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干扰病毒复制的脚步?看干扰素如何上场表演

 九州君子好人 2020-01-28

1月27日,发布了某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 (试行第四版)。在一般治疗中的抗病毒治疗部分,保留了“可使用α-干扰素雾化吸入”的表述。

干扰素是什么?是如何抗击病毒的?是不是从现在开始,家中就要储备这类药物呢?一起来逐条讨论分析吧。

想要干扰病毒复制的脚步?看干扰素如何上场表演

名号中“干扰”二字,本义指的是干扰病毒的复制

就是这么硬核,大名叫做干扰素,名字的来历,就是因为它可以干扰病毒的复制。

科学家在研究病毒时,鸡胚绒毛尿囊膜是重要的试验模型之一。1957年,英国和瑞士科学家在利用鸡胚绒毛尿囊膜研究流感病毒时,发现有一种细胞因子,可以干扰流感病毒的复制。

这种细因子后来被证实是一种糖蛋白,制造它们的是机体的白细胞、成纤维细胞、T淋巴细胞等。这些与免疫相关的细胞在被病毒感染之后,会表达不同类型的干扰素。其中,本文的主角:α-干扰素的原产地就是白细胞。

干扰素的生物活性表现多样,不同类型的干扰素(主要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δ-干扰素)生物活性不尽相同,其中α-干扰素既有抗病毒的作用,也有抗肿瘤、免疫调剂的作用。

作用机制复杂且晦涩,今天咱们只讨论与抗病毒有关的作用,探究一下,干扰素是如何与病毒进行的斗争。

想要干扰病毒复制的脚步?看干扰素如何上场表演

α-干扰素的能量最小化平均水溶结构 来源:参考文献[2]


干扰素鼓吹能力极强,最擅长搞事情

干扰素抗病毒能力的由来,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优秀,而是它所具备的动员能力:本身作为一种细胞因子,干扰素钙可以动员一大票别的细胞因子,一起来参与战斗。

这就像是一个具有上千万忠实粉丝的网络大V,一旦有谁得罪了它,立马就会动员大家伙采用各种方式,对“敌对势力”进行攻击。

动员的重要方法之一:诱导机体产生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

这名字好长好难懂?分解一下来看吧。

干扰素刺激基因,是基因。基因嘛,简单理解就是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可以表达成蛋白质,蛋白质就是基因表达的产物。

干扰素刺激基因产物当然也是蛋白质。只不过,是很多种蛋白质,好几百种,名称各异、各怀绝技。下面,挑几个说一下。

想要干扰病毒复制的脚步?看干扰素如何上场表演

例如Mx蛋白。Mx蛋白具有广谱的抗病毒作用。病毒在复制了自身的遗传信息之后,会想方设法合成核衣壳,好作为装载自己DNA或RNA 的躯壳。Mx蛋白会将核衣壳强行扣下,禁止新病毒使用。新病毒只有DNA或RNA却没有躯体,没有办法完成“投胎”成为完整的新病毒,抗病毒效果由此而生。

又例如寡线核苷合成酶。α-干扰素的抗丙型肝炎病毒作用,和这个酶息息相关。这个酶的作用是,可以降解RNA。RNA在细胞和病毒的复制过程中都是不可缺少的核心部件,这个酶来了之后,唰唰唰一顿猛操作,诱导病毒感染过程中所产生的双链RNA发生降解。RNA被降解,病毒的一切都将化为泡影,这招听上去就有点狠。

再譬如蛋白激酶。这是被病毒感染后的细胞死亡时,发出的最后的求救。细胞死亡,释放大量的新生病毒的同时,也向四周释放蛋白激酶,用来警示周围的细胞:我已经被病毒攻陷,你们继续前进!收到信息的细胞就被赋予了一项技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停止合成蛋白质,病毒的繁殖进程也就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干扰素除了动员能力强,也有赤膊上阵干扰病毒的遗传物质的复制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效应活性等作用,来发挥抗病毒的作用。

因此,干扰素具有非特异性的抗病毒效果。所谓的非特异性,就是指不单单是对付某一种或特定几种病毒,而是对很多种病毒,都有效果。

想要干扰病毒复制的脚步?看干扰素如何上场表演

对于冠状病毒的效果如何?需要家中常备吗?

冠状病毒,RNA病毒的一种,2003年春季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以及1012年至2014年间的中东呼吸综合症,都是由于冠状病毒引起。

这次卷土重来,虽然说从基因型上来看,与上述两次的病毒有明显区别,但是毕竟是同属同种,在非特异性的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面前,可以参考一下之前的经验。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便是从理论上和体外实验证明,α-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效果,但这并不代表就能取得立竿见影的临床疗效。

原因是具有多方面的。本来,非特异性的药物也就意味着针对性相对差,往往药理作用也会显得绵软。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从医学伦理学上来说,不太适宜拿疫情之下的患者作为试验对象,设置大范围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药物的疗效。尽全力去救治才是最大的原则。

至于普通家庭中,更是完全没必要为了防疫而储备这类药物。首先,没有证据证明预防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重要的是,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才是最为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

想要干扰病毒复制的脚步?看干扰素如何上场表演


#青云计划##健康科普排位赛#

参考文献:

[1]游艳,肖建华,廖勇.干扰素抗病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广东医学,2014,(11):1795-1797.

[2]李柳萍,杨胥微,王妍.干扰素(I型α、β,Ⅱ型γ)的分子结构和生物活性的对应关系及其临床应用[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1,39(2):65-7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