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数大咖刘嘉老师谈奥数

 昵称32229807 2020-01-28

作者:刘嘉

湖北省小学数学奥林匹克首席教练

武汉明心教育校长

对所有参加奥数的学生,“成才”的标准是什么?现在有一种舆论,认为学奥数的人只有得了数学金牌才叫成功。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奥数教育的曲解。据我了解,中国有两个奥数金牌得主,学完数学后拒绝了数学机构的邀请,跑到华尔街去搞证券设计,年薪三百万美金,你说他算不算成功?我有两个朋友,是湖南农村的孩子,都是冬令营选手,北大、清华毕业后在北京创立了自己的IT和教育公司,在各自的行业内都小有名气,你说他算不算成功?

奥数其实就是一种教育手段,如果把功利性的东西渗杂进来,就会改变它的作用。就像高考,也是一种选择人才的手段,由于功利性的东西太多,导致高考产生了许多负效应。但在中国目前这种考试大国的状态下,由于社会的诚信度过低,很难找出更多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试想如果取消这些,学美国的推荐制,在中国会发生什么情况?

所以,孩子学奥数就像练长跑,看你怎么定位。

如果你把它定位于强身健体,它肯定能增强你的体质,但如果你认为练长跑就是为了成为刘翔才叫成功,可你又不具备那个潜质,你肯定成为功利主义的牺牲品!难道我们会因为自己不会成为刘翔而不去增强自己的体质吗?难道我们会因为练长跑而增强了体质但不能成为刘翔,就自认为自己是悲壮的牺牲了吗?

所以奥数承载的更多的是教育功能,而不是功利色彩,只不过目前的国情让它承载了太多它不该承载的东西。

迷时靠师渡,悟时靠自渡

1、奥数金牌=天资+ 兴趣+ 勤奋。

2、如果取掉奥数的功利色彩,奥数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不同层次的奥数材料是可以提高相应层次学生的数学水平。

3、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4、什么都不知的人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什么都不爱。把数学当朋友去交你就会喜欢上它。

5、不光奥数,学习的分水岭在于心态,在于追求。

6、在平时做题要学会“玩味”题目。

7、“善学者穷于一物,不善学者穷于物物”。

中学数学学习与小学不同,中学数学体系的逻辑性、层次性与结构性较强,要培数学首先要“培”生长点——课本,生长点培好了才能“养”

从2中辍学后走入社会的第一天,我就用“穷不丧志,富不颠狂”来警示自己,我穷的靠借钱渡日的时候也没有“为三斗米折腰”而放弃学习数学,我靠自己的学识挣到钱的时候也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有一种说法“穷得只剩下钱”,我17岁辍学,今年40岁,在经济上我有穷富的变化,但我的思想从我喜欢上数学的那一刻时我就没有觉得我穷过。

我常跟学生讲,人的一生应该去关注5个“识”:

1、意识——不论是横逆困穷之时,还是春风得意之时,都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与意识。

2、知识——毛主席说过一个比喻,读过书的人是提着马灯在山顶上走,没读过书的人是盲人摸黑走山沟。学习如果说有功利的话,这功利就是成就人生,而不是换取眼前利益。所以读书学知识不要“死读书”,否则就“读书死”,人应该树立终身追求知识的理念。

3、见识——有许多人读书越读越痴,“痴”的构造很有意思,“学知识出毛病了就会痴”,一种是白痴,不学习的人。一种书痴,学多了却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所以,知识一方面可以长见识,但反过来,你不拓展自己的见识也会使知识变得死板。“读万卷书”是要你求知,“行万里路”就是要你长见识。

4、胆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能柿子挑软的捏。做什么事都会遇到困难、挫折与失败,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并战胜它才能获得成功,才能为自己的短暂的人生增添夺目的光彩!

5、认识——学习不能人云亦云,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理性精神与判断思考能力,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学习一定要发扬“达摩面壁”的感悟精神,产生自己的认识才能让知识转化为智慧

1、如果把奥数理解成数学竞赛,那么小学生只有5、6年级才有比赛(但大多非官办),如果把奥数理解成拓宽和训练孩子数学思维的教育方式,那么随时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2、入门阶段,自学奥数的教材不能选的太难,选材的标准是:源于课本不能太高于课本,以长见识为主。

现在孩子对理化感兴趣是好事,但要让孩子明确一点,数学基础不扎实,将来的物理化学也不会攀得很高、走得很远。现在奥数没学好也就是解难题的能力弱了一点,晓得了自己的弱点就是聪明人,就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花精力去加强自己的弱项,但这需要恒心、毅力与意志来完成。

高中培优主要是针对参加竞赛的孩子,不参加竞赛的孩子可以把全国高中联赛第一试的题目作为培优的材料,这部分内容源于课本,高于课本,难度比高考试题略高。

不光你孩子说的这一次,以前也有过断电的状况,因为我这人不喜欢守旧,所以讲同样的题都尽量要找新感觉,这可以从不同届学生的笔记当中看出,遇到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不应该只向学生展现出他思维正确的一面,也要向学生去分析思维断电时的那种感觉和原因,帮助学生去了解正确的数学思维是有一个曲折的试错过程,这样更真实。

对数学的理解不能说我有多高的境界,只能说一旦我对数学的某个问题有新认识时,我就会把我的感悟与对应年级的学生或同行去分享,不论他是小学的,中学的,还是大学的。

培养数学思维没有年龄的限制,我认识中科院的一个老教授,他每周送孙子去学奥数的同时,自己也做奥数题,我笑着问他:“您这大年纪了,还想再考一次人大附中啊(北京最难进的重点中学,通过奥数选拔全市最优秀的学生,类似于武汉的二中、华师一附中、武钢三中)”,他说:“小刘,有些奥数题确实很有趣,小孩可以练思维,像我这大年纪的做做就全当是防止老年痴呆症吧”。

当然,如果你把奥数当作敲门砖的话,最迟五年级就要训练了,否则砖的重量不达标的话,是砸不开重点中学的门。

据我了解,如果把奥数理解成升学的敲门砖的话,中国的绝大部分省会城市包括台湾、香港在内都很疯狂,甚至韩国、日本、新加坡虽然没有奥数这种说法,但如果把冲刺名校的培训也等同于中国的奥数的话,他们也很疯狂,我感觉到在亚洲这个儒家文化圈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文化根源之一。

谈到国内各个城市的比较,我个人认为奥数培训竞赛最疯狂且最乱的城市是北京,北京的孩子在这方面的投入最大,精力也花的最多,他们进入名校如人大附中、101、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不仅要看中文奥数证书甚至还看你是否有英文奥数证书,还要看英语考级证书(有的孩子英语都过了6级!),甚至还要展现你的艺术才华,如果你没有有很深厚的背景(大官太多,局级干部用撬铲,有钱都没用!)又没有特长是根本进不了这些学校的。以海淀为例,就是平时放学以后,只要你沿着中关村大街从四通桥由南往北走向中关村一桥(北四环),你就会看到大量的学生不是回家,而是直奔培训学校补习!他们的奥数课大多是以三个小时为单位,也就是说一般从18:30上课,到21:30才完,无论周末还是平时都是这样。

其他地方如我到过的城市广州、上海、南京、郑州、长沙、天津、长春、哈尔滨、成都、重庆、贵阳、杭州、温州、西安、太原等都与武汉的情况相同,珠江三角州地区的奥数培训虽然不疯狂,但是他的数学课外补习的风气与内陆的奥数相仿,当你漫步在深圳的大街上时,只要你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有许多巨大的楼宇广告就是关于课外补习的,我常对深圳的老师开玩说:深圳是最有钱的城市,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是中国最“穷”的,深圳的家长为孩子花在培训上的钱可以和北京争峰,但孩子学到的东西还不及我学校提高班的内容,如果按房价排名武汉叫二线城市的话(大家肯定都希望这一点武汉永远不要争第一,甚至排名越后越好),那武汉的教育质量绝对是一线城市中的一流。

可以把历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压轴题汇集起来进行训练,这些题目可以从网上下载。

在明心排名前400名的孩子,进入重点中学(2中、6中、71、566、外校等)竞赛班或高分班学习,在数学思维上是不存在着障碍的。但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离竞赛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小学阶段不要要求孩子次次考满分,我给你个建议,十次考试能考三次满分,七次都在96~99.999……这个孩子就是很优秀的孩子。考试的最大价值在于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在新的学习过程当中去改正,如果丢了分而产生了对学习的新认识,远比次次得满分而认为自己是完人好,更何况瑕不掩瑜,人无完人。我始终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修正自己知识缺陷的过程。

能力比名次更重要,名次是一时的,能力是一生的。

我认为学生要努力地去做一流的学生,不要刻意地去追求做第一名的学生。

中国的应试就是定大纲、定知识点,在规定范围内去考察学生,对于智商正常的人而言,对付这种应试方式的诀窍就是多练,练成熟练工种,把大脑练成一个计算机的数据库,考试时启动检索功能去完成任务。要知道学习不是把人脑变成电脑,电脑再强还是要靠人脑来控制的。

针对许多家长提出的关于孩子如何学奥数的问题,我在这里做一个总的答复(下文来自我为明心教程写的序言,略作修改)。

一、关于奥数问题。

上个世纪,美国出版了一套《新数学丛书》,书的序言中对学数学有一句忠恳的建议:“学数学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也说过“解题是一种本领,就像游泳、滑雪、弹钢琴一样,你只能够靠模仿和实践才能学到它。……如果你想学会游泳,你必须得跳进水里去。同样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善于解题的人,你就必须得去实地解题。假如你想要从解题中得到最大的收获,你就应当在所做的题目中去找出它的特征,这些特征在你以后去求解其他的问题时,能起到指引的作用。一种解题的方法,它若是经过你自己的努力得到的,或者是从别人那里学来或听来的,只要经过了你自己的体验,那么它对你来讲就可以成为一种楷模,当你在碰见别的类似的问题时,它就是可供你仿照的模型”。

孩子在学习奥数中见到的问题大致分两类:

第一类是通过对例题的数据结构的改编产生的。

这类习题学生做起来一般不会困难,学生只需要通过模仿例题中的方法与技巧就能很好地解决。通过做这部分练习,可以强化、巩固本章所介绍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与技巧。

第二类是通过对例题的逻辑结构进行变化而产生的。

这一类问题对学生而言显得较为困难,它需要学生在学完例题后,再通过复习课本的内容,仔细领悟例题中所反映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从困难中去找出一条越过思维障碍的途径。

根据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明心每讲的练习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当然对于能够全部正确完成的学生,所有人都应当祝贺你,为你感到高兴!),若不能全部完成,也不需要着急,不妨先放一放,带着你遇到的问题继续学习,等学了后面的知识后,也许在某天清晨你起床的时候,你的解题灵感就会突然蹦出来了!

二、致学生的建议

作一个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进行每周的奥数学习呢?我们提供下面几点建议:

1、仔细阅读课文;

你不可能只通过做习题来学会你需要的全部内容和数学方法与技巧,你需要仔细、耐心地阅读书中对例题的分析过程,然后合上书,在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回顾分析过程中的要点,领悟整个解题过程的逻辑关系,然后再把书中的例题按自己的理解一步步地解出来,做完这个工作,再把自己的解答与书中的分析作一个比较,看看自己的解答在哪些地方还存在着问题,或者在你的整个推导过程中你会有那么关键的一步始终转不过弯来,这时你就需要再次去阅读课文,直到把你思维上的障碍彻底扫清为止。

快速阅读在这里对你是不起任何作用的,你必须按照一步一个脚印地、循序渐进地专注、耐心地阅读课文并探究问题的细节的方法去学习。

2、做家庭作业;

请你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记住下面的学习方法:

(a)只要有可能,你都把你所面对的数学题用图形的方式来表示。因为用图形来表示数学问题是理解数学和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重要工具。

(b)以步步为营、合乎逻辑地方式写下你的求解过程,就像是你在向别人讲解这个问题的求解过程一样。

(c)思考一下你现在做的这个练习与课文的例题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

3、学会“超前”;

有些同学在课堂上“以听课为主,力争跟上老师的思路”,另有一些同学则像数学家那样“力争自己解决问题”。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得到的学习效果是不同的,前一种学习方式很被动,后一种学习方式则是把学习数学模拟成一次创造的过程,这种方法所获得地对数学的感悟要丰富深刻得多。为了做到这一点你要学会在课堂上做到下面的三个“超前”。

(a)超前思考:尽量在老师讲解之前,提出自己解题的想法与思路;

(b)超前总结:尽量在老师总结之前,对解答过程进行反思,做出总结;

(c)超前提问:尽量在老师讲解之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

4、学会归纳;

俗说话“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当学完教材的一章后,你就应该试着对问题关键之处用自己的理解写一个简单的归纳描述。如果你成功了,你可能理解了有关的内容;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在你的解题过程中的差距在哪里。

归纳不仅能够提高你的学习能力,更能提高你对数学的领悟,它可以使你高屋建瓴、见木又见林。有许多同学在解数学问题时只会“见招拆招”,甚至只会解自己解过的题,题目稍一变化就无从下手,这往往就是不会在学习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导致结果。

5、学会复习;

不会复习的人,是无法把知识真正掌握的人。为了把学过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你要学会:

(a)课后复习:每次课后,要通过阅读课本和整理笔记来巩固课堂上学过的知识;

(b)阶段复习:每学完一个阶段之后,要把你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串联,筛选出典型的例题和习题,归纳出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使你对数学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面。

6、做一个“错题本”。

在平时的学习中,你手头必须有一个“错题本”,把每一个类型中你做错的题归纳在一起,在关键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一些提示性的话语,反思一下自己错误的症结所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你的学习效率。

学习数学不可能一蹶而就,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要有耐心、要弃而不舍、要提问、要和同学共同交流。学习数学的回报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它对你人生的发展都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做个小广告,我编的《2009年小学数学竞赛通鉴》汇集了当年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小学数学竞赛试题(含外校入学试题),可以参考一下。

解题思路是战略,解题方法是战术,战略是靠战术来完成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孩子多在解题步骤上琢磨。

如果我的闲聊能够有利于帮助家长认识孩子的教育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话,欢迎“盗版”!如果产生版权费的话,一概捐助希望工程!谢谢!

本此访谈结束之际,感谢社区为我提供了一个与家长直接交流的平台,也感谢家长对我的支持与理解,通过这次访谈不仅让我了解了家长的心声,也看到了明心的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现代中国教育,风云激荡,这百年大计,自然也是沉沉浮浮。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一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正是先贤圣哲这种普济天下的精神,激励我辈不断探求聚英才、弘道术、发蒙昧、广教化的方式。我也将把我毕生的精力贡献给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故土——武汉,不负故土乡亲对我的养育与支持。

来源《南京中小学 》若侵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