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黄袍》袁克勤演唱 From 秦腔大观园 00:00 06:32 (接上期)抗美援朝期间.他随慰问团赴朝鲜演出,根据真实素材还编演了《扁担枪》,第一次在木偶戏中表现出志愿军战士的飒爽英姿.意趣盎然,令人经久难忘。 提到赴朝慰问演出,不能不想到两个幕后人物,这便是年逾八旬今犹健在的李育生和李鼎铭两位老者。李育生此后长期在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任职,其时担任领队,负责这一摊儿的政治思想工作,因为去战地演出.演职人员并非毫无犹虑顾忌,外号“颁颅”(读“奔楼儿”.前额突出)的唱丑角的翟延富就说过:“反正豁出去咧,弄个烈士也划来l”李鼎铭此后长期在陕西省图书馆司职行政后勤,其时东跑西颠,顶风冒雪,走乡串户,搜罗散落八方的吹、拉、弹、唱、生、旦、净、丑各路人马,备受辛劳。袁克勤更是满怀激情。一片赤诚,为了增强演出的整体艺术实力,主动跑到曲江池,寻找以“耍竿竿”著名的董孝义,促其加盟.此前.他俩并未台作过,但袁克勤不以亲疏为念,而以事业为重,足见心地无私,知人善任。由此.我还联想到数年后的另一件事,克勤慧眼识人.善待贤才,尤其突出。那是1955年.我所在的文工团面临精简合并.有一位盲人琴师吴延安去留难定,克勤闻讯,当即热情挽留,调入该团,多所倚重。因其人聪明好学.感悟力强,秦腔眉户兼通,文武场面皆能,加之在文工团的艺术熏陶,颇具音乐修养,能够念谱作曲,这就为日后“袁腔”的逐步规范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甚至袁嗓子正常时该如何唱,嗓子不太正常时又该如何唱,俱在掌握之中。故可见,“袁腔”的成熟完善。绝非偶然,袁克勤的演唱自有章法和韵味,吴延安的伴奏也自有旋法和拉法,他们默契配合,相辅相成,已非早年随意发挥的“野桄桄”可比,进而突现出“袁腔”洒脱奔放、沉郁豪壮、情真意切、质朴凝重的鲜明特色。我因而感到,后来者学“袁腔”,似应认识它,理解它.不能仅仅“取其一点,不计其余”而简单模仿.须知艺术上的某些特点,如果抓不准,摸不透,往往适得其反.所谓“过犹不及”,这是不少学“袁”者需要谨慎从事.引为借鉴的。现在这方面,显然还欠深入。 袁克勤的声誉鹊起.大红大紫.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这与赴朝慰问归来动议组建“长安木偶剧团”并驻足西安大有关系。西安一向被称为是秦腔的发祥地.这个“动议”无疑深具眼光。这又不能不提及李育生先生,他看到同时赴朝慰问的易俗社和香玉剧社都在作汇报演出,便和克勤商量也照此办理,得到克勤的积极响应,不想这一演却成了组建剧团的速效催化剂。大家看到了前景,坚定了信心,统一了意志,增强了凝聚力,克勤作为主要创始人之一.自然功不可没。其初创时.隶属长安县.袁任团长.演出场所即设在钟、鼓楼之间的社会路南段距西大街百米左右的长安县政府驻西安办事处内。其时该团的演出,由克勤领衔担纲.他主唱的秦腔本戏《斩李广》、《下河东》、《金沙滩》、《打镇台》、《困土山》、《孙膑坐洞》等,可以连演连满,盛况空前。正由于此,60年代初,被陕西省文化局看中并接收.改称“陕西省木偶剧团”,其后来的发展可谓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不过这一切,作为“木偶团”的“奠基者”袁克勤,是再也看不到了,因为他早于30多年前的“文革”中愤然弃世,时年56岁 (待续) 来自:秦唐客栈的博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