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钟南山:84岁的逆行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gztxd 2020-01-29

“非典”之疫,于生命是突来之祸,于社会是危机当前。钟南山以医者之心救人,以谏士之勇济世。在专业技术之外,彰显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与历史担当。“科学讲究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他是一张精准的试纸,令此时代的科学精神得以检视和自知。大医精诚,钟南山。

这是《南方都市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风云人物盛典为钟南山写下的致词。

钟南山生于一个典型的医生之家。父亲钟世藩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同样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钟南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开始学医的。为了研究脑炎病毒,苦于没有科研条件的父亲买来小白鼠,只好放在家中书房作实验。他每天都去喂养和观察老鼠。由于老鼠味道很大,闹得全街都是老鼠味。那时有个笑话,如果有人问起“钟世藩的家在什么地方?”马上有人就会说:“你闻到什么地方老鼠味大就是他们家。”

钟南山从小在医院里长大,常能看到带着孩子来看病的家长。孩子们经过治疗后康复如初,家长与医生都很开心,也令一旁的钟南山愈发觉得:医生是一种能为别人解难、赢得社会尊重的职业。这也成为他后来选择学医的一个动因。

1955年,钟南山考入北京医学院;1960年毕业后从事放射医学教学。1971年,他来到广州第四人民医院,“从最基本的事情干起”。“文革”结束后,钟南山成为我国第一批公费出国留学生。不过,他的留学生活是从英国同行对他的否定开始的。1979年,已经43岁的钟南山过关斩将,获得了现代医学的重要发源地——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留学资格。但是在他刚到爱丁堡大学后不久,就收到了他的指导老师——英国爱丁堡大学附属皇家医院呼吸系主任弗兰里教授一封措词非常不友好的信。弗兰里在信中写道:“你要注意一点,中国的医生资格在这里是不被承认的,所以你不能作临床实验,只能参观实验室或病房。这样的话,你只需待八个月就可以了,剩余的时间希望你能早点儿联系一下别的地方,看看是否可去。”弗兰里的这封信,对于热心求学的钟南山来说,不亚于一盆冷冰冰的凉水。

在那种被歧视的环境下,钟南山开始默默思考自己的课题。这时,他发现跟戒烟有关的项目很符合自己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方向。他的指导老师弗兰里教授也曾用公式进行过推导,但钟南山对结果有些怀疑,便决定由自己作实验来验证这个公式。为了作这个实验,钟南山不断吸入一氧化碳(煤气的主要成分),并让护士一次一次地抽他的血进行检测,最终得出了可靠的数字和结论。

钟南山的努力没有白白付出,他终于赢得了英国同行的认可。

如果没有2003年的那场“非典”,也许钟南山会像许多医生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无闻。然而,正是因为经历了那场席卷全国的危机,我们不仅拥有了一个优秀的医生,更看到了一位敢于直言的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可是,直言并非每时每刻都如此简单,因为有时候它不仅关乎健康,还关乎荣誉,甚至生命。比如2003年2月18日下午,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紧急会议——这是一场在事后被分析者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会议。会上,担任“非典”广东医疗救护专家指导小组组长的钟南山边听边摇头,最终亮出了自己的意见:反对“非典”致病因“衣原体说”。他还列举了充分的临床理据,直至最终为会议所采纳。后来的媒体报道形容称:这次发言之前钟南山“沉默良久”,因为在当天上午,北京国家疾控中心根据广东送来的病例标本,初步认定“非典”致病因为“衣原体”。此后,钟南山再次通过媒体质疑“衣原体说”,并提出“新型冠状病毒说”。两个月后,钟南山提出的“冠状病毒说”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确认。即便如此,在此之前,任何对国家疾控中心公开的反对意见都无异于一次挑战:下级对上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会场之外的蝴蝶效应,任何一点儿偏差都有可能带来整个结果的改变,何况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

根据媒体后来的调查,当天会后就有朋友悄悄问钟南山:“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为了提高看病的效率,诊室里的三张桌子全部派上用场。每看完一个病人,他就迅速换到另一个已经等着病人的桌子前。

在广州医学院的附属第一医院,每个星期四下午是钟南山出专家门诊的日子。在护士手里保存着两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预约钟南山的病人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按照人数估算,预约他的病人已经排到了第三年。每个星期四下午,钟南山看病都要从两点一直看到七八点。为了提高看病的效率,诊室里的三张桌子全部派上用场。每看完一个病人,他就迅速换到另一个已经等着病人的桌子前。2005年5月,钟南山出任中华医学会第23届会长。于是,他比以前更忙了……

每周三上午,钟南山都要到重症监护中心查房。这个监护中心曾经接收过从河源市转来的首位“非典”病人,因此也成为当年抗击“非典”的主战场。那时钟南山曾连续工作36个小时直至病倒在这里。“非典”过后,他的身体明显不如以前,为此他的心血管还被放入了一个支架。

正直、勇敢与强烈的责任意识,正是钟南山这样的“战士”,让人们在面对穷凶极恶的病魔与积重难返的桎梏时,有了冲决一切的勇气,也有了构建未来新世界的坚定信心。

钟南山:84岁的逆行者,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钟南山院士(右一)、黎毅敏教授(左一)诊治“非典”病。

■链接|“非典”时,钟南山带领广医一院创下九个“最”

据《广州日报》的报道,2003年“非典”袭来,时任广州呼研所所长的钟南山院士和他带领的广医一院医护人员没有退缩,他们沉着应对,上下拧成一股绳,在成功抗击非典一疫中创下了九个“最”。

1.最早的报告病例

2002年12月22日,一位郭姓病人从河源市人民医院转诊到广医一院呼研所,他出现双肺弥漫性渗出,呼吸衰竭。病情特殊!钟南山院士和呼研所多位专家高度重视。随后,他们接到河源市人民医院的消息——护送该名病人的随行医生和护士也出现同样的症状。钟南山院士、肖正伦等专家立即预感到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特殊传染病。他们一边组织抢救病人,一边向越秀区疾病控制中心上报。后经查实,这是广州市首例报告的非典病例。

2.最早的隔离病房

2003年的1月31日,正值除夕,广州市卫生局下达一份紧急文件,将广医一院指定为不明原因肺炎病人收治的医院。在钟南山院士等专家的指导和带领下,当晚12时,广医一院在呼一区建立了全球综合性医院第一个专用的不明原因肺炎(非典)隔离病房。

3.最早的抢救成功病例

2003年1月8日下午,广医一院收治了一例从其他医院转入的女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入院时,她已高烧一个星期,出现气促、呼吸困难、缺氧,双肺弥漫性、渗出性阴影等严重症状。1月10日,广医一院又接收了一例相同症状的男性病人。在监护中心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下和精心护理下,两例病人都在5天后成功脱离了呼吸机,分别于1月30日、31日康复出院,成为广州市最早的非典危重病人治愈成功病例。

4.最早提出临床诊断标准

2003年2月初,以钟南山为首的呼研所专家在大量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最先提出了非典的临床诊断标准,该诊断标准包括非典诊治的五个主要依据。

5.最危重病人的救治

2003年2月8日,在医务人员被感染,人心惶惶之际,钟南山院士带领广医一院主动向广东省卫生厅请缨:将最危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

6.最早总结出救治原则和方案

2003年2月17日,在抗击非典初期,钟南山院士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广医一院总结出的非典救治经验:对重症病人采取早期干预的手段,早期使用皮质激素清除非特异性炎症,对呼吸窘迫,早期出现低氧血症的病人及早使用“无创通气”方法给予呼吸支持。这些治疗方法和治疗原则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被总结为“三早三合理”原则(即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和合理使用呼吸机、合理使用激素、合理治疗并发症)。

7.最早倡导和推动大协作

2003年2月12日,广医一院呼研所与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合作,共同进行非典型肺炎的病原学研究,成为首家与境内外进行合作的医疗机构。经过两个月的技术攻关,4月12日下午,钟南山院士首次公布了这一合作研究成果,指出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

8.最高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

抗击非典,钟南山带领广医一院承担了广东绝大部分危重非典病人和危重医务人员的抢救重任,创下了最高的非典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84%,为降低非典病人死亡率做出重要贡献。

9.最长的连续奋战时间

从2002年12月22日收治第一例河源非典病例至2003年7月2日最后三位非典病人出院,广医一院医务人员连续奋战193天,创下全国医院非典防治工作的纪录。收治非典病例302例,其中危重医务人员58人,需人工通气的危重患者59人,取得了治愈出院率93%的成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