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

 郑州火云罐 2020-01-27

小儿不明原因的低热怎么治疗?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

发热

长期低热的中医药调治和方法

低烧,又称低热,指体温在37°c左右,不超过38°c,检查化验没有明确的异常指标,多见于体质虚弱、感冒后遗症、免疫力下降。西医讲体温调节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总称为功能性低热。

这种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对患者和家属增加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一般的常规治疗,消炎退热、滋阴去火、清热解毒,很难解决根本问题,还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体质下降,而中医多认为本病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根本发热。

术业有专攻,王老师三代祖传,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专业治疗低热数年载。对长期慢性不明原因的低烧低热,研究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对大部分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文献记载:

《素问,调经论篇》:“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虚劳里疾,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医学入门,发热》“内伤劳役发热,脉虚而弱,倦怠无力,不恶寒,乃胃中真阳下陷,内生虚热、宜补中益气汤。”

辨证论治:

营卫不和低烧:

症见头痛发烧、汗出恶风、四肢酸疼、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治法:辛温解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加减,气虚外感不固者加玉屏风散

  1. 风热内温低热

    症见:发热无汗,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方药:银花连翘散加减,口干头晕者加葛根、芦根。

  2. 气郁低烧 

    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精神抑郁,胁肋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而苦,納食减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解郁泻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热甚者加黄芩,兼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活血调经

  3. 血瘀低烧

    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或自觉身体某部位发热,口燥咽干,但不多饮,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疼处或肿块,面色微黄或晦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发热甚者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

  4. 湿瘀低烧

    症见: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脘痞,全身重着,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呕恶,大便稀薄,粘滞不爽,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三仁汤加减,呕恶加竹茹,藿香,陈皮和胃降逆。胸闷加郁金,佛手花芳化湿邪,寒热往来者加柴胡黄芩,清解少阳

  5. 伤寒少阳症

    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语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者

    治法: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


  1. 气虚低烧

    症见:发热 热势或高或低,在劳累后发作加剧,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

    治法:健脾补气 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既能益气升陷,又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

  2. 血虚低热

    症见:热势多为低热、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色少华,唇甲色淡,舌质淡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归脾汤 本方为补血方剂


  1. 阴虚低烧

    症见:午后潮热,夜间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舌质红或有裂纹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加减,本方具有养阴清热,退热除蒸功效

  2. 阳虚低烧

    症见: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少气懒言,头晕嗜卧,腰膝酸软,納少便溏,面部恍白,舌质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阳气,引火归元

    方药:桂附地黄汤加减,短气甚者加人参补气,便溏腹泻者加白术,炮干姜温通中焦

     个人简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王老师出身中医世家,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三代祖传,专业研究治疗长期低热发烧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总结了各种体质的低烧调制方法,对久治不愈的发烧独到的研究并且广泛收集了民间单方验方,多方查找古典书籍。根据每个人的体质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一人一方灵活运用。纯中药制剂,绿色健康,无毒副作用,口服吸收快,价格合理,使很多低烧患者走出了病痛折磨的困扰。

     转归和预后:

    低热的预后和发病原因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有密切的联系,据临床观察,大部分患者经过适当的中医药治疗和调理均可恢复。少数患者病情缠绵,病程较长,需经一定时间的治疗方能获得明显疗效,有极少数病情复杂的预后较差,恰当的调试护理对促进发烧的好转治愈具有积极意义,患者应注意多休息,多饮水,在体力许可情况下做适当的户外运动,保持乐观情绪,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而又易于消化之品,肌表不固者应注意保暖,避风,防止受外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