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姬昌的大儿子叫伯邑考,二儿子却叫姬发?

 苍沧 2020-01-28

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先秦以前和秦汉以后人名结构、性质完全是不一样的。

先秦以前的人名非常复杂,大概有八种成分组成:「姓、 氏、 名、 字」和「 爵位 、谥号、 职官、 亲称」。

比如以「商鞅」为例子,「商鞅」的名字还有「公孙鞅、卫鞅」:

  • 「商鞅」的「商」来自他的「封邑」,所以商鞅也叫「商君」。
  • 「卫鞅」的「卫」,是因为他是卫国人。
  • 「公孙鞅」的公孙,是因为他是「姬」姓下的「公孙氏」。
  • 「鞅」是他的「名」,他的「字」可能没有流传下来。

还有比如:「伊尹」的「尹」是「官职」,「春申君」的「春申」大概是爵位之名,「华阳夫人」也算是一种爵位或者官职之名。

所以,先秦时代的人名称呼并不像秦汉一样,文献在记载他们的「姓氏、名字」的时候,并没有像后世一样交代、区分得那么清楚。

其次,晚商、西周的史料比较缺乏,可能「伯邑考」就是一个「字」,多个名字中一个,而「伯邑考」其他的名字,没有被文献记载并流传下来。


另外,我们要注意一下,先秦以前「姓氏」和「名字」的区别。

「姓」和「氏」

《通鉴外纪》云: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先秦「同姓不婚」,「姓」是用来区别血统的,所以「姓」比较稳定。

但是,随着一个家族不断的开枝散叶变大,就要用「氏」来加以区别不同的分支。所以,「氏」一般以「封国、采邑、官职」等而得名。

所以,先秦「姓」很少,但是「氏」就比较多。如先秦八大姓「姬、姜、姚、嬴、姒、妘、妫、姞」,分化出了几百个「氏」。

比如:秦始皇属于「嬴姓,赵氏」。

先秦不是每个人都有名字和姓氏,一般具备一定身份的人才有,而且姓氏需要君主的命赐。

「名」与「字」

根据《礼经》文献来看,先秦男子生下了取「名」,成年冠礼的时候取「字」。

我们知道古人的「名」和「字」一般是有意义联系,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义相关。这个习惯从先秦就开始了。

先秦取「字」,最常见的就兄弟排行「伯、仲、叔、季」,再在加上与「名」意义相关的字。

「名」和「字」的称呼还有讲究:

  • 尊者对卑者称「名」,卑者自称为名。如:君王对臣

  • 对平辈、尊辈之间则称「字」,
  • 名字连称要先「字」后「名」

参考文献

  1. 李学勤. (1991).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 历史研究(05), 107-112.

  2. 汪青青. . 先秦人名识别初探. 文教资料(1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