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秩序防疫学】口罩的秩序维度(二)|毛寿龙

 勇闯天涯l00i7q 2020-01-29

昨天半夜写完并发出《口罩的秩序维度》,很多朋友提出了一些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扩展秩序与原始秩序

扩展秩序是大规模的秩序。扩展秩序的资源配置有很多方式,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还有慈善配置方式。当然还有我说的亲戚、朋友和熟人的原始秩序的或者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的生活秩序的配置方式,这些是非扩展秩序的资源配置方式。

口罩资源的配置,也是如此。计划经济国家所有的东西都短缺,惟独短缺不短缺,排队不短缺,走后门不短缺,特权不短缺。口罩自然也短缺。现在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国人都完全开放,而且防疫服务到位,即使对武汉人也是如此,反而有计划经济传统市场经济不够发达的中国内部相互之间开始相互封锁,尤其是农村,都开始物理封路,不让进出。在国内也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抢购也比较少,超市被抢购一空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当然,口罩会短缺,但市场的恢复供货能力非常强。浙江家庭小作坊,就可以生产出大量的口罩出来。

大家现在都知道,市场经济的配置效率远远高于后者,尤其是动态效率,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都是富裕国家,需要减肥的国家。而计划经济往往是短缺经济,是需要增加营养的国家。

所以,扩展秩序的资源配置效率,市场秩序远优于计划经济。

这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但很多人还是认为,在口罩短缺的情况下,是不是计划经济,也就是政府统购统销,效率会更高?

作为一般理论,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不用再反驳。因为任何资源都是稀缺资源,即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也是短缺的。如果资源稀缺,就需要政府来建立计划经济,那么人类生活的常态就是计划经济。

当然,我相信一些人说的,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其他都可以搞市场经济配置,但口罩在抗疫紧急时期,大家都急需,是不是需要政府来做统购统销,由政府来打击涨价行为?我的直觉也认为这些不法商人,应该严厉打击,发国难财,是非常不好的。

但作为秩序经济学家,会理性得多。我们不妨设想一下,我们从动态逻辑角度,了解一下商家的涨价行为。也许我们就可以看到:

高价让一些急需资金的商家,冒着道德风险,来赚取高额利润。这些急需资金的商家,显然会组织抗疫时期非常稀缺的资源,来寻找口罩,来寻找进货渠道,甚至快速从世界渠道通过游客途径从各国采购口罩,快速带回来,给大家用,当然“千里送鸿毛”式的采购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其结果是他们努力的行为,其回报的期待也要高一些,两者因素叠加,价格也是非常高的。

这个时候,大家认为他们是发国难财,政府也听信了,对其高额罚款,让其平价销售口罩。结果,他们大亏特亏。这样的行为就终止了,不法商人消失了,大家还是没有买到口罩。

这些人中,的确有不法商人,政府精确打击。但政府精确打击的情况比较少,经常的情况是错杀一千。所以,不法商人被消灭了,但急需资金能够远距离高价格调货的企业家也消失了。开枪,想打一只坏鸟,然后所有的鸟都没了,躲起来了。

还有一个连带的后果是,如果口罩市场价格比较高,对金钱比较偏好的而且持有口罩的人,会为了金钱转卖口罩给急需的人。而口罩价格高了,价值提升,出门戴口罩的行为也会变得更加理性。实际上防疫专家早就说过,要理性戴口罩。在空旷地带戴口罩,其实没有用。只要在近距离接触时才需要戴口罩。医用口罩仅仅对有疑似或者已经感染的人防止传播更多的人才需要。在密闭空间如坐飞机,地铁,公交车,大家最好戴一下口罩。在超市买东西,也可以戴一下口罩。但去超市买东西,要全家所有的人都戴口罩出去买吗?一家一个人出去就可以了。这样口罩就节约下来了。节约下来的口罩,可以高价卖给需要的人。也可以低价,或者送给身边需要但比较缺少资金的人。

在这里要记住的是,打击高价口罩,消灭了高价寻到的口罩,吓走了更多的偏好金钱努力寻找和生产口罩的人,但并没有增加低价的口罩。而且其结果是,节约使用口罩的动机消失了。口罩越短缺,结果浪费越严重。经济使用口罩的知识得不到传播,传播了也没人在乎。

所以,我说,政府其实不需要为了让大家得到低价口罩而去打击高价口罩。两者不搭界,是可以共存的。

对于现金流比较不敏感,但对于市场比较敏感,而且对于自己的商业形象和品牌比较敏感的企业家,这个时候会平价销售口罩,而且还会低价销售口罩,或者免费送口罩。

这些企业家和上面的企业家,都是企业家。两者之间有竞争,有细分市场。在口罩短缺的情况下,两者都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政府和消费者,不需要去表扬低价销售的企业家,也不必去严厉打击高价销售的企业家。

至于慈善捐赠,则已经超出了市场秩序的范畴,更不必为了表扬慈善,去打击市场经济。

下面谈一下慈善家的秩序。

资源的慈善配置方式

资源的慈善配置方式,可以是原始秩序,也可以是扩展秩序的。扩展秩序的慈善配置方式,其实效率非常差,动态效率更低。我们也看到了,非洲经常接受援助,但援助资源的配置效率非常低,动态效率更低,接受援助的非洲国家一直没有很好地发展。援助国家,也越来越怀疑自己的援助,是不是做对了。

最近的例子是,武汉封城开始时有4000个私家车义务给大家提供必需的交通服务,大家纷纷表扬、支持。但一周过去了,大家实在辛苦到了极点。他们不仅冒着感染的风险,而且还不断贴钱买油。道德非常高尚。但很难可持续,到现在只剩下了400辆。剩下的400个道德高尚的司机,身体素质好一些,经济条件也好一些。但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我估计剩下的都是超级英雄,但数量不会太多。

与高价物品相比,慈善物品,尤其是大规模可持续的慈善物品,其数量和超级一样多,都是极少数极少数人。明星企业家现在都在捐钱,一捐就好几千万,北京好几套房子捐出去了,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我也无法想象,这样一捐,我的几辈子的收入都没了,怎么想像呢?

但所有明星企业家的捐款,对那么多人来说,一共加起来没多少钱,买上口罩,分给大家,武汉人民每个人也分不到几个。而且要配送到每个人手上,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任何计划配置模式,都不可能把这几千万个口罩一个个地分送给武汉人。

而且即使买成口罩然后让美国的蜘蛛侠从电影里走出来,快速送给了每个武汉人,要让这些明星企业家继续不断捐赠,也是不可能的事。武汉以及全国14亿人的口罩问题,还是需要市场秩序来解决。而市场秩序不是上帝,而是努力提供口罩的企业家。企业家分很多种,但共同特点,无论做不做市场,最终是要有利润,才能称为企业家。

所以,扩展秩序的慈善家,可以表扬,但不要以此为理由去打击扩展秩序的企业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慈善都发生在扩展秩序。如果慈善资源配置,发生在生活秩序,或者原始秩序,这其实是小规模社会秩序的资源配置方式。

小规模社会秩序的资源配置

现在我来说说原始秩序,生活秩序,或者社会秩序的资源配置效率。

生活秩序,或者原始秩序的配置方式,是一般人的资源基本方式。在核心家庭内部不用说了,扩展的家庭内部也是如此。哥哥没有口罩,弟弟去张罗几个送给他。孙子没口罩,爷爷去想办法买几个。我现在有几个黑色口罩,是我妈、我弟和弟媳妇从口袋里掏出来给我的。有几个白色口罩是单位装修抗污染工会发的,没用掉,留着了,正好现在用。还有两个口罩是小区物业免费分发的,去物业有个事,正好赶上,给了我几个。

所以,除了基本的生活秩序外,工作秩序和小区物业秩序,也会配置资源。现在大家都没在单位工作,如果在单位值班,单位还是会安排一些口罩。这个时候,谁能耐大,谁就能够搞到口罩。就可以配置给身边的人。小区物业给业主分发口罩的,一般都是高质量的物业,而且经理肯定是一个能人。这样的人肯定要重用。如果有机会,我会给他写升职的推荐信。

这些资源配置秩序,其实是终端的消费结构。就像买酒,很多人喝酒不买酒,但总是有酒喝。很多人买酒不喝酒。因为酒是天生的社交物品,越是好酒,越是喜欢和家人、朋友、亲戚,还有客户分享。口罩在平时没有社交性质,在现在疫情紧张时期,到处买不到口罩,自然也有了社交的属性。

生活秩序的局限让人敌视企业家

消费终端的秩序,是人类的生活秩序。如果把这种消费秩序的原则用于扩展社会,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成原始社会,也就是说不是现代文明核心的原始社会。

当然,无论是生活在过去不那么扩展的社会的人,还是现在生活在扩展秩序的人,一般的人的知识往往来自生活秩序。所以观察世界,描述世界,理解世界,判断世界,相关的知识,也是来自原始的生活秩序的。

仅仅用消费终端的生活秩序,来逆推扩展的市场秩序,其结果认为市场秩序是贪婪的,唯利是图的,商人是万恶的,因为他们只想着赚钱。

不用说一般人,其实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家,政治家,还有学者,文人,都喜欢勤劳勇敢的农民,而不喜欢贪婪狡诈的商人。

其原因就是不理解扩展秩序,而只理解生活秩序。

很多喜欢计划经济的人,动不动说大家都是同胞,动不动说共同体,其实都是用小规模的社会秩序来观察扩展的大规模的秩序。

其结果是,人类社会到了亚当·斯密时代,才真正理解市场经济的逻辑。

理解企业家的只有兰德和诺瓦克

而且即使亚当·斯密,也认为企业家是自私的,他们对社会福利的贡献是意外的结果,是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从自私的人变成了为社会福利作出更大贡献的人。

只有本世纪的兰德,才认为企业家赚钱是非常伟大的,非常具有道德价值的。

而同时代的基督教神学家迈克尔·诺瓦克,也才认为企业家赚钱,是上帝赋予的使命。

而此前的很多神学家都认为,富人进天堂,要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

回答了这些问题,现在再来探讨一个问题。现在在非常紧张的抗疫时期,相当于是战时。天津已经把医务人员全部编入了预备役。在“抗疫战争”期间,能不能谈秩序经济学原理?

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谁还谈经济学原理?

紧急时期,的确要有紧急的手段和紧急的办法。但光知道紧急,头脑发热,大脑一片空白,不讲逻辑,不重价值,不知道常识,胡作非为,并不是好办法。

所以,越是紧急,越是要淡定,要让大脑能回忆起基本的知识,从而合理应对问题。

应急经济学,或者危机经济学,或者行动学,也是学问。在各种应急场合,专家研究并制定了非常多的操作手册。如大家坐飞机,就知道有应急手册,图文并茂的一个卡片,放在座位背后的口袋里。飞机起飞前,还会一遍视频,空间还会按照视频给大家演示。很多人都忽略了,但有心人会为了安全,记住这一切。

飞机上应急处置的一个原则是,客人要先救自己,然后再去帮助他们人:先戴好自己的氧气罩,再去帮助别人。

地震等防灾手册,也是告诉大家,要非常专业地去救人。否则,没有专业知识,即使救出一个人,还是牺牲七个人。没有知识的人,光靠热情,救人成本高,搞不好自己也成为被抢救的对象,非常得不偿失。

这都是常识,或者一般的道理。经济学也一样,也是一般的常识的理论化总结。平时需要经济学,应急时更不能忘了经济学。当然,还需要其他经济学。

这一道理在中国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中国智慧的象征诸葛亮,没有出现在和平盛世,而是出现在充满战争和杀戮,资源极端短缺的三国时期。这就说明,平时不需要那么多智慧,而紧急时刻,其实更需要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