括小说与散文的阅读,其设题的角度基本从内容、结构、手法、标题、语言、主旨等方面入手。综观近几年的高考真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八大高频题型:

第一种:标题作用题

此类题在散文与小说阅读中都常出现,其经典问法是“联系全文,分析标题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有什么好处)”。或“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为什么?”如: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鞋》)

[答案]以鞋为纽带可以传递主人公守明的深情与期盼,有利于开展故事情节。鞋就是主人公感情的载体,聚集着她对那个人几乎全部的爱。以“鞋”为中心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鞋是主人公守明心中爱情的替代品,是她爱的见证物,以“鞋”为中心有利于表达人物情感。

[答题技巧]

答题时要善于转化,诸如“标题好在哪里”“标题能否更换”“作者为什么要以某某为标题”,其实都是分析该标题的作用。分析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

1.标题本身的角度:点明写作对象,多表现为以人或物为标题的小说。如果标题用了修辞手法,则要从修辞角度分析。标题本身的意境特点。如穆时英的小说《莲花落》,“莲花落”本是小说主人公乞讨时所唱的歌,同时也有很强的画面感。分析为:“莲花落”本为歌曲名,但意象优美,具有美感与文学气息。

2.情节结构的角度:统领全篇,概括主要故事情节,大多以主谓或动宾短语的标题为主,如《林黛玉进贾府》。作为文章的线索,或串起文本的若干故事情节,或见证(记录)了事件的发展变化,起线索作用的标题,往往在文中总是反复出现。

3.内容主旨的角度:借标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如《棋王》,一个“王”字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标题也可能是文中主人公某种精神品质的载体。如梁晓声的《丢失的香柚》,香柚象征着“文革”中一个帮助“我”的素不相识的大姐的美好心灵。标题指明了某种有比喻特征(或象征意味)的形象。标题揭示了某种精神或哲理,以突出主旨,升华主题。

4.人物塑造的角度:标题为某物时,往往用物的特点突出 (或烘托)人物的品质。如梁晓声的小说《孩儿面》(注:“孩儿面”是一方古砚的名称),作者用“孩儿面”的古朴特点突出归还古砚的青年也具有古朴淡泊的美好品德。

5.表达效果的角度: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趣。此类标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即看上去似乎有点“怪”(费解),或者标题本身看似自相矛盾,如都德的《最后一课》。渲染(营造)某种氛围。

第二种:句子理解赏析题

此类题在散文与小说阅读中都常出现。

对句意的理解,要结合所给出句子的前后文。

重点语句的含义,往往在该句前后,用相关的句子或词语作了表述,常常只是换了一种说法来表达而已。

对句子的赏析,多选择有修辞特色的句子(如描写句),有时也会选择意蕴丰富、画龙点睛的关键句。

经典问法是“请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如: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2015年山东卷 《四堡雕版》)

(1)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2分)

(2)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2分)

[答案](1)对比、比喻。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了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2)拟人。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答题技巧]

此类题一般都有“赏析”“表现手法”“表达效果”等指明答题方向的词语。赏析时首先要区别句子的类型,主要有描写句(分写人、写景、写物)、修辞句、含蓄句。

1.描写句。如果是写人,则从写人的手法进行分析;如果是写景(物),则从写景(物)的角度(调动不同感官、观察角度、动态与静态、对比、衬托等)进行分析。

2.修辞句。基本思路是先指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具体分析修辞的运用情况或作用(如果句子里出现了体现情感倾向的词语,还要说明所表达的感情)。

3.含蓄句。这种句子一般未必使用某种典型的修辞手法;如果句子的形式特点鲜明,则要从句式(长句与短句)、语体风格(口语化或典雅化)角度,重点分析该句子的言外之意与表达的情感;如果句子的形式特点不鲜明,则要从选材、用词、艺术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等)角度指出句子的基本内容及其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第三种:段落作用分析题

小说阅读常从此角度设题,其经典问法是“某段作者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如:

文中插叙“童年打枣”的场景有什么作用?(4分)(2014年天津卷《枣香醉人》)

[答案]回忆童年的快乐,表现浓浓亲情,增添生活气息;昔日的热闹,反衬出爷爷奶奶晚年的冷清。

[答题技巧]

分析时一般是从段落在内容、结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段落:

1.插叙段。

如果插入的是一个史实段,一般回答:由眼前的某人(或物,或事)引发对历史的联想或反思,说明某个道理(或指出某种现象);具有例证的作用,说明某一观点;或起为后文的议论抒情作铺垫的作用。

如果大量引用文言或诗词名句,则增加文章的典雅之美。

如果插入的是一个神话传说,则多为增添神秘色彩,引发读者联想。

如果插叙段讲述了某一事件,则可作如下分析:内容上,说明的是什么(概括该段的段意即可);或表现了人物形象某方面怎样的特点。结构上,对主要情节是否有补充作用,利于表现怎样的主题。从主旨方面看,表达怎样的情感。手法上,与某一内容形成对比,或衬托某一对象。

2.引用段。主要表现为大量引用诗文或格言,其作用:内容上论证观点、阐明事理,强化作者的观点。形式上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增加文采。

3.描写段。

如果是景物描写段,应重点分析:内容上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结构上交代了怎样的背景,或衬托了什么样的形象,或是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或暗示了某种情节的发生,或象征着某种精神。

如果是人物描写段,重点关注:交代了人物怎样的特征(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刻画了人物怎样的性格、品质、精神等。

第四种:环境物象作用题

主要为环境描写作用题、物象作用题、次要人物作用题三类。

(一)环境描写作用题

此类题小说阅读中常见,其经典问法是“某处(段)环境描写有哪些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如:

1.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2013年山东卷《活着》)

[答案]点出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的规律;以此结尾,深化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答题技巧]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答题首先要明确环境描写大致具有哪些方面的作用,具体包括: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某种意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或暗示)作品的主题。进行具体分析时,要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作综合分析。

2.社会环境: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与背景,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等;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此外,还要看环境描写在作品中出现的位置。

在小说开头,一般是给全篇“定调”,营造某种意境、渲染某种气氛;

在人物出场前或对人物描写中出现环境描写,则往往是烘托人物形象,或揭示人物心理;

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中则多为推动情节发展;

在小说结尾,多有象征或暗示的作用。

(二)物象作用题

物象作用题在散文与小说阅读中都会出现,其经典问法是“文中多处出现某物,请问有什么作用(艺术效果)?”或“小说中多次写到某物,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如: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全国卷《战争》)

[答案]一个电话将两个人的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主人公的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真实;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了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答题技巧]

文章中的某一物象有时可能不是作品的主要内容,但也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布局谋篇、人物塑造、情节发展、传情达意、艺术手法等方面。

1.结构上:成为全文线索,串起相关情节,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这类物象或呈现为标题(如《项链》),或者该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引出物象或主要人物,为主要物象(或人、事)作铺垫。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采用“欲言甲物,先言乙物”和“由某物引出某事”构思手法的文章中,其中的“乙物”与“某物”的作用,或为引出后文的内容,或为下文埋下伏笔。照应标题。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中也包含有该物象。

2.内容上,用以交代环境,暗示某些内容。

3.人物塑造上,衬托人物形象,或突出人物形象的某一性格。

4.表情达意上,物象具有象征意义,成为某种情感(精神)的载体,寄托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5.艺术手法上,物象可以与文中另一对象形成对比,以突出某种意义。

6.表达效果上,物象可以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物象的作用往往具有综合性,可结合文章内容,多角度进行分析。

(三)次要人物作用题

主要在小说阅读中出现,其经典问法是“某某人(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如: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全国卷 《玻璃》)

[答案]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答题技巧]

小说虽然以塑造主要人物形象为主,但次要人物在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揭示主旨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情节结构上:是中心情节的见证者、经历者,串起故事情节或人物关系,起线索作用;推动情节发展,如果没有次要人物的出现,情节的发展就显得不合常理。

2.人物塑造上:或先写次要人物以引出主要人物出场;或以次要人物侧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或与主要人物形象形成对比,突出主要人物的某个特点。

3.主旨表达上:或通过次要人物的视角,引发读者思考;或借次要人物的思考,揭示主旨;或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暗示社会环境;或次要人物与其他次要人物形成对比,以突出主旨。

4.表达效果上:次要人物(往往是群体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具体环境,起到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第五种:内容分析题

此类题多出现在散文阅读中,其经典问法是“作者为什么说……(省略号的内容往往是文中的一个内涵丰富的或带有评价性意味的句子)”,或直接就文本内容设问,如:

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4分)(2015年山东卷《四堡雕版》)

[答案](1)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2)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3)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4)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答题技巧]

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相关内容进行梳理概括,只要按“问什么答什么”的基本原则答题即可;

应注意答案要有来自文章的依据,但对原文语句要进行适当的概括与重组,一般不能完全照抄文章中的原句。

第六种:人物形象分析题

此类题小说阅读中更多见,但散文阅读中也时有出现。常见的问法是“作者在塑造某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或“文中某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人)?请简要分析”。如: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2016年全国卷 《战争》)

[答案]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答题技巧]

如果只要求“概括”,则可直接用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形容词短语(如“善良真诚”)、动词短语(如“有责任感”“热爱生活”)及主谓短语,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进行概括。可结合赋分值的多少确定要点的数量。

如果题干还有“分析”的要求,在概括之后,还应从文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来作印证,每点按“性格特点+例子+分析”的形式作答。

还需要注意,如果要求分析“人物形象”,那么除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还要考虑概括出与人物地位身份、状态特征等相关的要点。

第七种:艺术手法分析题

主要分为分析表达技巧、谋篇布局、叙述手法等三类题型,其中考查表达技巧多与句子赏析结合,这里主要讲涉及谋篇布局与叙述手法的两类题目。

(一)谋篇布局类题

此类题主要涉及铺垫、伏笔、悬念、巧合、抑扬、误会、突转、明暗线等构思手法。请看下面两例:

1.“买玉”情节中,作者使用了“欧·亨利笔法”,试作简要分析。 (4分)(2014年浙江卷《走眼》)

[答案]以为赵老板会走眼,结果是李老板走了眼;以为价值在玉,其实价值在盒:造成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赵老板在钧瓷鉴定中表现出来的眼光,以及在收玉时他对玉盒端详良久的细节,这些铺垫使结局合乎情理。

2.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马兰花》)

[答案]第一问: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第二问:设置麻婶母女还款这一暗线,虽然着墨不多,但仍可展现她们的品质,丰富小说的主题;明暗线索交织,使小说情节更为集中紧凑,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谋篇布局类题所考查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作品整体的构思特点,另一个是某一具体段落(以开头与结尾段为多)的写法特点与艺术效果。

先看散文的谋篇布局特点。一般而言,散文的行文方式有以下几种:以时间的贯串来组织材料;从空间(场面)位置推移来组织材料;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由实到虚,由浅入深来组织材料。组织材料的方式可以与行文线索综合考虑,并呈现为一定的表现手法(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其次来看小说及一些叙事散文的情节特点。有的作品的情节是“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就开头、结尾的关系看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结尾来说,可分为“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戛然而止式”。

1.出人意料式:结构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这样的结尾又在情理之中。

2.悲剧式: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深化主题,令人感动,引人回味,发人思考。

3.喜剧式:表达效果上,小说的喜剧结局会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在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能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在主题上,一般反映出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式:留下“空白”,给读者以想象、思考的空间,余味无穷。

(二)叙述手法类题

此类题多见于小说阅读中。其常见问法是“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小说是怎样叙述某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

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古渡头》)

[答案]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答题技巧]

答题的关键在于熟悉叙述手法与叙述人称的作用,则易于找到相对固定的答题思路。

1.叙述手法

(1)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小说开头交代,然后从头按事件原先发展的顺序来作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引发兴趣,使情节波澜起伏。

(3)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接续叙述原先的主要事件。插叙的内容虽不属于主干情节,但能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补叙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可能是文章的关键之处。缺少补叙,故事情节可能出现漏洞。补叙的作用,是对前文某处的内容加以补充解释,使情节更加合理。

(5)并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通常采用明暗线索进行叙述。明清章回体小说常采用这种手法,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用“我”“我们”为叙述视角,其作用是增加叙述的真实性,读者常会认为所描述的一切都是作者亲历的。“我”在文中,既可以是主人公,也可以是见证人,还可以是参与者。

(2)第二人称:用“你”“你们”为叙述视角,其作用是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第三人称:用“他”或以某人的名字为叙述视角,其作用是叙述比较客观公正,能直接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

(4)人称的综合使用:一般是在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为主要叙述角度的作品中,某个部分转换使用第二人称,目的是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抒情,缩短与读者的距离;也有在一篇作品中进行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转换的,目的是使叙述更灵活、角度更多。

第八种:探究分析题

探究分析题大致可分为感悟启示探究题、结合文本探究题和观点论证探究题。感悟启示探究题的本质是多角度分析文章的主旨;结合文本探究题的本质是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分析。

这里重点讲观点论证探究题,因为此类题型的分析方法也适用于前两种探究题。其常见问法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请结合文本,联系……谈谈你的见解”“有人认为……,你同意吗?谈谈具体理由”。如: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2016年全国卷《玻璃》)

[答案]

观点一:认同王有福的态度: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王有福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理由不够正当充分;王有福害怕受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的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

观点二:认同“我”的态度: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王有福放弃索赔是担心上当受骗,说明他缺乏法律常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

[答题技巧]

观点论证类题的题干往往有“赞成哪种看法”“你是否同意”“说明你的理由”之类的语句,答题时要求考生首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

探究可从“内容结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具体可用“观点+文本分析”或“观点+事例”的形式。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其实就像在写一篇小议论文,要观点鲜明,理由充分(从文本中寻找),分析、表述合理得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