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像一只咸鱼 几经漂泊 我被挂在异乡的屋檐下 风干了 | 名称预告,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提前使用事物后续发展阶段的名称。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句体现时间性,充满陌生感。 |
| | 我有一个哥哥,他为众人抱薪,冻毙于风雪 我有一个姐姐,她为自由开路,困顿于荆棘 | 认亲,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本无亲缘关系的人或物称为亲人,当做亲人。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人与诗歌混融一体,在安全的程度内(即,不伤害现代诗的内敛性)使诗歌富于感情,打动人心。 |
| | | 起名,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给事物起一个性化的名字。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的意象鲜明、独特、生趣十足、跃然纸上。 |
| | | 择名,也称选择名称。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同一事物的若干名称列出,从中做出情感选择。通过此技法,可以相对内敛、细腻地表达出作者浓烈的态度和情愫,避免直露,意味深长。 |
| | 如果你们有谁见到李炳稳 请转告他: 吴美丽结婚了,现育有一子,家庭和睦 请勿念 | |
| | 一到春天,就写落花,实在是好笑的事 看了长安的李花 | 什么也不铺垫,也不交代背景时间,而是直接把地名写成古代的或旧时的。 |
| | | 是间,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是”的使用介于判断与修辞(往往是暗喻)之间。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句既生动主观,又内敛客观。 |
| | | 向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选择本身具有显著方向性的动词,加以运用。此技法使用得当,能够提升诗歌语言的准确和简练性,还能增强诗歌的陌生感和美感。 |
| |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 形容词倒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形容词颠倒放于其所修饰的名词之后。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内容丰富、稍有陌生、更具诗意,同时又保持了内敛。 |
| | 起雾的早上,十六岁的老山羊 照例领着一匹盲马去偏僻处吃草 它有混浊的呼吸,高贵的犄角 | 宜代移露(起这个名字主要是为了好记),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当有两个以上事物出现,而后使用代词时,通过移动调整语句位置,使代词不那么快暴露所代之物。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既明白易懂,又不直露。 |
| | 当一块块暗红色的砖砌进墙体 我仿佛听到什么轻声的叹息 | 虚点,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点缀表示含混不定、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语素。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既富于朦胧感,又柔而不硬。 |
| | | 助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运用助动词,也就是能愿动词,给诗歌恰到好处地注入情感,使抒情的到位而不越位,实现主客观的平衡互补。 |
| | | 形容形容,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本身已包含形容成分的词汇进行与该成分相同或相似的形容。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句貌似违规,实际别具风味。 |
| | | 内外形容,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内心与外部同时形容一个事物。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的形容内敛而到位。 |
| | | 斩连绵,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连绵词切开使用。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和陌生感。 |
| | | 状元变宾客,此名为了便于记忆,实为状语变宾语,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状语挪变成宾语,以此增加诗歌的新奇感。 |
| | | 假形容词,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固有名词中貌似形容词的部分为突破点进行写作。通过此技法,可以给诗歌打开思路,增色不少。 |
| | | 副形移转,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形容词移换位置充当副词使用,或将副词移换位置充当形容词使用。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降低形容词、副词对诗歌的伤害,同时增加新奇感。 |
| | | 真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状态替换成动作。通过此技法,可以强化诗歌的质感,说白了,让诗更像诗。 |
| | | 内外兼修,是指诗歌创作中,在内敛词与外张词间形成修饰关系,以此制造张力。 |
| | | 缓冲带,是指为了弥补“炼动词”所带来的斧凿感和做作感, 在动词和与之搭配的名词(一般是动作承受者)间,加入一个能够自然修饰该名词的语言成分。 |
| | | 挖心,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省略词句里关键的“必不可少”的部分,尤其是偏正短语的“正”。 |
| | | 把两个固定搭配,用一个共有成分粘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奇的搭配。 |
| | | |
| | | 给形容词整整容,把它变成动词短语。关键是要先有一个动词核,然后再形成诗意化的动词短语:XXX动词XXX的。 |
| | | 古行文,是指仿照古人行文格式,不加标点,每行长度大体相同,词汇完整处即可分行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洒脱中带有规整,语感别样,与众不同。 |
| | | 跨越鸿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以断行的方式让一个诗句跨越两节。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顿挫感,强化诗歌的音乐效应。 |
| | | 立断,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考虑语音、语义、语法、词语完整等因素而直接予以断行。此技法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奇峰独立、与众不同。 |
| | | 画图,全称以诗画图,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用诗歌的文字拼成图像。包括整诗画图和局部画图两种形式。此技法使用得当,能够使诗歌熠熠生姿、图文并茂。 |
| | 在我这里没有拖后出现的人也不存在 比原计划提前发生的事。 | 后一句的句头不加任何标点,粘在了前一句的句尾。使用这条技法,一是可以使句子看起来比较新奇,二是能够创造出一张一弛的音韵节奏(张,指前一句;弛,指后一句)。 |
| | | 深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屏去视听味嗅触中某种感官即时表层的感觉,迫使该感官往更深层次感悟,具体包括深视、深听、深味、深嗅、深触。通过此技法,能够使诗歌深厚,彻悟,敏感,动人。 |
| | 一只青铜色螳螂高举双臂 以祈神的姿势 要接住今夜唯一经过的流星 | 近大远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按照因远近不同而在视觉中呈现出来的大小,处理事物间的关系。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震撼力。 |
| | | 感觉身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对事物的某种感觉,直接落实到对此敏感的身体部位。此技法可以强化诗歌的在场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
| | | 感受抽象,是指在对抽象事物的写作中,调动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给抽象的事物以颜色形状等属性,使“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事物呈现出可以感知的状态。 |
| | | 透视,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仿佛戴着一副透视镜,可以任意调节透视深度,冲破阻隔看见裸眼看不见的内部。使用此技法,表面看是在观察事物的物理结构内部,实际是借以刺穿事物的思想本质。 |
| | 金顶的大殿和墙体通白的僧房向极高处延伸 随时可以撑破双眼 | 不讲觉物,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混淆感觉与物体之间的界限,常见的情形是,让物体进入感官。 |
| | 月亮 这云背后跑来的白色马匹 把一颗头颅 伸进了平原上所有的窗子 | 一个客观的事物,和若干不同的人分别感觉到的事物,之间会有差距。把它们隐蔽地嫁接在同一个诗句内,制造陌生感。 |
| | | 【五觉归一】何为五觉?视,听,味,嗅,触。何为归一?皆归于有五觉之个体。五觉归一,就是把通过五觉感受到的事物,转变成能够拥有五觉的人或动物等。 |
| | | 科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直接或间接运用科学幻想元素,使诗歌富于独特的新奇和审美感受。 |
| | | 蒙太奇,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像拍摄电影那样,择取事件中若干重点片段,根据需要选用不同镜头拍摄,最后再拼接到一起。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叙述重点突出,画面感强。 |
| | | 议,全称议论,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事物(的是非、高低、好坏等)发表感想、认识、判断、评价、主张、道理等。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深度,强化思想意义,提升表达效果。 |
| | | 兴,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对于古诗而言,现代诗中的兴具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在形式上,所占篇幅比重往往较大,二是在内容上,往往是负向的(消极、讽刺、批判等)。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强诗歌的层次感、感染力和说服力。 |
| | | 用典,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借用典故丰富而含蓄地表达内容思想,主要包括用事和用诗两类。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等表达思想感情,借古抒怀。用诗是引化用前人诗文加深意境,寻意于言外。用典可以增强诗歌厚度,是诗歌比赛中的重要加分项,也是现代诗撰写时常被忽视的技法。 |
| | 我踏上讲台,突然热泪盈眶: 一切都还没有开始,亦没有结束 六岁的我端端正正的坐在台下 | 人怕见到一模一样的自己,真是一种神秘的心理现象。我们把这个技术移植到诗歌里,会形成很强的新奇感、陌生感甚至是诡异感。 |
| | | 糖果,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某事物与同事物连接在动词两边,由此来变换日常说法,形成陌生感和哲理感。 |
| | 1.起伏的荒草,来到了铁皮船的梦中 流水送回的,一只鞋子 弄丢了自己心爱的人 2.在人间,谁又不是身上刻满了波涛的刀痕? | 风马牛,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三个以上大部分互不关联的事物扭结在一起。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陌生感,增加名句奇句的发生率。 |
| | | 混揉,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本可以分清择开的几个事物故意混在一起来说。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朦胧美。 |
| | 它有着弱不禁风的身躯 但能穿过三千多公里的天空和风暴 | 乱并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把同类大小概念并列、不同分类标准概念并列,以此来突出强调、精简词句、或制造语言陌生感。 |
| | | 像个劳模一样,上也忙,下也忙。也可以叫“双重句子成分”。一个词组词汇,既作此句的成分,又作下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这样使用,既使上下文变得紧致,又非常有现代感。 |
| | | 把本不相干的两个事物A和B,用前一个事物A的属性或特点,将二者粘合在一起。 |
| | | 物换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诗句里的事物直接替换成其正在进行或与其有关的动作,此技法使用得当,能够使诗歌既生动,又新奇。 |
| | | 的转是,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将名词间的“的”变成“是”的简单操作,把事物间的从属关系转变成等同关系。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方便、快捷地实现诗歌语言档次的提升,增加陌生感。 |
| | | 变身,是指在诗歌写作中,直接把“我”变身成物,更确切地说是在一瞬间替换成物。 |
| | | 拼音,是指遇到生活中常常说到、字典里又没有(或者即使有,也很少有人认识)的字,用拼音直接替代的诗歌创作手法。使用拼音替代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读者更直观抓住诗人的情感,还会与周围的汉字产生“鹤立鸡群”的反差,形成陌生感。 |
| | | 通过“半”的使用,将诗歌的时间感、故事性和表现力大幅提升。 |
| | 那个穿红袈裟的喇嘛 他像一小管血 正被注射进荒凉的土地 | |
| | | 偏一个色度,既尊重事实又美化或陌生化了事实。会了这一招儿,能给您的诗润色不少。 |
| | | 自述人物,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要写某个人物时,通篇都是此人物的话语,读者从话语内容和口吻里可以判断出是哪个人物。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在新奇的同时,又不失亲切。 |
| | | 奢望,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人物全心投入难以实现的念头而不能自拔。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痛感、张力和代入感。 |
| | | 走下神坛,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高高在上的事物(多是虚构人物,如神话人物、魔幻人物、科幻人物等)退居俗世凡人的生活中。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沧桑感,使人感叹人生无常。 |
| | | 你妈是你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呈现人物个性化的细节或独有的特征。说句大白话,用诗证明你妈是你妈,而不是别人的妈,更不是所有人的妈。通过走心的描述,可以使诗歌真挚感人,引发共鸣。 |
| | | 死亡温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灵魂或肉体异化的死者依然保留着在世时的温情。此技法的实质目的不是赞颂死亡世界的余温,而是借新异的形式映衬人间的温暖,传播正能量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
| | | 两点连线,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实际上在A、B两地各自发生的同种动作,说成是从A到B全程发生的动作,仿佛是在A、B两地连了一条线。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新奇,缠绵,有味。 |
| | | 误施时,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给时间施加了错误的动作,从而导致时态的错乱。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句打破思维,耐人寻味。 |
| | | 位道,也称方位道明,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打破日常语言习惯,以方位来表达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句焕然一新。 |
| | | 疑昔为今,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对过去进行表述时,通过迷惑性手段,使读者错以为是在表述现在。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强在场感和代入感。 |
| | | 携程,是指在“穿越”类诗歌的创作中,不是一步到位直接定位结果,而是呈现时间和空间共同移动的过程。通过此技法,可以使“穿越”真实、自然、生动。 |
| | | 时于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剥夺时间的客观独立性,让其取决从属于钟表等计时器。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非凡莫测,充满陌生感。 |
| | 下雪了,大地夜幕低垂 一滴火苗 在蜡烛低矮下去的身体上,摇摇欲坠 它饱满的光亮,就要惊动地面 形成一个国家 | 同向,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当结构比较单薄时,通过较隐蔽方式增添与主要事物方向相同的次要事物。通过此技法,既可以增加诗歌厚度,又能实现协调一致的秩序之美。 |
| | | 隐时,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是以明示时间节点的方式,划界叙述事件或历史;而是隐藏时间节点,反过来以事件或历史各阶段的特征变化,暗示时间流逝。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在自然流淌中,充满哲性。 |
| | | 时间错,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本不该出现在某时间的事物,出现在某时间。通过此技法,可以缔造新奇陌生感。 |
| | | 时空反补,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诗歌时空单薄的情况下,加入反向时空元素(即:与诗歌时空相反或相对的时空元素)进行补充。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加诗歌的空间厚度和时间张力。 |
| | | 界,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恰好处于两个区域分界线的事物同时具备两个区域各一半特性。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陌生感。 |
| | | 破时,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打破时间设置规定,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陌生感,有时还可以起到针砭讽刺、烘托感情的作用。 |
| | | 此时此地,是指将诗歌的发生时间确定为现在,发生地点确定为现场,且就时间地点做具体明确强调,从而强化诗歌的在场感和目击感。 |
| | | 持续至今,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已经结束的动作或状态一直持续到现在。此技法可以强化诗歌的在场感和感染力。 |
| | | 逆时间,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时间倒流,从而制造新奇感,加深情感浓度(多是无可挽回的怅悔)。 |
| | | 紧致3D:相对于松散3D而言的概念。是指A运动所在的平面,与B运动的轨迹,之间存在交点的三维空间诗写方式。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相对松散的意象,联系紧密起来。 |
| | | 伪位,也称伪方位,是指在诗歌表述中,虽然有明显的方位词,但由于搭配的原因,方位词无法发挥确定位置的作用,诗人故意用此来制造陌生效应和想象空间。 |
| | 暴雨下起来时,我正奋力看清 云层中浮游的是何种巨大的史前生物 | 诗歌创作中,让本不该出现在某空间的事物,出现在某空间。 |
| | | 全称“时间端点上的微粒”,即,在一个时间段的起始点或终结点,识别提取出完整物体的一个微粒,把它表现在诗里。这是一种把时间和空间一同推向极致的手法。 |
| | 孩子们在草地上玩耍 她们的妈妈都还年轻 我快步如飞地包围她们 | 转换维度,就是通过一定的连接手法,在诗中实现维度的增减变换,拉伸诗歌的空间纵深。 |
| | | 避虚成实,全称实避虚成实,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实物避让虚物的方式,给虚物增加实体感,使实虚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
| | | 想象实验,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想象当成现实,以实验的方法去验证。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同时,又有身临其境的可信度。 |
| | | 非直取实,“非”指非直观载体,“实”指实体,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非直观载体中寻取实体。通过此技法可以创造陌生感,使诗歌新奇有趣。 |
| | | 避实就虚,当诗歌被推到极致无路可走时,避开这个难题,采用写景淡出等方式将其虚化转移。通过此技法,既可以解决用力过重的问题,又使诗歌味足耐品。 |
| | 不同艺术家通过想象 把同一个耶稣 钉在木质的,铁质的,银质的…… 十字架上 | 偶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泥塑木雕等偶像物说成真身来处理。通过此技法,可以有效增加诗歌的陌生感和张力。 |
| | 他可能还不会做梦 但他会伸出小手指,戳戳我梦中的彩虹。 | 现实介入梦,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现实对梦直接发生作用(而不是投射或影响)。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新奇陌生,与众不同。 |
| | | 画饼充饥,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绘画等手段自欺欺人地实现客观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此技法,可以更加反衬残酷的现实,极大拉伸诗歌张力。 |
| | 他们被驱使着 去往丛林深处。那里,夜空深邃,星星稀薄 | 亦真亦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制造一种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形,使读者也分不清究竟是真的,还是作者的幻觉或是象征。这种不太可能既可以是现实中的小概率事件,也可以是本诗当前语境下不太可能出现的情况。 |
| | | 假想成真,是指把天文、地理、物理、数学等学科中假想的空间图形概念,用诗歌的表现方式,变为实实在在的事物。 |
| | | 想象着地,是指在一首诗的写作中,出现想象的句子时(尤指诗中第一次出现想象的语句),要紧接着跟进一个务实的语句,对想象进行补充,让想象落在实处。 |
| | | 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东西,顺着这个虚构煞有介事、符合逻辑地叙述下去。仿佛所有事物都是真实存在的一样。 |
| | | 通过客观陈述性的动词,如:我知道,我清楚等,把本来是想象或虚构的话语说成既定事实。显得既神秘又真切。 |
| | | 事得其半,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事情的效果和作用只达到一半。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张力和质感。 |
| | 也许别的飞机上 别的小孩 正在吃酸辣云片,清蒸月亮 甚至还有很多 星星炖蘑菇。 | 场合推演,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场合环境变化后,根据新场合环境的特点,对其中各元素进行推演、提出要求。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梦幻,思维一新。 |
| | 一只淋雨的蝴蝶 她身躯曼妙,在窒息和死亡的边缘 叩我窗台 | 置身险境,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事物处于危险之中。通过此技法,可以唤起读者的同情和担心,营造强有力的带入感。 |
| | | 宿命缠身,是指在诗歌中,由于人物主动采取行动或客观情形的出现,看似已经避开了某种结果,反而加重了某种结果。通过此技法,可以产生荒诞效果,强化情节感染力,使诗歌出人意料。 |
| | | 偷工减料,在诗歌创作中是指,明明需要好几道工序、好几种材料才能做成的事,偏要用最少的工序和材料(而且往往都只是一道工序一种材料)完成。 |
| | | 突破整数,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现实中只能是整数出现的事物予以非整数呈现。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产生新奇陌生感,实现非同寻常的意义。 |
| | | 积变,也叫积累变量,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原有某事物x,事物y在与x发生联系过程中变成y1,y与(x、y1)再发生联系变成y2,y与(x、y1、y2)再发生联系变成y3……以此类推。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结构紧密、富含哲理。 |
| | | 椭圆,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像几何里的椭圆受到两个焦点的作用一样,一个语言成分受到自身和自身以外双重影响,而导致有所跑偏。通过此技法,可以在贴切的基础上缔造新奇陌生感。 |
| | | 数不可数,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那些不能以数目计算的事物加以数目量化。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新奇、诗句陌生。 |
| | | 反唯一,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唯一的事物不唯一。通过此技法,可以颠覆思维,形成陌生之美。 |
| | | 把诗歌写成选择题的形式,让读者自己进行“选择”,从而亲身参与到诗歌的二次创作中。形式新颖,特色鲜明。 |
| | 一片此起彼伏的鼾声 除以十四个捉襟见肘的汉子 等于一根根烈日下的钢筋 | 通过模仿数学运算的方式,把若干意象巧妙联结在一起。它为意象与意象的联系,搭建了一架奇丽的桥梁 |
| | | 争议,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不太好辨明对错是非的人物事件,使不同读者对人物事件有不同的是非对错评价,甚至同一读者也纠结于对人物事件是非对错做出何种评价。通过此技法,能够增加诗歌的厚重感与多棱性。 |
| | | 5W,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用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何故(why)、何人(who)五要素来检校一首诗歌初稿,以防止诗歌成品出现空虚的问题。 |
| | | 不说出,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着意略去读者关注的核心点,而答案就埋藏在字里行间,读者基本可以推测出来。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含蓄,引发读者参与。 |
| | | 视角切换,是指诗歌创作中,在不同视角间切转变换。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神奇地生发哲理或禅意。 |
| | | 第三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第三事物”介入,使诗歌跳出二者循环的怪圈,放开到一个新的层面。 |
| | 永远保持低眉顺眼。前半生把一个男人的名字贴在心口 后半生把另一个男人的名字举过额头 | 裸替,亦称直观替代,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遇有抽象事物和抽象动作时,直接将其替换为直观事物和直观动作,通过此技法,可以较容易地增加诗歌的画面感和表现力。 |
| | | 以物易人,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先照常写人,再根据人的品质特征等,将人替换成品质特征等与其相接近的物,最后冠以此物为诗题。通过此技法,既能够实现咏物的不即不离,又可以防止写人的枯燥无味。 |
| | 那时,他们之中 肯定不会有人知道,我们也曾到过此地 就站在他站着的位置 满目伤怀 | 隐深,是指诗歌创作中,在心里先将主题概念剖解,之后在文字中隐蔽地将主题加深一层。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厚度增加、富含哲理。 |
| | | 展露隐情,全称展露隐蔽的思想感情,“隐情”包括三种情形,一是深藏潜意识中未被察觉,二是已经察觉却不愿承认,三是即便承认也不具有认知共性。通过此技法,看似剑走偏锋,实际最能引发共鸣。 |
| | | 移转主题,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难写出、难写好的主题移转成容易写出、容易写好的主题。 |
| | | 视角附着,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把观察者的身体附着在某物(一般是平常不可能附着之物)上,从而使观察者的视角附着在某物上感知世界。此技法的运用,既可以达到诗句本身的陌生感,又可以实现视角的陌生化,可谓一箭双雕。 |
| | | 话不对路,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把话语用到不适合的情景中,以此来玩转滑稽、制造张力、讽刺现实。话不对路,主要包括“所在场合不对路”和“涉及对象不对路”两类。 |
| | | 积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比较普通的句子当成积木累成的建筑,先把它推散成一块块词语,再朝着诗意的方向调换顺序重建一个新奇的句子。此技法既简单易用,又能使诗歌瞬间焕发生机,流光溢彩。 |
| | | 反抗定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事物往与人们给出定性相反的方向去写。此技法的使用,可以冲破思维束缚,制造新鲜的人物和个性,形成很强的张力。 |
| | | 掰题目,不像破题那样要“破”题目的要义,而是“粗暴”地把题目中的字词掰开,掰好的每一瓣儿各成一部分,以此构建诗文思路和结构布局。具有快速好用的优点。 |
| | 她有洁癖,从不吃街边食品 但体检时居然被查出——胃癌早期 | 叙述沉重的主题时更要像力士一样,将重物重重举起,再轻轻放下。唯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加深沉的情感效果。 |
| | 他满脸通红。从清晨一直到日暮。 先失荆州。后失肉身与青龙偃月刀。 此刻,他立于城头,有了从未有过的轻松与醉意。 | 【歪曲历史】明知故犯地更改历史,使它远离历史真实,接近人性,散发温暖。 |
| | | 微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写出常人不易察觉的细微变化(注意:不是光有细节就成的,更重在变化)。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细节突出,在场感强,充满生命力。 |
| | | 暗象,是指一首诗中的核心意象中,象不明确,无法确定。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给诗歌增添朦胧美。 |
| | | 物像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有意打破常识中物与像的动态关系。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唯美生动,充满陌生感和新奇感。 |
| | | 动效不符,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动作和其产生的效果不一致。通过此技法,可以产生一定陌生感,增加诗歌的可读性。 |
| | | 物境,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给所写之物以特定情境。通过此技法,可以拉近诗歌与读者的距离,打动人心。我这里的物境可不同于王昌龄“诗有三境”之说中的物境,这咱得说明。 |
| | | 隐性状,全称呈现隐性状,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呈现事物不能直接感测且衡量意义不大的性状。通过此技法,可以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增加诗歌的陌生感,巧妙映射诗人心理、诗歌主题。 |
| | | 洇,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涉及空间、场景等跨度较大时,以某个事物为媒介在不同空间、场景等之间进行渗透,渗透过程中该事物也发生一些流变。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结构紧密,又有陌生感。 |
| | | 余痕,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事件结束后,状态长久不结束,影响还持续残留着。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有余味,又有陌生感。 |
| | | 差度,也称偏差度量衡,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偏差使用量度形容词,即:把恰切的量度形容词换成不恰切的量度形容词。包括软差度和硬差度两种情形。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陌生感,或智性之妙。 |
| | | 放大特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地域内的地理资源、特产等放大到超过地域本身。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和陌生感。 |
| | | 性状伴,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事物和其具有的某性状并列一处、相伴而行。通过此技法,既能起到强调作用,也可增加诗歌的新奇和陌生感。 |
| | | 物理到化学变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设置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的转变。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在结构上由浅入深,且这种由浅入深具有隐蔽性的优点。 |
| | | 合身,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具有包含关系的事物在形状、色调等方面和谐一致、相互匹配,匹配度越高,称之为“越合身”。通过此技法可以在缔造陌生感的同时,使诗句贴切混融。 |
| | 1.小草有翅膀,但从不飞翔 2.石头有门,却从不打开 | 假深藏不露,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本来不具有某种性状的事物,偏偏说成具有该性状只不过从未展露。主要包括两种情形:一是假想性状与真实性状相似但不是;二是假想性状与真实性状相反。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陌生感、哲理感和张力。 |
| | | 回光返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事物在质变之前,发生瞬间反弹,这种反弹既可以依据现实也可以基于幻想。通过此技法,能够增加诗歌的张力。 |
| | 先于这场雪的还有铁轨,笔尖上摔落的线条 试了很久,还是没能将落叶画在枝上 没能将列车运来的蓝倒在云朵里 | 造物,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充当造物主的角色,明确表示某些事物是由诗人创造、销毁、变更等。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陌生感。 |
| | | 一触即反,是指看起来是一个状态,稍一“触碰”或发生不测,就会变成完全相反的状态。通过此技法,能够大幅度增加诗歌张力。 |
| | | 见变,是指在诗歌创作中,AB相遇后,其中一方发生与另一方相适应的变化。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哲理感和陌生感。 |
| | | 相对运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利用物理学中“相对运动”原理,通过更换参照物,来增强诗歌的新奇感和陌生感。 |
| | | 反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动作的承受者或施加方与动作相反或相对。通过此技法,可以拉伸诗歌张力。 |
| | | 担责,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彼事物作用在此事物上的元素或属性,说成是此事物自身固有的元素或属性。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睿智感。 |
| | | 一色,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意象保持同一种颜色。一色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实质上的一色,二是名称上的一色。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色调统一、视觉冲击力强,形成纯洁干净的美感。 |
| | | 布上添花,是指当描写某事物的诗句诗意不强时,在此事物的基础上添加其他事物作为增衬,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句瞬间充满生机。 |
| | | 般配,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赐予A事物原本不具备的性状,以和B事物和谐一致。通过此技法,既可以使诗歌自然流淌、又可以充满新奇感。 |
| | | 物化指标,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实物转化为含有该实物名称的衡量指标。此技法可以兼顾虚实,使诗歌妙趣横生。 |
| | | 全材,也称全材质,是指在诗歌中,把涉及的所有事物统一成一种材质。通过此技法,可以制造新奇、离奇的效果,具有浓浓的童话性或诡异感。 |
| | | 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命运紧密相连的事物(一般是同种事物,如人与人;或同类事物,如茶杯与茶碗)保持一致,当其中某个发生了变化,其余的也随之发生类似的变化。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命数感、神秘感和陌生感。 |
| | | 三态,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处于某一形态的物体呈现出另一形态的属性和特征。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新奇,异彩纷呈。 |
| | | 自作自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动作的施加者同时成为动作的承受者。此技法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新奇感、陌生感和感染力。 |
| | 绿麻雀经历了夏天,飞向 秋风的翅膀 已练成,落叶的颜色 | 演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认为现在看到的物种不是这个样子,而是从原来的样子变化而来。“原来的样子”不是基于科学考证,而是源自诗人的想象。 |
| | | 惯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物体的运动和姿态不受任何外力或其他因素制约(包括该物体自身内部变化的影响),按照初始状态持续进行。 |
| | 它有一个爱人,是草地尽头的木桩 它要去绕着它的爱人跳舞了 | 克服重力,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事物积极主动摆脱重力的束缚,或更具备摆脱重力的能力。让诗歌更具有生动性和画面感。 |
| | 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 而你在想我。 | 主被动硬互换是在不调试动词的情况下,将动作的主动施加方与被动承受方直接互换,从而制造一种剧烈的冲击力。 |
| | | 将动作的主动施加方与被动承受方互换,通过调适动词使互换平稳温和,从而制造一种既妥帖又有别于常识的新奇效果。 |
| | | 守恒,是诗人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间虚构建立一个总量一定、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可以增强诗歌的哲理性、神秘感和张力。 |
| | | 隐显色,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颜色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一个(或一些)直接写出颜色,另一个(或一些)不写出颜色,用写出颜色的事物衬托不写出颜色的事物,达到一种“虽不说出,颜色更浓”的艺术效果。我们管写出颜色的事物,叫做显色事物,把不写出颜色的事物,叫做隐色事物。 |
| | | 让属性差异很大的A物与B物,通过各元素创建对应关系,从而制造张力,形成陌生感。一般而言,B物的名称不在诗中出现。 |
| | | 剥离,就是把可见、而不可能独立存在之物,强行从其依附物上分离,让其独立存在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 |
| | 它在枝头鸣叫 是我的灵魂在枝头鸣叫 它扇动翅膀 似有一双手要从翅膀里伸出 | 杂交,就是在不同物种、不同项目之间,进行搭配、嫁接、共融的诗歌创作手法。 |
| | | |
| | | 是通过诗歌手法对正常形状进行变异,制造出一种现实生活中极不可能出现的形状。 |
| | | 极致变化。通过一定的动作手段,把意象的变化推到极致,把变化“推到头儿”。这种变化可以是物理变化走向极端,也可以是化学变化,也可以是异化和妖魔化。 |
| | | 通通感,全称通盘使用五觉通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运用通感修辞手法时,尽量把视听嗅味触五觉全部或大部分聚现,形成互补。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诗歌丰富生动。 |
| | | 达喻,全称表达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时,通过含有明显提示性语素的喻体,表达某种意思、意义、主题等。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既形象又深刻。 |
| | | 物化通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通感而来的感觉落实成具有此感觉的物。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通感既缤纷、又内敛,恰到好处地强化诗句的表现力。 |
| | | 名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将本体冠以喻体名称的方式建立比喻关系。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随心所“喻”,信手拈来,既新奇又容易接受。 |
| | | 半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当本体由两个相关事物组成时,让其中一个事物与喻体的一部分相同,另一事物与喻体另一部分不同的比喻形式。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的比喻若即若离、独具魅力。 |
| | | 二合一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两个比喻合成一个比喻,合成后的比喻只有一个本体和喻体。通过此技法,可以用较少的文字使诗歌的比喻更具感染力。 |
| | | 依据性通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具有某类感觉的事物配合通感的使用,给通感以依据。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形象生动、思维发散,又基础牢固、真实可信。 |
| | 1.孩子们会把贫穷捉住,穿上铁丝,烤知了一样架在火堆上 2.孩子们还会把贫穷当成破旧的书包,丢三落四的忘在河边 | 示借,全称提示性借代,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用借代手法时,通过一定形式让被借代的本体出现,以起到一定提示作用。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句变幻而不莫测、陌生而不生涩。 |
| | | 倒拈连,顾名思义,是指在使用拈连时,将前提部分和后继部分位置互换,形成后继部分在前、前提部分在后的拈连形式。通过此技法,可以既保持拈连的绵亘优势,又不流俗。 |
| | | 似替,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与主体相似的事物替代主体(一般通过比喻),去做主体想做却没有能力做的事情。通过此技法,可以使替代更自然、贴切,更好地实现诗歌的人文关怀。 |
| | | 重复暗示,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有隐喻意义的事物进行重复,以引起读者注意,提示读者仔细咀嚼其中深厚内涵。 |
| | | 拟人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同一诗句里同时运用拟人和比喻。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具备比喻的形象感又具备拟人的生动性。 |
| | | 相对夸张,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基于一个参照物比较而出的夸张。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句既充满张力和想象力,又稳妥内敛。 |
| | | 珠喻,也称连珠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此比喻的喻体,经过变动处理后,做下一比喻的本体。是一种与顶喻类似,但比顶喻圆润的修辞手法。通过此技法,既可以使诗句结构紧密,又柔和地实现了修辞效果。 |
| | | 合页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用一个比喻句实现过渡功能,本体承上喻体启下,如同合页,因此得名。通过此技法,既可以实现形象生动的修辞效果,又可以使结构紧密,还能最大程度保有诗歌的跳跃性,可谓一箭三雕。 |
| | | 近不见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事物比喻成近在眼前却无法直接看见的事物(以下简称“近不可见物”),近不可见物包括微观之物、透明之物、被隔挡物等。此技法可以恰到好处地增加诗歌的陌生感。 |
| | | 境喻,全称环境比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事物比喻成其所在环境衍生的一部分。通过此技法,可以使本体喻体混融一体,诗句画面和谐,感受新奇。 |
| | | 准夸张,也称不是夸张的夸张,是指诗歌创作中,在符合事实的基础上,制造匹配关系的失衡效应,实现类似于夸张的效果。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加张力,营造新奇和陌生感。 |
| | | 玩儿命,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基于比喻等修辞关系,制造丢掉性命的场景。包括“假玩儿命”和“真玩儿命”两种情形。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加张力,营造新奇和陌生感。 |
| | | 差位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位置差别超出预警底线的两种事物间构建比喻关系。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加诗歌的新奇和陌生感。 |
| | | 对比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构成比喻关系的本体和喻体间兼具对比效应。通过此技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诗歌的张力和情感冲击力,还可以艺术地表达鲜明立场。 |
| | | 凡物添奇,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给有隐喻意义的事物本身,增添某些不同寻常的特质,以引起读者注意,提示读者仔细咀嚼其中深厚内涵。 |
| | 他头顶曾经茂盛浓密的草原 就要被一群雪白的羊群占领 | 动物体的一部分比喻动物,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动物(包括人)体的一部分与完整的动物(包括人)构建比喻关系。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加诗歌的陌生感。 |
| | | 变向想象,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拥有不同既定方向的事物间开展想象,最常见的是构建比喻关系。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陌生感。 |
| | | 假全真半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相似度较低的A、B双方原本不具备比喻条件,但基于双方某个相似度较高的特征a、b,在A、B间强行构建完整比喻句,再在a、b中省去一个构建不完整的比喻句。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陌生感。在这个技法范围内,我们把A、B之间的比喻关系称为假比喻关系,把a、b之间的比喻关系称为真比喻关系。 |
| | | 异性喻,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不同词性的词(组)间形成比喻关系,甚至是词(组)与句子间形成比喻关系。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陌生感。 |
| | | 三似而喻,是指诗歌创作中,可以从三个层次着眼来构建比喻关系,分别是形似、神似、意似。 形似,是指外观外形的相似,通过感官观察而获取。 神似,是指情态气质的相似,通过心灵感受而获取。 意似,是指内在属性的相似,通过头脑思考而获取。 |
| | | 关系喻,是指诗歌创作中,在两对关系中构建比喻。即,让A与B之间的关系像C与D之间的关系。这样,自可以使比喻超凡脱俗,使诗歌充满新奇。 |
| | 老花铺的夏天要用珍珠李、油桃、脆皮梨 这些富含糖分的词汇来比喻 | 明示修辞,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明确告诉读者自己使用的是什么修辞。通过此技法,可以避难就易,亲切自然地达到修辞效果。 |
| | 他在清洗脚上的弹孔 在他的肩膀和腰部 也有类似的弹孔 他想把它们洗干净 | 怪异举动,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有隐喻意义的事物,置于怪异举动中,以引起读者注意,提示读者咀嚼蕴藏其中的深厚内涵。 |
| | 八月份时,他指着满天的星星说 这群野狗们冲上了天庭 | 局部变整体喻,是指在使用比喻修辞时,将喻体从局部升级为整体的创作手法。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陌生感。 |
| | | 反拟,也称否定性比拟,是指从要说的事物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去比拟,包括反拟人和反拟物。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冷静内敛,富含哲思。 |
| | 床前两个 套娃。呆萌呆萌 夜半。有一个哥哥 风雪中 正在雕刻妹妹的样子 | 不充分拟人,也称不完全拟人、不彻底拟人,是指对事物的人格化有所保留。是一种新鲜的拟人手法,能使诗歌活起来。 |
| | | 暗拟人,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是像一般拟人那样,把某物朝着人的特征去写,而是让某人具有此物的诸多特征,暗示读者此人就是此物。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新颖,且富于玄幻色彩。 |
| | | 感喻,是指在实施比喻过程中,让喻体倾向的感觉属性大于或有别于本体倾向的感觉属性,换句话说,让喻体与本体不属于同一类感觉物。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的比喻丰腴多姿,调动感官,又避免了通感修辞手法张扬外显的缺陷。 |
| | 那些小而美丽的山楂树的乳房 被流言击中 鲜红的挂在枝头 而土地沉默 | 见色起意,是指诗歌创作中,在颜色本身与颜色的寓意间进行互换,制造陌生化效果。 |
| | | 移喻,指在实施比喻过程中,不是按照惯常思维,针对刚刚叙述的事物开展比喻,而是移转到与其有一定关联的其他事物上进行比喻。 |
| | | 系喻,顾名思义,把比喻“系一系”。是指先用最简洁的词句在事物间构成比喻联系(A像B,A如B等等),再把它们的特征元素相继、并排列出,用一个动词紧紧“系”在一起,使本体喻体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可信。 |
| | | 喻合金,就是将本体和喻体连接合并在一起,好像它们本就是两种并列的事物。既杜绝“大词”的抽象、概念化,又避免了缩喻的陈旧、生硬。 |
| | | 反饰,就是要通过“反方向”“反常”的形容,让核心词汇和修饰成分之间构成反差,从而制造张力。 |
| | | 因果喻,顾名思义,就是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比喻。 |
| | 大海抖动一匹柔滑的丝绸 丝绸上,刺绣着繁缛的蟠螭纹和鸟禽纹图案 | 喻体成真,就是通过一些具体内容的补充,使喻体不再是本体的投影和陪衬,而成为独立、现实的景物。 |
| | | 也可以称之为“能喻不喻”,A与B本来具备非常好的比喻条件,可以形成本体和喻体关系,诗人却偏不使用比喻。这样一来,诗句就会氤氲在比喻与非比喻之间,实现了实际表述与读者心意的分层,从而形成了厚度和陌生感。 |
| | | 如果以这种本身就具备象形比喻的名词(我称之为“内循环小比喻”)为基点,生发出一个比喻句(我称之为“外循环大比喻”),两个比喻间会形成同频共振,使比喻的效果和新奇感大幅增强。因为这种比喻源自本身就具备比喻属性的名词,一看名字就会想到比喻,所以我称之为顾名思喻。 |
| | | 在诗中,可以用符号或标点表达形象意义,增加诗歌的新奇感和表现力。这一招儿,用好了十分有趣。 |
| | | |
| | | 跃喻,是指“跳过”本体和喻体间的障碍物实施的比喻。 |
| | | 抽喻,实际上是用抽象比喻具体。即:以具体的事物做本体,以抽象的事物做喻体。 |
| | | 在比喻句中,把形容词冻住,使形容词仍与本体保持一致。 |
| | 蓝天用碧蓝的心情 感染人,它不用它的蓝手指, 而是眼神和呼吸。 | |
| | 二十一世纪的万家灯火 是公元266年漫山遍野的萤火虫 | 通过在比喻中注入时间元素,拉伸本体和喻体的时间跨越,形成时光的深邃感,历史的沧桑感。 |
| | | 也可以叫做假比喻,把没有比喻关系的事物也摆一个比喻的“架子”。这是比喻的“伪政权”,伪本体+伪喻词+伪喻体,比喻那一套东西它都有。 |
| | 比如还要活下去的“活” 那边的水早已蒸发,剩下的舌头,自己说给自己听 又比如我妻子的姓,林子变成了单只木头 | |
| | | 刚刚重点说A,现在说到B时,就近拿A来比喻B。像我们这种懒人,又想比喻,又“懒得”往远了去想,“就近取材”。 |
| | 枕边的风,拖着尾巴 它说,花语,你流沙一样的生命 是另一种壁挂 | |
| | | 【镜中喻】这种技法很像照镜子,所以也可以叫“照镜子比喻”。因为这个镜面不平,镜子里和镜子外虽然是看起来很像的两句话,却又不完全一样。镜子外是一般陈述,镜子里是根据一般陈述“改装”成的比喻。 |
| | | 当你发现某个意象平淡无奇时,莫忘了给它做一个GPS。 |
| | | 喻体应该是本体的亲属,应该很和谐才对。可这种手法却把他俩推向了对立的山尖。两者极反,一下子就产生了陌生化效果。 |
| | 恒河呵 你的大象回家的脚步声 这样沉重 就像落日走下天空 | 顾名思义,在比喻关系中,把动词冻住,冻在本体身上。 |
| | | |
| | | 把人体内的东西拟人?听起来就奇妙,所以常常产生震撼效果。 |
| | | 抽意象,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较为寻常的意象进行抽象化处理。通过此技法,可以较为容易地增加诗歌的陌生感和哲理感。 |
| | | 意象互换,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象”与其所表示的“意”之间进行互换。象换为意,避免繁杂;意换为象,避免说教。 |
| | | 从物到种,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物落实到具体的品种,从而强化真实感、可信度、在场感,提升诗的质地。 |
| | | 美加工,就是把生活中俗事,稍作加工,变成唯美的诗性语言。 |
| | | 意象族群,是“同血缘”意象在一首诗中的会集与映照。通过此方法可以使诗歌既结构紧密,又包罗万象、异彩纷呈。 |
| | | 象明意暗,是指一首诗中的核心意象中,象很明确,意却不明。 |
| | | |
| | | 在写诗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假设手里拿着一部相机,运用它把原本要写的意象“拉近一步”,捕捉到更为细节、精致、鲜活的意象。不要小看这一步的拉近,会收获很大不同。 |
| | | 小韵,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相邻的两个短小语句间形成独立的押韵关系。通过此技法,可以提升出产名句的几率。 |
| | | 携音,也称同音近音字携手,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同音或近音字有意放在一处使用。通过此技法,可以形成和谐的声韵感,产生出其不意的新内涵。 |
| | | 两头蛇,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每两句共押一韵,就像两个蛇头共用一只蛇身。下两句再换一韵,以此类推。两头蛇技法的使用,可以使诗歌新潮叛逆,产生后现代的感觉。 |
| | 你走后,更多的树叶 又落了下来 而你躺过的堤坡 春天花会开 | 歌词入诗,最大的好处是,只要一读到此,歌曲的旋律马上萦绕读者耳边,与诗歌内在的韵律产生共鸣,或是微带错位的和弦。 |
| | | 曲解,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多义字词进行偏差理解处理,即,本应是此义却用成了彼义。根据被曲解的多义字词是否出现,可分为明曲解和暗曲解两种形式。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强新奇陌生效果。 |
| | | 同床异梦,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由一个词语牵起,各自撕分该词语的不同含义。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张力和陌生感。 |
| | | 甚解,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核心词句掰开揉碎、不厌其烦地解读。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增加诗歌的深度、广度和质感。 |
| | | 字面解词,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用词语的字面义,而不是现今常用义。通过此技法,可以产生“似是而非”的奇妙陌生感。 |
| | | 一石二鸟,也称一词牵二语,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两个词语由一个合成词(多是并列型合成词)牵起,各自对应此合成词的一部分。此技法既可以使诗句凝练,又充满陌生感。 |
| | | 改头不换面,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改变某固定搭配的非核心部分,把其变成另外一个固定搭配的技术手法。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的新奇感和陌生感大幅提升。 |
| | | 莫测,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内容和情感等把握,尽量让读者不能猜测出接下来写什么。此技法使用得当,能够提升诗歌跌宕起伏,聚焦注意力。 |
| | | 物风物,全称物的各方面对应为时代或地域的各方面,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直接写某物,而是对应到某个时代或地域,写这个时代或地域的各种风物人情,来回应此物的各方面。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的写物大气,有厚重感。 |
| | | 三象,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表象、抽象、心象三层次去表述一个事物。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既深刻,又丰富。 |
| | 你借用一个纯洁念头,而不是躯壳, 团聚着内心的一场齑粉。 | 阻石,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当某诗句过于平顺时,插入语言成分予以隔开和阻挡。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增加诗句的感觉。 |
| | | 风铃,是指诗歌创作中,在每行都出现一个意象,且置于每行之末。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无论在音乐还是视觉上都充满规律和谐之美。 |
| | | 暗渡,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更换、删除核心过渡词等方式实现两部分内容的对接。通过此技法,以达到看似无过渡实则有过渡、有跳跃又不过于跳跃的效果,既确保了衔接自然,又不影响跳跃性。 |
| | | 不离不弃,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几乎是句句含有并围着同一个意象写作,即使“生搬硬套”。通过此技法,不仅可以使诗歌结构紧密、易于行文,更容易突发奇句、一语惊人。 |
| | 站在儿时水洼边 里面天空那么深 那么远,再多看一眼 就会掉进去 掉入云朵还好 若落进那无尽的蓝 你还记得今年几岁了吗 | 意外理中,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结尾出乎意料,与上句不着边际,同时又与前边某处信息点存在呼应。通过此技法,能够使诗歌的结尾既精彩新鲜又不突兀无依。 |
| | | 密室逃脱,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设置“迷宫”,把钥匙藏在“迷宫”中,让读者经过一番寻觅,最终找到“出口”和“宝藏”。通过此技法,可以调动读者参与文本的积极性和乐趣,使诗歌耐人寻味。 |
| | | 柔插叙,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在读者以为某叙述已结束时,插入其他叙述,再转回原叙述。通过这种在前期“制造假象”的技法,可以使插叙自然舒畅,毫无违和感。 |
| | 四月的雨,练就了一副好嗓子 满山的绿叶子都在喊: 有人吗 | 移展,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提到此事物的性状,却移转到彼事物来展开描述该性状。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波动和弯曲美。 |
| | | 拆要素,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当时间地点等要素文字过长时,将其拆散几处分别表述。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交代清楚要素,又不影响可读性。 |
| | | 行删,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择取最不重要的一行删除。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跳跃,有味道。 |
| | 当采漆人到来,刀尖磕响桶沿 你看,满山漆树应声起伏,像颤栗,更像兴奋不已 | 软垫,是指诗歌创作中,在呈现一个不符人之常情的感受时,为了减少突兀,事先垫入一个符合人之常情的感受。通过此技法,可以既表达了自我意识,实现了张力和情感冲击,又使文本自然流畅。 |
| | | 对话,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采用你一言我一语交谈方式推进。此技法运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声音交迭,新鲜而不枯燥。 |
| | | 一生二,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遇有人或物的命题《X》时,派生出他人或它物Y,写Y对X的看法做法,实现Y和X同等地位诗写。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不跑题、又跳出题目,也避免了诗文的单薄。 |
| | | 象事,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由另一件事来象征这件事,两件事共存于一首诗中。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具有厚度、富含哲理,又深沉内敛、引人回味。 |
| | | 事象,全称事件象征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是从事件本身去寻找道理,而是从事件的象征意义上去寻求道理。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具有厚度,富含哲思。 |
| | 茶馆里。抽旱烟的老人和抽纸烟的年轻人打赌 弯过杨家弄的水流 有几个漩涡。 | 人言景外,与人入景中相对,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人物既不介入景中,作者也不直接描写景物,而是借人物之口去转述景物。通过此技法,既可以使景色不空,又较容易地降低了人物直接介入的突兀感。 |
| | | 复句聚,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不同种类的复句会集到一首诗中。此技法可以用极少的篇幅消耗,避免诗歌(特别是微、短诗)的单薄。 |
| | 经过严苛的安检,确定 没有利刃,也没有忤逆之心 我以使者的身份被允许 进入古代一座异邦的城池 | 越说越离谱,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语句的陌生程度一步一步增加。说白了,就是一点一点“越说越不像人话”“越说嘴上越没把门儿的”。通过此技法,可以在读者能接受的前提下保有诗歌的陌生感,同时,使诗歌的结构有了一种推进的依据。 |
| | | 上下求索,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形而上(此处一般指精神艺术层面)和形而下(此处一般指世俗物质层面)交替穿插。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张力和丰厚感。 |
| | | 注情扩句,是指诗歌创作中,在只想出一个有点灵感的句子的情况下,通过注入心情态度元素,来把它扩充成一首诗。通过此技法,可以解决“有句无诗”的难题。 |
| | | 一以贯之,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明用或暗用一个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关键词贯穿全诗,诗中所有或大部分诗句都往这个关键词上贴靠。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结构紧密,筋骨通畅,脉络分明。 |
| | | 声东击西,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先把读者注意力转移到非目标点上,最后出乎意料亮出目标点。说白了,本要说A,却大张旗鼓说B,最后突然转到A。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出人意表,哲思无穷。 |
| | | 销毁行迹,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先“正常”书写,然后擦除提示诗句关系和行文思路的印记(以下简称“行文痕迹”)。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强诗歌的跳跃性。 |
| | | 泼冷水,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感情酝酿到一定程度时不是就势而起,而是突然“浇灭”。此技法运用得当,可使诗歌出人意料,非比寻常。 |
| | | 独字成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除题目以外只有一个字。此技法乃剑走偏锋,险中见奇。 |
| | | 无句成诗,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不出现一个句子,让字词或短语构成全诗或诗中相对独立完整的部分。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新意,容易产生余音绕梁的音韵效果。 |
| | | 人入景中,是指诗歌创作中,遇有整块景物描写时,在其中加入少量人物诗句,这样既可以使景物不空,又能衬托景物。 |
| | | 情感突转,指诗人的情感、态度向相反方面的突然变化。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读者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受到强烈的心灵撞击。 |
| | | 补救,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先劈头写出“三观不正”、不被认同的语句,紧接着进行弥补挽救。通过此技法,可以制造落差,拉开张力。 |
| | 我一愣,站起来,当着全体人员的面 助跑后翻出一连串的筋斗云,上了西天 | 致幻,是“情节抵达极致时运用魔幻”的简称,指当诗歌的情节推到极致无路可走时,采用魔幻的方式给其一个出口,予以收场。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具新奇感、出人意料,又映衬现实。 |
| | 男人,一股热流涌动全身 直至万马奔腾,忘记了阳痿,忘记了早已被阉割 | 软转,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用更委婉隐蔽的词语(多为动词)替换转折连词,达到转折效果。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的转折含蓄、内敛、深沉。 |
| | 回到春天, 就多出一棵 大葱。 接着多出 一双手,剥 大葱。 | 逆描写,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刻意打破惯常的描写顺序,与其相反的一种描写方式。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不落俗套,感觉一新。 |
| | | 之,是指连续反复切转(一般表现为正负两种情绪或行为间)的诗歌技法,仿佛车子开上了之字形的山道。使用此技法,可以牵动读者情绪,使诗歌波澜起伏,紧抓人心。 |
| | | 果果,是指结果上的结果,反过来说,在诗歌创作中,不是交代了结果就完事大吉了,而是需要进一步用诗意化的手法呈现这个结果所造成的影响。使用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沉稳、深沉,充满哲思之美。 |
| | | 变音,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穿插使用不同的叙述声音,以防作者一个声音自始至终叙述所导致的单调、枯燥感。 |
| | | 拼凑,是指各相关事物都提供一些元素,将这些元素凑在一起,合成一个目标事物。目标事物与拼凑物介于像与不像之间,相映成趣,有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 |
| | | 利用一个约定俗成的体系,“一颗珠挨着一颗珠”贯串起一首诗,我以形态命名,把此技法叫做糖葫芦。采用这种技法可以使结构紧密连贯,语言充满陌生感或是活性,妙趣横生。 |
| | | 水鬼这条技法,就是通过由浅入深,由“懂”到“不懂”的叙述,把读者一步步拉向诗歌尾部的深渊。 其主要方法是从一般人可以接受的已知把读者“拉下水”,再一步一步“拉入深水区”,抵达读者原本不能接受的未知,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
| | | 拆解,是指把一个核心事物拆开,由大到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古至今、由客体到主体掰开了揉碎了进行叙述。 聚合,与拆解正相反,把各个组成部分聚沙成塔,积成一个核心事物。 |
| | | 像斑马的条纹一样,两种事物在诗中间隔穿插书写,既互不干扰,又相映成趣。 |
| | | 一首诗需要顺下来,但有时太顺了,反而像一张上下一色的布料,没有变化起伏,这时候就需要打“一块补丁”,把一些看似无关的意象缝上去。 |
| | | 这是一种对称的重复,它的中间有一条对称轴,对称轴两边是基本对称的事物,如镜里镜外,如严丝合缝对折的纸张,如蝴蝶躯干两侧的翅膀。为了美感和易记,我给它起名叫蝴蝶。 |
| | | 明暗因,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一个情状除了由一个明显的客观原因所导致外,还有一个暗藏的主观原因所造成。换句话说,一个情状,使人对其原因有多重思考。通过此技法,使诗句意义丰厚,耐人寻味。 |
| | | 和而不同,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若干对立或差异较大的事物和谐共处于柔性环境中。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不平又不兀,既有张力又柔和。 |
| | | 南辕即北辙,是指在诗歌创作中,目的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看似相反,实则一致(至少诗人说一致)。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使诗歌充满智性、妙趣横生。 |
| | | 挑刺儿,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从看起来很正常的话里挑问题(其方式常常为移换重音位置),做另一种解读。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冰雪聪明,充满智性。 |
| | 今晚的紫菜汤有点咸 紫菜却不介意 飘飘荡荡 好像回到了大海。 | 直接承受者,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某事件或某状态的作用或影响,不只是从其间接承受者去描述,更注重从其直接承受者去描述。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角度新奇、富有味道。 |
| | 西行的路上 我赶上一个朝圣的人 他用额头走路 我让他上车,他摇摇头 说,你的车到不了那儿 | 形神两分,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某事物一分为二,分离为形态的事物和精神的事物分别去处理。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富有哲理和深度。 |
| | | 骈异,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把两个原本“正常”诗句的某处对应成分予以调换,达到看起来不合常理,实则合情合理的效果。 |
| | 而我,却想品尝庙里那些素净的斋饭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配得上我这条裙子 | 花衬叶,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本应该处于陪衬地位的事物反过来担当主体角色。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有张力,又具哲理,出人意料。 |
| | | 底限,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主观上使事物维持或达到其可以称之为其的最低限度,或围绕最低限度本身进行探讨。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富含哲理。 |
| | | 没完没了,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告结性事态继续进行。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有味道,又有陌生感。 |
| | | 大物小节,也称大事物小细节,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庞大事物与其细节同步描述。通过此技法,使诗句仿若高像素巨幅照片,既博大又精致,画面感极强。 |
| | 地铁驶来了,载着一张一张陌生的脸 车门打开时,它们才续上躯干和四肢 | 存在即被感知,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只把感觉到的事物认定为存在。通过此技法,可以大幅增强新奇陌生效果。 |
| | | 出尔反尔,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刚说完一个情况,紧接着很自然地予以否定。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产生非逻辑的哲学之美,营造奇异朦胧的意境。 |
| | 买椅子的队伍太长了 我想买一把椅子 坐下来安心排队 | 互为前提,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彼此相互作为前提、陷入死循环的事物写入诗歌中。此技法使用得当,可以焕发哲理,引人深思。 |
| | | 不可知,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明确表示对某事物无法感知。通过此技法,可以增加诗歌的神秘感和哲理性,调动读者的想象。 |
| | | 象近质远,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表象相近、实质远离甚至背离的事物发生关系。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对比强烈、思想深刻。 |
| | | 客体化,也称对象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使主体转化为其作用的客体。这种转化一般是基于主体职业、长期浸染、极度投入等因素造成。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感人肺腑或发人深思。 |
| | | 一叶障目,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局部判断代替整体判断,形成一种不符常识、却并无违和感的推论。 |
| | | 齐物,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不同的事物给予无差别看待。此技法可以增强理趣,使诗歌充满哲思,回味无穷。 |
| | 新鲜的木头 会散出极浓烈的香味 甚至在深夜里 还发出咯咯的响动 让我以为它们会逃跑 | 虽死犹生,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已死去的生物富于生命力,甚至更胜于生时。此技法可以制造张力,动人心弦。 |
| | | 逆来顺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不利的现实不是被动接受和隐忍,而是顺借此不利现实,主动采取报复性回应。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张力,富含叛逆性的哲理。 |
| | 他们将中心地带的荒凉 交给两只土狗交配 将密布的高压线塔 交给一个沧桑男人张望 | 假大方,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诗中的人物将自己不拥有所有权之物(一般是不动产)赠与或临时交由他人享用。通过此技法,可以很容易地提升诗歌的陌生感和新奇感。 |
| | 当他聊起这些,云南的月亮 已升起在洱海 它清凉、淡黄 我指着它说:你能赌一赌 天上的这块石头吗? | 揭老底,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物体常被忽略的本质揭示出来。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的深度、质感、陌生感大幅提升。 |
| | | 质疑常识,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常识中很确定的事实进行发问,表达一种主观情感上的倾向和不同。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视角新,情感浓,余味久。 |
| | | 分类讨论,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给予同一定性、归入同一类别的各事物,分别进行差异性解读。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既情感鲜烈又富于思辨。 |
| | | 也是也否,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使句法相同或相似(相似度越高越好)、句意相逆的语句并存,借以表达纠结的情绪或高深的哲思。 |
| | 每条马路 都覆盖着一条河流 路边的每棵树 都拴着一只虚无的山羊 | 否认消亡,指对事实上已经消亡的事物,在诗歌创作中否认其消亡,而是让其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此技法的使用,可以形成一种悲伤之美,既反省现实,又犹如挽歌,富有情调。 |
| | 带一本书,不一定要打开它。 支起帐篷,是想和一个人 整夜坐在它的外面。 | 反目的性: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行为举动不是出于世俗的目的而为之。此技法的使用,可以使诗歌关照现实而不陷于现实,富含感性,直抵心灵。 |
| | | 谴责幻想,是指当现实有悖于幻想的时候,不谴责现实的残酷,而是反过来责怪自己幻想得太好才导致现实如此之差。 |
| | | 绝对,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抵制保守拒绝中庸,排除相对性和条件限制,把诗歌的真挚情感推向极致。 |
| | 现在,它们也许继续以单个的 形式存在着,也许,一个水泡就是 一滴雨不甘被淹没的叹息。 | 个体回归,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原本独立的个体从它混溶的集体中剔分出来。 |
| | | 无限循环,是指通过不确切不唯一的时间和空间或其他标识,使读者每一次阅读,都感觉到美好就在眼前,伸手即触,却无法抵达。每一次阅读都重新回到原点。 |
| | 遇见每一条肮脏的小河 都想牵回家,给它洗一洗,再放回去 | 反主为客,是指把生活中常见的动作施加者变成动作承受者。 |
| | | 否认身体,就是在诗歌创作时,不承认身体是人的组成部分,把身体当成人之外的东西,从而制造陌生感的写作技法。 |
| | | 让离世的亲人在诗文里复生,仿佛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才是最大的悲情。 |
| | 我知道最肥美的那些 最羸弱的那些,都将在秋天被宰杀 | 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把对立的两种事物,归于同一个结局。 |
| | 老槐树驻守着大门口 从兀立的陌生到开落从容 独自记着爷爷的年轮 | |
| | | 错误的结论,往往是诗意的。 诗人最终选择错误的结论,才能瞬间击碎读者的思想准备。产生硕大如鹏的张力。 |
| | | 无中生有,原本没有的事物,偏要说它已经存在。 有中生无,原本就有的事物,偏要说它是才生出来的。月亮本来是存在的,偏要说它刚刚“结出”,这就奇了。 |
| | | 柔化格言,不是完全不要格言,是指当发现诗歌写成格言时,添换一些在场或具体性元素,减少说教性,增强表现力。 |
| | 院子里,一株蓝菊,五朵花, 四朵代她绱鞋、做饭、串门、看姥姥, 一朵发呆。 | 替身,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其他事物替代主体,去做主体想做却没有能力做的事情。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充满人性光环,包涵浪漫主义情韵。 |
| | | 一反常态,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让某事物(多是人)在遇到某种情境时,突然作出了与平常状态截然不同、完全相反的反应。通过此技法,可以使诗歌产生极大张力。 |
| | | 负向自由,全称“呈现负向自由”,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对反向、消极或被动的自由予以呈现和强调(呈现和强调的方式往往是使主体失去或被剥夺此类自由),从而拉伸张力,增强穿透力,使诗歌刻骨铭心。 |
| | | 工业化,是指将工业性元素注入到非工业性意象中去,使原本自然的事物异化变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