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寥斋 2020-01-27

领导路过他的办公桌,随手将一份文件放在他的面前,

“整理一下,作成简短方案,明天用”

对于这种简单的工作,领导认为无需多说,

但坐在办公桌前的他,面容中显现出一种纠结、无助的神态,

虽然尚未翻开文件、尚未浏览内容,放弃便已在他心中开始萌芽。

他开始回忆以往痛苦的失败、挫折后的放弃,愈发感到痛苦,

“我做不到”

他终于下定决心,翻开文件,草草地看了一遍,

“我做不到”

还未开始,他便已经放弃。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明智的放弃与

习惯性放弃

人生并非游戏,因此,我们并没有权利只凭自己的意愿放弃它。 —— 列夫·托尔斯泰

放弃,并不具备贬义、褒义的概念,定义为停止了对人和事的坚持,选择性的舍弃了预先的权利、主张与意见。

在我们的工作环境之中,放弃会随着我们的权利、主张与意见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义,有些可以称之为“明智的”,有些则可以称之为“盲目的”。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01 明智的放弃

如今,科技、咨询爆炸,近乎于每天都会有新的技术、新的资讯、新的理论与知识出现,并且随着分工的细化,我们也越来越聚焦于自身的岗位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接受新的、具备难度的工作时,由于相关的关联技能缺失,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

“举例::对于一名行政来说,如果以高标准要求其进行平面设计,那么便出现了不可触达的能力边界。”

能力边界是无法避免的,毕竟我们的精力无法支撑自己达到全能的境地,那么在面对无法完成的工作时,寻求内部其他资源或外部资源的帮助,则是一种明智的放弃。

许多优秀的员工,在接触新的工作时,稍微地接触便认识到,对自身来说这件工作完成起来事倍功半,那么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则是最优解。

因此,正如林语堂所说的,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当我们承认自身能力边界不足,积极寻求其他更有效的解决方式,则是明智的放弃。


02 习惯性放弃

如果说承认自身能力边界、积极寻求其他更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地寻找其他解决方法。

那么习惯性放弃,则往往是在工作、任务尚未开始时,便开始告诉自己“我不可能做到”,从而消极的寻求逃避方法。

两种心态、行为最大的区别则是,一种是为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积极心态,一种是为了躲避问题、逃避责任的消极心态。

许多人,在工作之中,许多人完不成工作、无法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往往并不是由于自己能力边界限制,而是大部分精力,用于如何逃避责任之中。

“举例:当领导给你安排一个没有接受过的新任务,许多人下意识的想要拒绝,这不仅是由于工作量的提升与额外的责任,还和自身的心态有关。”

除此之外,习惯性放弃的人群,还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即使这种行为使自身非常痛苦,也时常想要克服这种心态,但多次尝试不果。

“我做什么都不行,那就什么都不要做了。”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这不仅是

习惯性放弃

多次的放弃行为,虽然是以逃避困难作为指向,但最终并无法逃避困难,而未完成指定的任务,则必然会遭受领导、同事的多种方式打击。

由此渐渐地出现了“习得性无助”,这种放弃行为,也开始由主观意识选择,转化为了潜意识的“我无法完成任何事”。

“习惯性放弃”,导致我们无法完成新的、具有难度的工作,同时也无法掌握新的工作方法,那么想要高效的工作,自然也是无法谈起了。

我们即使想要努力的摆脱“习惯性放弃”、即使“习惯性放弃”无时不刻的在产生负面的影响,为何我们还是无法摆脱?


01 自我效能感弱

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提起习惯性放弃,许多人会联想到这是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从而推论出这是自卑所导致的,但自卑并不足以解释全部。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阿尔伯特·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我们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的自信程度”。

而自我效能感的强弱,则影响我们面对新工作、新挑战的接受程度与积极程度,其中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出现了怯懦、情绪化、焦虑、恐惧、羞涩的外在表现形式。

“习惯性放弃”的直接来源,便是在于自我效能感过弱,其不认为自己可以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新的工作与挑战。

根据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研究指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与自我效能感强弱之间的关系最为牢固与稳定,正如我们前文所说,“习得性”的失败,是“习惯性放弃”的诱因。

除此之外,自我效能感的强弱,还受多种其他因素影响,而针对“习惯性放弃”这种情境来说,替代经验的存在与否,则是另一个关键点。

“举例:领导给我们安排了一项新工作,虽然我们从未接触过,但有完整的工作手册、还有专门指定的交接人。”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虽然也会产生“习惯性放弃”,但由于有他人的替代经验存在,我们则相当于有了一种保障,自我效能感会有所提升,我们可能会更加有自信的完成这项工作。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02 动机性偏差

在一切情况下人类的自觉行动,都是同他们的智力的推断相一致的。——威廉·葛德文

自我效能感弱,是由于失败的经验过多,但本身我们处于这个社会,大多数的知识、技能都是尽力失败所习得的。

显而易见,我们不是所有人都是“习惯性放弃”,在我们身边还有许多人,积极、正面、努力的去面对困难与挑战。

而产生这两种不同心态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的动机性不同,根据不同的动机性,产生的归因方式不同,导致了不同心态的出现。

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创始人弗里茨·海德,提出了归因理论,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交互中,为了有效的对环境进行控制,则会无意识地对环境中的各种行为进行解释。

而美国心理学家金顿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一些特定场景下, 由于一定的特殊动机,使得我们在对行为进行解释时,产生了偏差。

那么,“习惯性放弃”的人自我效能感弱,则是由于在预设的特殊动机影响下,归因方式出现偏差,使他们无法正确的进行归因。

“举例1. 自我效能感强:终于完成了一项工作,工作成果不错(正面),都是因为我统筹规划能力强(内归因)。”

“举例2. 自我效能感弱:终于完成了一项工作,工作成果不错(正面),但都是因为市场环境好(外归因)。”

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实际上是源自于其归因风格动机性所带来的偏差,许多“习惯性放弃”的人,往往是由于早期经历过失败的个人体验。

而这种失败的个人体验,可能并非是在工作中出现,而是从幼年时期的社会互动环节,便开始根植于内心。

“举例:小时候可能考试考了好成绩,给父母展示的时候,父母表现为打击型,表示并不是你多努力与聪明,而是由于试卷简单、老师教导的好、你年纪比别人大。”

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认为,打击型父母所体现出的质疑与批评,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会起到深刻的影响,甚至于影响到其成年后的行为模式。

因此,源自于幼年的动机性偏差,使其产生特殊的归因方式,造成了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从而出现了“习惯性放弃”行为。

“我做不到”,并不是来自于成年的自我放弃,而是幼年“被打击”的小孩。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摆脱习惯性放弃

远离误区效应

显而易见,“习惯性放弃”的人,在社会中并无法获得想要的未来,其放弃行为,往往导致了职业发展停滞,甚至于随着年龄逐渐倒退。

那么,我们想要摆脱“习惯性放弃”行为,首先需要的便是远离误区效应,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性。

在认知与行为心理学中,误区效应指的是个体将某种错误的认知,不自觉间扭转为正确的认知,从而进入误区陷阱之中。

长时间的动机性偏差,使我们潜隐性的、潜移默化地对归因方式产生了合理性,虽然我们有时候可以认识到“习惯性放弃”的错误,并为之痛苦。

但我们很难意识到,根本的原因在于错误的归因方式,因此即使我们努力的想要摆脱“习惯性放弃”,却很难做到。

那么,远离误区效应所带来的陷阱,第一步则是认识到,我们的归因方式产生了错误,而不是我们习惯于放弃。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01 区分客观与主观

想要远离误区效应所带来的陷阱,需要找到真正的问题根源,并感受它、解决它。

第一步则是需要再日常生活中,刻意的观察客观与主观,并对其进行区分,从而认识到哪些是客观上的力所不能及、哪些是因为主观导致的力所不能及。

“举例1:公司安排了一个新任务,我肯定做不好,肯定会失败(主观)。”

在新任务开始前,我们主观上对自己的定义,如果是一种消极的“我不行”心态,那么自然结果也是失败。

“举例2:公司安排了一个新任务,所需要的技能我没有掌握(客观),但是我愿意试试(主观)。”

客观上的是无法凭借我们意志转移的事实,我们并无法一夜之间掌握相应的技能,但试错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正如村上村树在书中所说的:“当我们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放弃”时,我们将拥有“成长”这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人生本来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客观的事实虽然不会凭借主观而发生变化,但是对其的应对方式,则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成果与未来。

当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的放弃来源于主观上的主动放弃,而不是来源于客观中的被动放弃,才能认识到自身所处的误区与陷阱。

时刻警惕那些习以为常的想法,并将其区分为主观与客观,则开始了摆脱与远离。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习惯性放弃:误区效应导致的动机性偏差

“我不行,我肯定做不到”

这似乎只是我主观上的看法,

这项工作与我现有的工作,有所重叠,

“我似乎可以做到”

前人的经验与完整的工作手册,给了我更多的信心,

“我可以做到”

他告诉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