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害了,煤油灯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0-12-10

本文作者:谢江


准备出发的北京知青

1968年9月22日是我们离开北京踏上内蒙的日子,终生难忘。而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天是23日。

22日到村里已经是黑灯瞎火了,队里把一切都安排好了。院里点着气灯,屋里点着马灯,挺亮的,比北京25瓦白炽灯差不了多少。早有人做好了饭,缸里满满的清水,吃罢,洗漱,睡觉。

一觉醒来,已是23号上午了,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心情比昨天好许多。

上午,公社书记与主任在大队书记和主任陪同下来看望我们。“娃娃们,傍晚在公社院内召开欢迎北京知识青年大会,乌兰大队主办,你们队知青代表全公社知青参加,”大队简书记通知我们(其他队的知青来了就回不去,公社没地方住)。

公社大院靠东头,栽了两根碗口粗的杨木杆子,两根杆子中间拉了一根挺粗的铁丝,平时放电影用的。那天,铁丝上挂了两个破旧的洗脸盆,里面倒满柴油,又放了棉絮点着。浓烟滚滚,火头不是很大。烟熏火燎下,欢迎大会开始了。

公社书记讲话,大队书记接着讲,然后文艺节目开始。公社史书记的千金是主角,主持节目、表演唱、独唱都是她。“一轮红日从扫(韶)山僧(升)起……”声音真难听,但热情可嘉。李志东代表知青朗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掌声一片,不愧是播音员的女儿,朗诵得真棒。

北京百年老店“张一元”坚持销售高碎(劳保茶)

压轴的节目上了。一个拄着拐棍的古稀老者,领着一个十来岁的小孩,穿着大襟棉袄,光着头,走到台中央,朝台下深深地鞠了一躬:“我叫于连仲,是苏勒图煤矿的退休老师。今天,我带着孙子步行十里地来欢迎我家乡的亲人。”一口标准的老北京话,此地竟然有老北京人!“见到家乡的人了,我心情激动,我用京剧曲牌唱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字正腔圆,京味儿十足。我们使劲儿鼓掌,老人家的精气神感动了我们。原来五十年代中(刚解放,驱散北京人口,主要对象是历史不清楚的人),于老师响应党号召举家支援边疆,来到内蒙落户。后来我们和于老师成了忘年交,每年回京探亲时都要去看望于老师,看看有什么捎的没有。于老师总是捎一样东西——二两高碎,必须是“张一元”的。

煤油灯

演出完了,也不知道几点了,天是真黑,这里没电、没路灯。摸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回到家。今天可没昨天那么好了,院里气灯没了,屋里马灯换煤油灯了。在女宿舍点着两盏煤油灯,留下一盏,另一盏由我拿去男宿舍。新煤油灯还挺亮,我端着走到院子当中时候来了一股风,煤油灯火苗忽闪起来。第一次看到煤油灯,不知道它的厉害。走路的摇晃,加上风吹,我怕灯罩掉下(灯罩特薄)用手扶着。手指刚挨上灯罩,就听到“呲拉”一声,一股烧猪皮褪毛的味道,我左手的五个手指肚全部烧焦。疼得我眼泪哗哗地流,煤油灯也掉地下碎成了一堆。

这一天是公元1968年9月23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