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许多人眼中,李白是唐朝当之无愧的诗歌第一人,但其实在唐朝,最受欢迎的诗人并不是他,而是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的诗有“易懂”的特征,但也知道唐朝的识字率不高,所以可以说他的诗是妇女和孩子们都知道的。 根据《冷斋夜话墨客挥犀》记载,他每写一首诗,都会念给不识字的老妪听,她们若听不懂那就改。 这是传说,但经常看到白居易写诗的态度。 而且唐宣宗李忱也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白居易的诗名可见一斑。 他之所以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容易理解,还因为穷人发声。 例如《观刈麦》“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红线毯》“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鸟》“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 他曾为悲惨的卖炭翁写下一首诗,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的名字是《卖炭翁》,全文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土飞扬的烟花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的衣服是正牌,心里担心煤炭祈求寒冷。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饿日高,市南门外泥休息。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拿到文件称之为敕命,返回叱牛被拉向北方。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一半的红色绗缝一丈绫,在牛头上填充了炭。 众所周知,近些年来,语文教材大改革,而白居易的这首《卖炭翁》成功挤掉了杜甫的《石壕吏》,入选中学教科书。 杜甫是唐代诗圣,一直忧国忧民,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最典型的代表作是“三吏三别”。 那么白居易的这首诗凭什么能挤掉杜甫的《石壕吏》呢? ![]() 先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写了什么。 诗开头的四句,写了卖炭翁的劳动的辛苦。 有个卖炭的老翁,整日呆在山中砍柴烧炭。 他的脸上满是灰尘,再加上多年的烟雾,本来的身影就看不见了。 他的两鬓都是白发,十根手指也黑漆漆的。 这四个句子把炭翁发工资烧炭的困难无遗地表现出来,为以后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接着的两句一问一答,继续刻画卖炭翁的艰辛。 他卖炭得到的钱有什么用? 只不过是身上穿的衣服和嘴里的食物。 这两句蕴含了很多的信息,诗人并没有介绍卖炭翁的家庭情况,但是从这两句我们不难看出,卖炭翁衣食无靠,这一车的炭就是他所有的希望了。 他的生活越穷困,越能突出文炭被夺走后的绝望。 接着的两句写的是他的愿望,他的身上穿着的是淡薄的衣裳,可是他怕炭贱,所以宁愿天气更冷一点,这样矛盾的愿望读来令人心疼。 ![]() 接下来就是故事的一步步展开。 那天,天公美作,晚上下了大雪。 黎明时分,他坐车沿着铺满冰雪的路向市场走去。 可怜他来得太早,集市的门都没开。渐渐地太阳出来了,又困又饿的他就在南门的泥地中休息。 一句话,看到下层人的困难,如果他能卖掉这块炭,这份辛苦也许也是值得的。 然而接下来几句,笔锋一转,写尽了卖炭翁的无奈和绝望。 两个坐在高头马来西亚的宦官来了,他们在皇帝的命令下,一口气拉着车炭前往皇宫。 一千斤的炭,就这么被差役强拉走了,老翁纵有万般的不舍,却又拿那些人没办法。 他们只用红线和一丈绫,就把整车的炭拉上来了。 这种不公平的交易,其实等于成了豪门。 辛辛苦苦大半年的劳动成果就这么没了,老翁的心中该是多么悲痛。 丢了这个炭的翁,这个冬天该怎么过呢 ![]() 诗到此结束。 没有什么讽刺的话,这种含蓄可以想得更深。 其实无论是从写作手法,还是情感表达来看,杜甫的《石壕吏》和白居易的《卖炭翁》不相上下。 但是,老实说,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有同感,杜甫写下了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白居易写下了当权者给下层人民带来的压迫。 我们如今身处和平年代,很难体会那种战争的困苦,但是以权压人的现象无论何时都不少见。 你不知道喜欢杜甫的《石壕吏》还是白居易的《卖炭翁》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