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庄太后为何死后37年才下葬,康熙帝都左右为难,原因不可名状

 花开无田 2020-01-29

孝庄太后作为清初的著名政治家,虽为女流之辈,但一生佐助皇太极、顺治帝、康熙帝三代帝王,可谓是居功至伟。

1643年皇太极“端坐而崩”,年52岁。由于去世突然,对于接班人问题也并未指定,因此关于谁将承袭皇位的问题便剑拔弩张起来。当时最有实力问鼎的有两方,一方是多尔衮,有着兄弟多铎、阿济格支持,手下有正白旗、镶白旗;而另一方则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他则获得了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支持。

但是对于这场皇位的争夺的结局,却令人大跌眼镜。多尔衮、豪格都没能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反而是皇太极的皇九子、孝庄太后的儿子年仅6岁的福临成为了继位之君。这里面作为福临之母,孝庄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而在孙子康熙帝登基之时,也是孝庄太后依靠她丰富的政治斗争经验,利用为康熙帝指定索尼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的契机,实现了对顺治帝遗留下的辅政四大臣之间的合纵连横,为康熙帝除掉鳌拜,实现独掌大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二十六年,75岁的孝庄太后去世。如果按照清朝祖制,作为皇太极的妃子、顺治帝生母、康熙帝奶奶,她当与清太宗皇太极合葬盛京昭陵。但是就在孝庄太后弥留之际,却下诏“务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也就是说孝庄太后要求将她安葬在清孝陵附近,而她给出的理由也颇为充分,一则是皇太极帝陵封棺已久,卑不动尊;二则是若另起陵寝,则劳民伤财;三则“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去”。

孝庄的遗愿以及孝庄给出的理由,似乎也都无可指摘。但这显然与祖制不合,到底是遵从祖制合葬,还是遵从奶奶孝庄遗诏,也让康熙帝左右为难。无奈只得选择将孝庄太后的棺椁放置在了暂安丰殿之中,而这一放则长达37年之久。为何如此痛爱康熙的孝庄要为康熙出这样的难题呢?

事实上,这个问题直指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孝庄下嫁也成为清宫四大谜案之一,虽然,这段往事因为避讳的缘故在清宫典籍之中并无确凿的记载,但作为旁证,我们还是能够窥探其中的端倪。

皇太极作为清世宗,功勋卓著。但在后宫之中,皇太极喜欢的却是海兰珠,不仅封她为宸妃,还有在松锦之战中听闻海兰珠去世,大恸,不吃不喝之举,对于海兰珠去世后的丧礼也是隆重异常。而对于孝庄而言,则并不上心,二人之间也无太深的感情,反倒是孝庄与多尔衮之间却不明不白。

作为游牧民族的传统,收继婚制在满清之中一直大行其道。在兄长死去之后,他的妻子将由兄弟继承, 而且就皇太极崩逝之后,并无靠山的福临为何能够脱颖而出,自然不能少了多尔衮的首肯。

要知道多尔衮并非善类,在清军入关之后,他在命令豪格征讨张献忠的同时,则利用大权独揽的机会借机除之而后快,同时手握大权的济尔哈郎也被他贬谪,甚至两黄旗内的鳌拜等人也遭到排挤。

但多尔衮对顺治帝态度则让人觉得匪夷所思。除却了自己的敕封从摄政王到皇叔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的变化外,纵使多尔衮死后,顺治帝开棺戮尸条陈其罪,却无有提及废立之举,但又有一条“又亲到皇宫内院”之罪。

这条罪名不仅见于《东华录》,连带当时清朝藩属国朝鲜《李朝大王实录》也都有记载,又结合多尔衮最后的敕封“皇父摄政王”也基本上坐实了孝庄太后与多尔衮之间有着不可名状的关系。

由此,做了兄弟之妻,又感情并不深笃之下,孝庄留下的遗诏也便顺利成章了。但这在康熙帝面前仍旧难以抉择,而最终的解决则在雍正帝上位之后。雍正二年,雍正帝正式在清东陵旁为孝庄太后修建了昭西陵,如此才得以入殓归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