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规范对地震剪力的要求,控制剪重比,要求整个结构承担足够的地震作用,剪重比与地震影响系数的内在联系是:λ=0.2αmax。这对于单位重量极大的超高层建筑来说就已经是严格的要求了。但还没完。。。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9.1.11条,抗震设计时,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但可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已为特一级的可不再提高。
条文解释:框筒结构是外周框架与核心筒协同工作的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实际工程设计中,常出现外周框架刚度过低,核心筒刚度过高,结构底部剪力主要由核心筒承担的情况。这种情况遇到强震时,核心筒墙体如果损伤严重,外周框架将会承担较大地震作用。
二道防线思想!!!
从上面这二条规范来看,第一,超高层长周期的动力特性下,各层的地震剪力基本规范给出了最小值。第二,外框部分的占比又有一个最小限制要求。嘿嘿,这二点要求设定好,框筒结构的外框的地震剪力看来是小不了了。这点对于做过超高层的结构工程师们大概都要内心大呼“我太难了”了吧。尤其是高度超过400米的建筑,抗侧体系控制荷载基本为风荷载,正常设计下来,剪重比好不容易调整够了,外框的地震剪力占比估计大概就5%~7%左右了。而为了满足规范,只能加大构件截面尺寸了。
这种没技术含量的“堆材料”又是技术大牛们所不屑的~~,这时候再来看看斜交网格结构体系,是不是从结构工程师的直接感官就知道,这玩意,刚度小不了~~~,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