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大利与西班牙的巴洛克艺术-巴洛克美术史(1)

 王守山学堂 2020-01-27

美术网友供稿


十五世纪末期以后,欧洲各国不断扩展科学新知,产生了许多发明;新航线的发现,证明了地球是一球体,也造成了通商与殖民的兴盛。这种经济扩张运动,使人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有,思想也跟着自由起来,因此引起民间的理性主义抬头,对教会的「创世纪」神学理论产生怀疑,进而引发出不同形式的「宗教改革」运动。相对于宗教改革运动,旧有的教会势力,为了维护巩固自身的利益,也发动起「反宗教改革」运动,以致引起新教与旧教权力之争,加上这时候欧洲各国基本上都属于君主专制的时代,经常为了扩张领土而发生冲突,遂导致后来的「英法百年战争」发生。

  艺术发展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之下,受到相当大的影响,巴洛克﹝Baroque﹞艺术便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
 

巴洛克艺术的特质

  在欧洲文化史中,「巴洛克」惯指的时间是十七世纪以及十八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上接文艺复兴,下接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

  巴洛克艺术源于「反宗教改革」运动,最初的发源地是被教皇统治的罗马,后来向北及向西扩展到其他欧洲地区。当时天主教会认为感情及感官有助于对教会认同的提升,因此巴洛克艺术经常以椭圆形为基础,并偏爱复杂的形状以及空间的动态对立和贯穿,藉以提升观赏者的情绪及官能感觉。其他特质是宏伟、戏剧性、对比﹝尤其在照明方面﹞、丰满匀称,也常把运用丰富的表面、扭曲的元素、镀金的雕像做出令人目眩的排列。建筑师则毫不掩饰地应用亮色和梦幻而绘制生动的天花板。

  相较于文艺复兴时期着重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的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却强调动势、热中表现或暗示无穷、不安和对比的感觉、擅用光的特性创造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并且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巴洛克艺术虽然形成并盛行于十七世纪,但与过去其他艺术风格却是并存的,以当时意大利及西班牙两地为例,当时是文艺复兴盛期、矫饰主义以及巴洛克三种风格同时并存,不过还是以巴洛克为其主流。巴洛克晚期风格常被称为洛可可艺术风格,在西班牙和美洲的西班牙殖民地则称为丘里格拉﹝Churrigueresque﹞风格。


第一部分:意大利巴洛克

  十七世纪巴洛克艺术的最大中心是罗马,当时的佛罗伦萨已退居次要的地位。一般认为,意大利的巴洛克艺术可分为三个阶段:1600 ~ 1625 年为初期,1625 ~ 1685 年为盛期,1685 ~ 1750 年为后期。


意大利巴洛克初期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初期是在克服矫饰主义的倾向,呈现在绘画的发展当中,以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最具代表性。他跟他的弟子将明暗强烈对比的技法,与热情奔放的人物造型相配合,形成巴洛克绘画的特色之一。

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 1571 ~ 1610 ﹞

  卡拉瓦乔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他的作品的特色是利用光线的明暗衬托出真实的空间感,并大胆舍弃对所有细节的描写,以创造出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经常以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绘制肖像画,他在静物画上的成就也十分突出。

  卡拉瓦乔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他的个性狂野、暴躁、易怒,总是想要脱离旧时的规范,重新思考艺术的意涵。约在 1590 年,卡拉瓦乔为圣路吉教堂﹝San Luigi dei Francesi﹞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

使徒马太和天使
﹝The Inspiration of St. Matthew﹞
1602 年

卡拉瓦乔﹝Caravaggio﹞之作品

油彩.画布, 292 x 186 公分

圣路吉教堂,罗马﹝Rome﹞,意大利

  卡拉瓦乔在祭坛画方面,如《圣母之死》﹝The Death of the Virgin﹞中,也如此将圣母的形象平民化。这幅画中的构图中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野村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

圣母之死
﹝The Death of the Virgin﹞
1605 ~ 1606 年

卡拉瓦乔﹝Caravaggio﹞之作品

油彩.画布,369 x 245 公分

罗浮宫、巴黎、法国



 

意大利巴洛克盛期


  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发展到了盛期时,建筑占有很突出的地位,许多特色首先从建筑体现出来,雕刻、绘画的发展往往与之配合,形成一种综合艺术。这时期最伟大艺术家代表是建筑家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瓜里尼﹝Guarino Guarini﹞、雕刻家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和画家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

建筑师: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 1599 ~ 1667﹞

  博罗米尼是十七世纪意大利最伟大建筑师,也是主导巴洛克风格之人物。他的作品标志着巴洛克建筑变化莫测的顶峰。他运用对比互换的凹凸的线和复杂交错的几何形体得心应手,创作出一系列令人叹为观止的巴洛克建筑。1638 年,博罗米尼受圣三一会修士﹝Trinitarians﹞之托在四喷泉十字路口的狭小位置设计《四喷泉圣卡罗教堂》﹝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及其修院。

四喷泉圣卡罗教堂
﹝San Carlo Alle Quattro Fontane﹞
1638 ~ 1641 年

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之作品

罗马﹝Rome﹞,意大利

  这座教堂的正面和内部皆有醒目的流动曲线,为矮小的建筑带来光线和生气。其中最高明的设计是教堂的圆顶,其隐藏式窗户、幻觉化的藻井及小巧天窗使它看起来比实际还高。但是博罗米尼未能等这教堂完工就先过世,之后由其侄子伯纳多﹝Bernardo﹞继续工作。
 

建筑师:瓜里尼﹝Guarino Guarini, 1624 ~ 1683 ﹞

  瓜里尼精通数学,是一位活耀于杜林﹝Turin﹞的建筑师。他的设计和著作为中欧和北意大利后期巴洛克建筑书的主要参考资料。1639 ~ 1647 年,当他在罗马当见习期修道士时,受到博罗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的影响。1666 年迁居杜林﹝Turin﹞度过他的晚年。在杜林,他设计的《圣辛东教堂》﹝Capella della Santissima Sindone﹞,用了砖石拱卷组成的立体拱架结构代替穹窿顶;《卡里格那诺大厦》﹝Palazzo Carignano﹞的波浪形立面和曲线双回楼梯以及大厅中奇特的双圆顶,堪称 17 世纪后半意大利最优美的府邸 。1737 年,他出版了最主要的建筑著作《民用建筑》﹝Architettura Civile﹞。

卡里格那诺大厦
﹝Palazzo Carignano﹞
1638 ~ 1641 年

瓜里尼﹝Francesco Borromini﹞之作品

1679 ~ 1685 年

杜林﹝Turin﹞,意大利



雕刻家: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 1598 ~ 1680﹞

  贝尼尼是巴洛克时期世界上最著名的雕刻家与建筑师,生于那不勒斯﹝Naples﹞,父亲是佛罗伦萨人,也是一位矫饰主义的雕刻家。贝尼尼活了 81 岁,在他多产之生涯当中,有很多作品都和圣彼得大教堂有关。贝尼尼替圣彼得大教堂的工作尺度从小到大均有,小的只是作画,大的则是替教堂设计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广场。1624 年,教宗乌尔班八世﹝Urban VIII﹞任命他修护圣毕比亚纳教堂﹝Church of St. Bibiana﹞,开启了他从事建筑工作之门。

  贝尼尼得天独厚,一生受到七位教宗的信赖,委托以改建罗马的重任,长达六十年。他以列柱的形式,兴建了圣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广场回廊,这座回廊如一双手臂环抱,使原来冷峻崇高的教皇殿堂产生了与人接近的亲切感。走在今日的罗马,处处都看得到贝尼尼留下的作品,譬如著名的《四河喷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贝尼尼以巨大的四件雕像,架构起象征人类文明的四条河流,成为与民众发生密切关系的景观艺术。

四河喷泉
﹝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1648 ~ 1651 年

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之作品

石灰华,大理石

拿佛纳广场,罗马﹝Rome﹞,意大利

  巴洛克艺术事实上是一种世俗美学,更切近人世间感官喜悦的追求,向往幸福甜美的渴望,拒绝贫穷与禁欲。因此,它的特质是一种「幻觉」,换句话说是将人们在宗教伪装之下的激情,以及世俗欲望的狂想从内心解放出来。贝尼尼对这种「幻觉」有很深的体会,加上他的雕刻技艺精到,善于表现激动的情感和炽热的意境,因此他在雕塑中创造的人体常常显现出一种纠缠或悸动,情绪被推向戏剧性的高潮。

  在《圣泰瑞莎的幻觉》﹝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的雕像中,我们看到贝尼尼明显地把「狂喜」从宗教的激情转而暗喻了世俗肉欲感官的悸动。如泰瑞莎一样的陷入迷狂激情中的「圣女」,口唇半张,呼吸急促,心跳耳热,她们的宗教激情更近于肉体上性的狂喜高潮罢。

圣泰瑞莎的幻觉
﹝The Ecstasy of Saint Therese﹞
1645 ~ 1652 年

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之作品

大理石

胜利圣母教堂,罗马﹝Rome﹞,意大利



画家: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 1596 ~ 1669﹞

  科尔托纳是意大利画家及建筑家,是罗马巴洛克盛期的奠基者之一,在雕刻方面,可与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媲美。他的绘画用色华丽,构图灵活,善于塑造丰腴健美的形象。从他的一幅早期根据希腊传说而绘制的杰作《劫持萨宾妇女》﹝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中,看到画中场面壮观激烈,骁勇的武士攻进萨宾城中,劫持了以美貌著称的萨宾妇女。

劫持萨宾妇女
﹝The Rape of the Sabine Women﹞
1627 ~ 1629 年

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之作品

油彩?画布,280.5 x 426 公分

卡匹托里尼画廊,罗马﹝Rome﹞,意大利

  然而,科尔托纳最杰作的作品是位于罗马巴贝里尼宫﹝Palazzo Barberini﹞大厅的壁画《神意的胜利》﹝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画家在这件作品中进一步发展了巴洛克天顶壁画的传统,让各色人物从云际空间直接穿插于建筑透视背景之中,有目眩神移之效。这种集绘画、雕刻与建筑装修于一体的艺术,成为日后流行于欧洲各地同类作品的楷模。

神意的胜利
﹝The Triumph of Divine Providence﹞
1633 ~ 1639 年

科尔托纳﹝Pietro da Cortona﹞之作品

湿壁画

巴贝里尼宫,罗马﹝Rome﹞,意大利


 

第二部分:西班牙巴洛克

  西班牙在十七世纪,由于航海事业的发达,建立强大的舰队,成为欧洲的强权。当时西班牙的王权扩张在菲利浦二世、四世时代达于巅峰,而维拉斯奎兹就是在这个王权高张时刻最代表性的宫廷画家。

画家:维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 1599 ~1660﹞

  维拉斯奎兹是西班牙的宫廷画家,虽然他一生绘画的主题都因此受到了限制,但也留下许多以宫廷贵族为主题的肖像。譬如《卡罗斯王子骑马像》﹝Prince Baltasar Carlos on Horseback﹞这幅画,王子骑在马上,手握令牌,意气风发,马的前蹄立起,飞扬腾达,这种表现法几乎成为后来西方绘画处理伟人肖像的典范。

卡罗斯王子骑马像
﹝Prince Baltasar Carlos on Horseback﹞
1635 ~ 1636 年

维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之作品

油彩?画布,209 x 173 公分

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维拉斯奎兹被称为是「西班牙艺术家的最高指导者」,从某种角度讲,他是个与古典主义理想美无缘的画家,而是一个伟大的写实主义者。在最著名的《侍女》﹝Las Meninas﹞里,他就回避了巴洛克宫廷艺术的歌功颂德传统。他以极平实的手法,利用镜子反照的空间,一方面记录了自己正在为国王皇后画像的场景,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年幼的公主带着陪侍宫女忽然闯入画面的偶发事件。

侍女
﹝Las Meninas﹞
1656 年

维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之作品

油彩.画布,318 x 276 公分

普拉多美术馆,马德里﹝Madrid﹞,西班牙

  在巨大的画幅中,维拉斯奎兹利用多层次的空间,使视觉产生极丰富的效果,画家本人正在作画,他拿着调色盘和笔,国王、皇后、公主,都成为他的模特儿。画家意识到自己在创作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君王」,他不再是服从于世俗权力的御用画家,他为创作者找到了独立自主的存在意义。

  维拉斯奎兹的色彩理念与法兰德斯﹝Flemish﹞画家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一样来源于对威尼斯画派的继承发展,只不过维拉斯奎兹的色彩更为淳朴自然。《维纳斯对镜梳妆》﹝The Toilette of Venus﹞是画家晚年的作品,流畅的造型,明亮的色彩是他一生艺术成就的最好总结。维纳斯﹝毋宁说是一位美丽的西班牙女郎﹞流露出一种任何画家笔下所不具备的淳朴自然的美感。

维纳斯对镜梳妆
﹝The Toilette of Venus﹞
1647 ~ 1651 年

维拉斯奎兹﹝Diego Velazquez﹞之作品

油彩.画布,122.5 x 177 公分

国家画廊,伦敦﹝London﹞,英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