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匈奴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峨眉佛光 2020-01-29

史记·匈奴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简析:

本文是记述匈奴与中国关系的传文。全文共四段,首段记述匈奴的历史演变及其同中国的历史关系,以及他们的民族风俗、社会组织形态等;第二段写汉朝初年,匈奴与汉朝的和亲关系和反复无常的表现;第三段是本文的中心,记述汉武帝时代,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的以战争为主的紧张关系。第四段记述太史公对武帝同匈奴战争的看法。

同匈奴战争是汉武帝一生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从元光二年到元狩四年的四十四年当中,汉与匈奴始终处于时战时休、战多于休的敌对状态。在作者的客观叙述中,对于匈奴奴隶主的不守信义,不遵礼法、侵扰边境,破坏和平、好杀成性等,都做了含蓄的批评和指责;同时也对汉武帝不停地进行征战,耗费人力物力,特别是对他的不知择贤、任人失当等,做了含蓄的讥讽,显示了作者对汉武帝这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的公允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深刻认识。

因为本文涉及对当时政治的评述,论述的又是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所以作者采用了寓论于叙的写法,又在“大史公曰”中连用两句“唯在择任将相哉”,“隐然言外”(何焯《义门读书记·史记》),“微旨实寓讥”(《史记评林》引余有丁语),使本文在《史记》中显示出不同的叙事言志的特色。

另外本文较详细地记述了匈奴的世俗风情,文字简约,颇似一篇风俗书,很有文献史料的价值,是《史记》的名篇。

原文、注释与翻译: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①,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②,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③、驴、④、駃騠⑤、騊駼⑥、騨騱⑦。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⑧,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⑨,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⑩,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11),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铤(12)。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13)。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贼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14)。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①苗裔:后代子孙。②唐:陶唐氏,即尧。虞:即虞舜。③橐駞(tuó tuó,驼驼):同“橐驼”,即骆驼。④(luó,罗):通“骡”,母马与公驴杂交而生者。⑤駃騠(jué tí,决提):母驴与公马杂交而生的驴骡。⑥騊駼:一种良马。⑦騨騱(tuó xí,驼席):野马名。⑧毋:通“无”。处:居。⑨文书:文字书籍。⑩毌弓:通“贯弓”,拉开弓。(11)宽:不打仗之时。(12)亶(chán,馋):铁把小矛。(13)被:通“披”。旃(zhān,沾)裘:用兽毛兽皮所制之衣。(14)取:同“娶”。

匈奴的祖先是夏后氏的后代子孙,叫淳维。唐尧、虞舜以前就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住在北方蛮荒之地,随着畜牧活动而迁移。他们的牲畜较多是马、牛、羊,他们的奇特牲畜是骆驼、驴、骡、駃騠、騊駼、騨騱。他们追寻着水草而迁徙,没有城郭和经常居住的地方,不搞农业生产,但是也有各自分占的土地。没有文字和书籍,用言语来约束人们的行动。儿童即能骑羊,拉弓射击鸟和鼠,稍微长大就能射击狐兔,用作食物。成年男子都能拉开弓,全都披挂铠甲,骑着战马。匈奴的风俗,平常无战事时,则随意游牧,以射猎飞禽走兽为职业;形势紧急时,则人人练习攻战本领,以便侵袭掠夺,这是他们的天性。他们的长兵器有弓和箭,短兵器有刀和铤。形势有利就进攻,不利就后退,不以逃跑为羞耻之事。只要有利可得,就不管礼义是否允许。自君王以下,都以牲畜之肉为主食,皆穿皮革衣服,披着带毛的皮袄。强壮的人吃肥美食物,老年人则吃剩馀之物。他们看重壮健之人,轻视老弱者。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妻子为妻。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但没有姓和字。

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①。其后三百有余岁,戎狄攻大王亶父②,亶父亡走岐下③,而豳人悉从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后百有余岁,周西伯昌伐畎夷氏④。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洛邑⑤,复居于酆鄗,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⑥。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⑦,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之后,荒服不至。于是周遂作《甫刑》之辟⑧。穆王之后二百有余年,周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⑨,与申侯有郤⑩。申侯怒而与犬戎共攻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遂取周之焦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11)。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东徙洛邑。当是之时,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为诸侯。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齐,齐釐公与战于齐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12)。其后二十有余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郑之氾邑。初,周襄王欲伐郑,故娶戎狄女为后,与戎狄兵共伐郑。已而黜狄后(13),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带,欲立之,于是惠后与狄后、子带为内应,开戎狄(14),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陆浑,东至于卫,侵盗暴虐中国。中国疾之(15),故诗人歌之曰“戎狄是应”(16),“薄伐猃狁,至于大原”(17),“出舆彭彭,坡彼朔方”(18)。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于晋。晋文公初立,欲修霸业,乃兴师伐逐戎翟(19),诛子带,迎内周襄王(20),居于洛邑。

①邑:聚居之地。此指建立都邑。②大(tài,太)王亶父:即古公亶父。③亡走:逃跑。④西伯(bà,坝):通“西霸”,西方诸侯之长。昌:即周文王姬昌。⑤营:建造。⑥荒服:离王都最远之地。按:《尚书·禹贡》把古代王都以外的地方分为五服,即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服五百里,则荒服离王都二千五百里。⑦穆王:即周穆王姬满。⑧《甫刑》:《尚书》作《吕刑》,乃周穆王命其相吕侯所制定的刑律。吕侯后来为甫侯,故又称《甫刑》辟:法。⑨用:因。⑩申侯:西周末年申国之君。其女为周幽王之后,后幽王宠爱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申侯便暗结缯国与犬戎,攻杀了幽王,俘获了褒姒,拥立平王为帝。见卷四《周本纪》。郤:通“隙”,私仇。(11)侵暴:侵犯。中国:指中原地区。(12)走:逃跑。(13)黜:废除。(14)开戎狄:打开城门,放进戎狄。(15)疾:痛恨。(16)诗人:指《诗经》的作者。此处所引“戎狄是应”诗句引自《诗经·鲁颂·宫》,原文“应”作“膺”,打击之意。全句意思是“打击戎狄”。(17)薄伐:讨伐。“薄”为语首助动词。此句引自《诗经·小雅·六月》。(18)彭彭:通“(peng,朋)”,马盛多的样子。城:筑城。朔方:北方。(19)戎翟:通“戎狄”。(20)内:同“纳”。

夏朝政治衰微时,公刘失去他的稷官之职,改变了西戎的风俗,在豳地建起都邑住了下来。这以后三百多年,戎狄族进攻周太王亶父,亶父逃跑到歧山脚下,而豳地民众都跟随亶父来到歧山下,在此营造城邑,创建周国。这以后又过了百余年,周西伯姬昌讨伐畎夷氏。其后十多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并营建洛邑,重又回到酆京、镐京居住,把戎夷驱逐到泾水和洛水以北,让他们按时向周进贡,叫做“荒服”。其后二百余年,周朝政治衰微,周穆王讨伐大戎,获得四条白狼和四只白鹿就回来了。从此以后,荒服的戎夷之人不再来镐京进贡。于是周王朝就制定了《甫刑》的法规。穆王以后二百余年,周幽王因为宠幸褒姒的缘故,与申侯有了仇怨。申侯动怒,就和犬戎一起在骊山之下攻击并杀死了周幽王,犬戎就夺得了周朝的焦获之地,居住到泾水和渭水之间,侵犯中原地区。这时秦襄公援救周王朝,于是周平王离开了酆京、镐京,向东迁徙到洛邑。就在这时,秦襄公攻打戎人来到歧山,开始被封为诸侯。此后六十五年,山戎越过燕国进攻齐国,齐釐公同山戎在齐国城外交战。其后四十四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北上讨伐山戎,山戎逃跑。这以后二十多年,戎狄来到洛邑,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奔到郑国的氾邑。最初,周襄王想讨伐郑国,所以娶了戎狄的姑娘作王后,同戎狄之兵一起讨伐郑国。不久,襄王废黜了狄后,狄后怨恨;襄王的后母叫惠后,有个儿子叫子带,想立他为王,于是惠后同狄后、子带为内应,为戎狄打开城门,因此戎狄才能进城,打败周军,赶走周襄王,而立子带为天子。于是戎狄中的一些人就住到了陆浑,东部到达了卫国,侵犯虐害中原人民,中原人痛恨他们,所以《诗经》的作者们作诗说“打击戎狄”,“讨伐猃狁,到达大原”,“出动军车,战马盛多”,“在北方筑城”。周襄王在外住了四年,于是派使者向晋国告急。当时晋文公刚刚即位执政,想要创建霸业,就发兵讨伐并驱逐了戎狄,杀了子带,迎回周襄王,居住在洛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