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征、李世民君圣臣贤,为何魏征死后,唐太宗却要砸毁魏征墓碑

 花开无田 2020-01-27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一直被世人称道。

作为一代明君,诚然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僭越皇位,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过,但在他统治之下,作为人君他选贤与能、广开言路、善于纳谏,一时间大唐王朝是为大治,河清海晏,号贞观之治。

而作为诤臣,魏征伊始并不是李世民的谋士,相反而是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曾经为李建成策划筹谋诛杀李世民。但就是这样的关系之下,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后,魏征下狱。但李世民对于魏征坦言的“(李建成)恨不听我的意见,就不会有今日之死”甚为欣赏,非但没有治罪,反而委以重任。

在唐太宗登基伊始,踌躇满志,便时常与魏征讨论为政得失。作为治世经国之大才,对于唐太宗的信任,魏征也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唐太宗称赞魏征道:见朕之非,未尝不谏。……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

可见唐太宗对于魏征的信任之重,魏征也投桃报李,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有一次,李世民为大举兵戈,意欲对关中地区年满16-18岁的男子进行征召。群臣并无反对之言,反倒是,魏征上书言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都会导致事后无鱼可捕、无兽可猎,此次征召年轻男子的行径便如出一辙 。此举定然会带来,农田荒芜、赋税困难等结局,李世民对于这番说教,深以为然,便采纳了谏言。

而当李世民在群臣的怂恿之下,准备意欲效法秦始皇嬴政故事,封禅祭天之时,又是魏征站了出来。虽然此举似乎可以彰显功德,但于国家、人们而言,既要浪费财力、物力,又要加重附近百姓的负担,实则并无益处,甚至有可能步隋朝故事。于是,李世民又一次听从了魏征的谏言,取消了封禅。还有一次,便是李世民同魏征讨论明君、昏君之别。

对于这样的问题,若非明君,一旦答错轻则贬谪,重则夷灭九族;但魏征却直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能够如同尧、舜明主,一般做到下情上达,不受蒙蔽,居安思危,兢兢业业便可谓明君;反之如同夏桀、秦二世这般不听诤言,只信任如赵高等佞臣,则便是昏君,亡国不远。

对此,唐太宗李世民觉得魏征之语很对,便将这些话贴在墙上,时时提醒。但相伴必有终时,公元643年,魏征病重不治而亡,年64岁。李世民悲痛不已,辍朝5日,追赠三公之职司空,赠谥号“文贞”——这个谥号在宋仁宗以前乃是最高等级的谥号,是每个文人希冀的梦想。

此后,李世民更常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之死,朕少一镜子之语。在这年二月,李世民更是命阎立本作画像,将魏征画像置于凌烟阁中,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三。

但这些荣光余温未退,却发生了一件大事——李世民亲自将魏征的墓碑给砸毁。那么又到底是何种原因会导致这样一段君臣佳话,会有此番结局呢?

原来,魏征死后,侯君集发动叛乱被处死,杜正伦也因此获罪被罢免。似乎此案与魏征并无关系,但是魏征曾经向李世民举荐过这两人,更为要紧的是,魏征还曾将自己的谏书给褚遂良看过,这些也都让李世民对魏征与侯君集等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怀疑。

为此不惜将原本魏征长子魏叔玉与公主的婚约解除,亲自将魏征墓碑砸毁。本是君臣佳话,却落得此番结局,不免让人叹息,好在李世民也算知错能改。贞观十九年,在征讨高句丽失败后,李世民才想起魏征,一句“魏征如在,我定不会如此”既有期待,又是对魏征的愧疚,此时才又重新为魏征立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