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9年,陪美国大兵的上海舞女,月入800万

 新一壶春秋 2020-01-2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岁月,上海是大多数美国人移居中国的目的地。上海的美国人并没有赶紧在城市中建立一个独立的民族社区。他们更情愿徘徊在上海外国人社交生活的边缘,自由流动的单身男性占大多数,构成了这群美国人的主体。

在上海的“美国女孩”专指美国“中国沿岸贸易船”上的水性女子,她们在上海和其他通商口岸从事她们的职业。上海曾经把美国女孩当作“广告语或者商业标志”。上海人力车夫标准的洋泾浜招呼语就是“你想去‘美国女孩家吗?’”

上海舞业自1920年开始发展以来,一直保持极为红火兴旺的态势,到了40年代已经发展到3300多人,许多红舞女的收入达每月800多万,而最被冷落被称作“阿桂姐”的低档舞女,月收入也有近10万。

职业舞女们的生活看似奢华,惬意,实大多辛酸,艰难,她们大多是因为家庭困难才投身舞业。在报刊杂志上,她们往往被形容成极不光彩的对象,充当各种丑闻中最不光彩的角色,许多舞女经常不堪重负而自杀。

舞女的收入以舞票计算,每伴舞一曲就由舞客付以一定数额的舞票。舞女所得舞票必须向舞女大班(舞女的领班)分成上缴,一般上缴七成,本人只得三成,再由舞女大班将全部舞女上缴的舞票分成上缴给舞厅老板。据说,一位优秀舞女的收入,可达舞厅中级职员的10倍以上。

一般大的舞厅,有当红的舞女。红舞女就是舞厅的“招牌”,引来无数公子贵胄。应接不暇时,舞女一晚上忙着“转台子”不迭。当时大都会舞厅的郑明明、吴飞虹;百乐门的陈曼丽;大华舞场的陈雪莉等等都因色艺俱佳而闻名遐迩。这是一家由“白俄”经营,主要面对外国人的酒吧。

有些舞女不甘屈辱,她们渴望有个正当职业,于是晚上伴舞,白天进职业补习学校学会计、打字,或请人补习语文、算术和英文。这些舞女一般不愿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以淡施脂粉、雅致脱俗的形象出入于舞厅,当时被称之为“学生派”舞女。

这是美国摄影师杰克·伯恩斯拍摄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夜的一组照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