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思明居士 2020-01-28

明朝嘉靖年间,曾发生了一件奇案:一位小偷盗取了钦差的行李包裹,却牵扯出了一场贪污案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嘉靖44年(1565年),明朝政府将巡按御史黄廷聘派往地方监视各地官员。但黄廷聘却并非清廉之人,在前往地方的途中,他一直在搜刮各地百姓的财物。走到湖南衡山县时,黄廷聘以钦差自居,对衡山知县陈安志颇为不净。陈安志对他的劣性早有耳闻,想要报复他,于是命手下人偷走他的行李和财物。

第二天,黄廷聘发现自己的行李丢失,急忙赶到陈安志府上道歉,并希望他能尽快破案。陈安志思量再三,决定将行李归还。但此时明世宗已经知道了黄廷聘的种种劣行,并将他罢官。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解读此事:明朝官场、嘉靖皇帝本人和后续影响。

一、从明朝当时的官场现状来看,这件事只是偶然中的必然。

对于巡按御史黄廷聘本人来讲,他因行贿而被明世宗罢免这件事情其实是一个偶然事件。而从明朝当时的官场状况来看,偷盗案件引发的反腐其实是偶然中的必然。

嘉靖年间的官场上,朝中官员已经逐渐形成了浮夸和因循守旧之风,不但不用心治国,反而以谋求自身利益为先。高拱曾在《挽颓风以隆圣治疏》中直言:

“臣窃闻之曰,方今时势,内则吏治不修,外则夷狄不靖。以言兵则不强,以言财则不充。此天下之大患也。臣则不以为然。夫吏治不修,非不可以饬也;夷狄不靖,非不可以攘也;兵不强而财不充,非不可以振且理也。然所以为之而寡效者,乃由于积习之不善。夫积习之不善者,是固天下之患也。何则,彼者此之鉴,彼为之而不禁,则此得以据为辞;前者后之因,前行之而无疑,则后即袭之以为例,及其耳目纯熟、上下相安,反以为理所当然。虽辞说无以喻其意,虽刑禁无以挽其靡,有难于卒变矣。”

高拱曾在明朝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供职,他不仅是明穆宗朱载坖的老师,也是当时著名的清流派官员之一,对当时的官场积习深恶痛绝,因此才在隆庆元年(1567年)向明穆宗呈上这道奏疏,直言嘉靖年间的官场恶习。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明穆宗

正如高拱所言,当时的官场上已经是混乱不堪,言官们的腐败就是一例。明朝初年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言官制度,《明史》对此曾有记载:

“都御史职专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立明朝时,原本是想通过言官制度来限制腐败。但在明朝晚期,言官们反而成了最会贪污腐败的一批人。朝中的御史们前往地方核查吏治时,常会勒索当地的官员。如果地方官不肯行贿,他们就会在皇帝面前参上一本,轻则罢官,重则流放杀头。从这点上看,黄廷聘受到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向当地官员收受贿赂,其实也符合当时官场的潜规则。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明太祖朱元璋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明史》

二、嘉靖皇帝之所以会动怒,是因为此时动摇了他的统治权威。

嘉靖44年(1565年)发生的这个案件,发生在明世宗统治末期。相比于此前的明朝皇帝,明世宗的登基十分偶然。明孝宗和张皇后惟一的儿子明武宗去世后,朝廷大臣从皇室旁支中选择与之血统最为接近的朱厚熜即位。由于并非正统出身,因此明世宗十分重视集权。

为了集权,明世宗从即位之初就通过“大礼议”事件,成功打击了以杨廷和、毛澄为首的一批老臣,此后又借助严嵩、徐阶等人之手治理国家。因此他虽然二十多年没有上朝,但依然也能把控朝局。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明世宗朱厚熜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严嵩

但嘉靖皇帝也会在关键时刻出手干预。嘉靖44年的这次案件就是其中一例。巡按御史在明朝虽然是正七品的小官,但其重要性却不可小觑。《明史》对巡按御史的职责规定如下: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在重视集权的明世宗眼中,巡按御史官位虽小,却是皇权的代表。如果如果行为有失,就会对影响皇帝的权威性。因此黄廷聘的贪污行为一经查实,明世宗为了维护皇家和朝廷的名誉,必然会对将他撤职。

三、从后续影响来看,黄廷聘虽被免官,但官场积习难改,最终葬送大明王朝。

巡按御史黄廷聘贪污之事被明世宗知晓后,明世宗立即将他的官职罢免,但明末官场的积习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无独有偶,黄廷聘被罢官后,又发生了类似的案件:

嘉靖45年(1566年),御史陈志先前往江西巡视。陈志先在江西任职的三年里,从当地的官员和百姓手中聚敛了不少财富。三年任满后,他本想将这些财富及其账簿运回故土,途径,途经福建崇安县时被盗贼偷走了四箱行李,无奈之下只得报官。陈志先的行李财物虽被找回,但他的罪行也被迅速传开,最后他被给事中何起鸣弹劾,被朝廷革职,闭门自省。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明《出警入跸图》中的文武官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明《出警入跸图》中的文武官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明朝末年,官场上的腐败渎职现象更为严重。天启五年(1625年),御史吴裕中曾在《治兵理财实效琉》直言:

“方今武弁惟事苞苴,参游结契于监司,总戎献媚于抚按。彼别无点金之术,不过借经费名以侵克军糈耳。究其始,岂非枢部(即兵部)自树之风声哉!谋登坛者费数万,求专城者费数千。虽关说疏题或出他人,而牵制操纵总在该部。”

明朝边关的士兵之所以要驻守边关,为的是保护大明的江山,但他们的军饷粮食不仅要被兵部的官员和御史们层层盘剥,还被上层军官中饱私囊,因此士兵们只能在寒冬中穿着单衣站岗,饮食也难有保障。一只吃不饱穿不暖的军队,怎能打得了胜仗呢!此后,明朝军队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朝军队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就是因为这个缘故。由此来看,正是明朝官场的腐败,葬送了大明王朝。

偶然中的必然:从嘉靖年间的一场盗窃案,窥见明朝后期的政治生态

《倭寇图卷》中的明朝军队 日本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藏

结语:

嘉靖44年的这场反腐案件,虽然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却也揭开了明朝后期官场腐败的冰山一角。此时的明朝,看似十分强大,但也埋下了王朝灭亡的种子。如果明世宗有心重整吏治,明朝或许还有复兴的可能。但明世宗晚年沉溺于炼丹道术之中,早已没有了执政初期的开创精神。此后的明朝皇帝,要么虽有心治国,奈何天不假年,要么心如死灰,再无治国之心,明朝的吏制从此积重难返,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或许就是如此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