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片头抢先看

 韩林图书馆396 2020-01-29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的片头画卷缓缓展开,令人陶醉的四季动态美景,对应着同样令人陶醉的诗词名句,次第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迅速把我们带进了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四季更替,是中华大地的代表性特征,而四季中最美好的自然是春季,其他季节的更替似乎都是为了春季的这一次最美的绽放。让我们先看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片头关于春季的名句: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这两句出自宋代朱熹的《春日》。“等闲识得东风面”,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等闲”意思是轻易地、很容易地。“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成语“万紫千红”就是出自这联诗,多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再看夏秋更替时的美景: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这两句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名句。夏末的一场雨让人感到秋天来临。河边洗衣服的女子结伴归来,喧闹声回荡在竹林里,茂盛的荷叶丛中有渔舟缓缓驶出,似乎让人觉得仍然在热烈的夏天。

接着看秋冬更替时的美景: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这两句出自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秋末“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背景下,成百上千的大船都争着在绿色急流中行驶。“百舸争流”现在已用为成语,比喻各项事业欣欣向荣。我们知道,许多成语产生于古代诗词,但成语“百舸争流”产生于现代诗词,可见毛泽东非凡的语言创造力。

最后让我们看看冬春更替时的美景: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这两句出自唐朝诗人裴休的《黄檗断际禅师颂》。很多人见到这两句时的感觉是,非常熟悉,但又觉得怀疑:是不是写错了,尤其是这个“争”字读起来怎么感觉有点别扭?大众口头熟悉的版本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还有就是“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晚唐时期,江西百丈山黄檗寺有一位得道高僧,名希运,人称断际禅师,有一次开示众生后,诗人裴休作诗一首颂之,诗曰:“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后两句通过梅花在彻骨的寒冬之末开放,散发出扑鼻的香气,来比喻人生须经过最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一番宏伟事业的深刻哲理。其中“争得”是唐宋诗词中常见用法,意思是“怎得”。“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一经写出,便广为传颂。后代文人在引用时一般照搬原句,但民间戏曲小说在引用时,为了通俗,常常对这两句进行一点“小改造”,于是产生了“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流行版本。也有将两句浓缩为一句“梅花香自苦寒来”的。

上世纪末,琼瑶的电视连续剧《梅花三弄》,主题歌也叫《梅花三弄》,歌词为琼瑶亲自撰写,其中最经典的几句是:“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于是乎,“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随着大街小巷的歌声而广为人知。我们《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在“去伪存真”题目中曾考过这两句。琼瑶应该是从通俗和适合歌唱的角度,把唐诗经典名句改造成歌词。其中“哪”字,是现代新造的字,古代诗词中没有这个字。

我们需要明白,历代民间对唐诗的“改造”,自有其特殊的意义,但我们《中国诗词大会》推广的是可靠的唐诗版本。


作者简介:李定广,安徽合肥人,知名文史学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命题专家组组长。主要研究中国古代诗词,尤其是唐宋诗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