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辨治低血压及名家临床验方汇集

 chi_ping 2020-01-29

对低血压的认识

低血压和高血压都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低血压最常见的症状是头晕,全身无力,收缩压常低于 90mmHg,舒张压常低于60mmHg。从中医角度来看,常是气虚、阳虚、或气血两虚。早年在治疗低血压时,常首选补中益气汤,气血两虚选归脾汤,按理说应该是正确的,但临床疗效不佳,病人服了一段时间,血压仍然上不来,仅乏力心悸症状有所改观。对此,思索了很长时间,不得其解。

后来,在温习《伤寒论》的过程中,看到甘草干姜汤、四逆汤、理中汤时,突然醒悟,应从阳气虚衰、中气不足入手,不能仅局限于气虚,应大力温阳,温通血脉。于是,在以后的临床上,再遇到低血压患者,就将上述三方合并,组成以附子理中丸为主的方剂进行治疗,很快就收到了明显的疗效,患者在服三五剂药后血压就开始上升,头晕乏力、怔忡等症状随之消失。

临床上,一些患者除了血压低,还伴有西医所称的贫血,即中医的血虚证候,这时,再加入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效果就更全面了。用这个方子治疗低血压,虽说升压快,但有时药一停,个别患者易反复,针对这个情况,又参考了有关资料,加入了大量枳实、五味子等药,组成新的升压方子:生黄芪30g,当归15g,枳实60g,附子15g,干姜15g,甘草10g,五味子10g(辽宁名医彭静山曾用枸杞子、五味子两药泡水喝治低血压)。经过临床验证,疗效可靠且稳定,基本上解决了低血压的问题。

方解:

当归补血汤补气养血,四逆汤回阳救逆,治四肢冰凉(低血压妇女常见)。甘草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29条,主治虚人外感误用桂枝汤发汗,致使阴阳两虚而见厥逆、足挛急、烦躁不安等危症。先用甘草干姜汤温中以复其阳,阳复则厥回足温,再用酸甘化阴养血的芍药甘草汤,阴血得养,则足挛急自伸。本条之厥逆是阳气不能达于四末,低血压之头晕是阳虚不达于头脑,其实两者都是低血压,只不过血压低的程度轻重而已。

现代药理证明:

干姜辣素,口服后能刺激口舌及胃黏膜,可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而抑制副交感神经,从而使血压上升,血液循环加快,达到抗休克的目的,这便是干姜温中救逆的药理基础。

枳实是益气升压药,味苦性微寒,有破气行痰、散积消痞之效。这一说法已成为历代本草书籍的共识。但据现代药理研究,枳实能收缩平滑肌,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胃扩张、胃下垂、脱肛、疝气、子宫脱垂。这些病的病机是中气下陷,应当用补中益气汤,而枳实也能治之。说明枳实不但不是破气下气药,反而是补中益气药。藏医藏药将枳实和人参归为一类,都当补益药用,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其实,《神农本草经》就记载枳实有“止痢、长肌肉、利五脏,益气轻身”的作用。所以大剂量枳实治疗低血压也是有理论基础的,临床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

五味子,孙思邈谓:“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气。遇夏月季夏之间,因困乏无力,无气以动,与黄芪、人参、麦冬,少加黄柏煎汤服,使人精神倍加,两足筋力涌出”, “六月常服五味子……在上则滋源,在下则补肾。”现代药理证明,五味子有强壮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总之该升压汤具有温阳益气、滋阴养血、升高血压的作用。

【验案一】

彭某,男,72岁。2010年7月10日就诊。

主诉:头晕,心悸,无力,血压60/40mmHg,已服几盒人参生脉饮,不效。

刻诊:舌淡,苔薄白,脉双寸沉弱,关尺濡细,面白,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腰稍痛。辨证:心肾阳虚,气血不足。

处方:生黄芪20g,当归15g,附子10g,干姜15g,甘草15g,枳实60g,桂枝10g,五味子10g,麦冬15g,杜仲30g。3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头已不晕,心亦不慌,腰稍好些。血压110/80mmHg。患者要求再服几剂药以巩固疗效,续服10剂,痊愈。

低血压不仅有上述偏虚偏寒的证,虽然临床上大多数低血压也属这一类,但不可太过于死板,临床上偏热偏实的火郁证低血压也能见到。我最近治疗的一例刘姓妇女就属于此类。

【验案二】

刘某,女,62岁,以头晕为主诉求诊,血压70/40mmHg,说女儿给买了好多盒生脉饮,喝完还是这样。(临床上常遇到这种情况,每诊断为低血压,就服生脉饮、补血露类,怪哉!)

刻诊:舌尖边红,苔黄腻,口干苦臭,脉弦滑微数,能食,大便偏干,小便赤热,一派火郁三焦、气机不利之证。

处方: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制大黄20g,栀子15g,沙苑子30g,钩藤15g,生甘草10g。3剂,水煎服。

3日后复诊:告知服药后每日大便3次,头脑清醒多了,头也不晕了,现血压110/70mmHg。上方减大黄,略为调整,又服5剂,一切恢复正常。

从上案可以得出一个认识,中医看病,切不可拘泥于西医病名,一定要用中医的辨证方法,有是证用是药,尽管低血压大多数相当于中医的阳虚、气血虚,但还是有不同的。死板教条是临证的大忌,切记!

【验案三】

李某,男,36岁。1992年5月7日初诊。自述血压偏低已近2年,迭服补剂而愈重。现头目眩晕,神疲乏力,心烦急躁,夜寐梦多,心悸气短,饮食无味,大便偏干,舌红苔厚且干,脉沉细滑数,血压75/52.5mmHg(编者按:原文为“血压BP:10/7kPa”,此处数值为换算而来,余同)。证属湿热郁滞,气机不畅。治以芳香宣化,疏调气机。

处方:蝉蜕、片姜黄、川楝子各6g,僵蚕、藿香、佩兰、大腹皮、槟榔、焦三仙、水红花子各10g,大黄1g。嘱其停服一切营养补品,饮食清淡,每天散步2小时。

服药7剂后,诸证减而大便偏稀,血压97.5/67.5mmHg。原方加荆芥炭10g,防风6g,灶心土30g(先煎),以此方加减服用20余剂后,精神爽,纳食香,血压维持在(120-97.5)/(75.0-67.5)mmHg,而告病愈。

(以上案例出自《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低血压证辨治

1、李克绍(山东中医学院教授)

中医治疗低血压,必须有症状作依据,如果毫无症状,则多不作病理来看待。正如有的医书上记载:“有不少人血压经常90~100/50~60毫米汞柱,却健康无病”。

病理性的血压过低,多为营养不良或久患消耗性疾病所引起,一般都有原发病的病史和症状作依据。依中医辨证,这些都应归属于气血不足的虚证范围之内,它和肝阳上亢或上盛下虚的高血压症正相反。所以治疗大法,一般是血压过高者应清降潜镇,而过低者则当温补升提。

基于上述看法,我临床遇到低血压的病人,是找出其原发病之后,在其相应的处方中酌加人参、五味子一般都会起到升压的效果。

这是因为:人参能补五脏,益精气,增强心血管搏动的能力;五味子是酸敛强壮药,酸敛之性也具有升压的作用,如《用药心法》所说:“收肺气,补不足,升也”。用人参、五味子等补益之药治疗低血压,是从生脉散的“生脉”二字悟到的,也是把低血压的现行症及其可能的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的。人所共知,有的低血压症,是休克与昏厥的早期或边缘,而人参、五味子就常常是这些危急症状的抢救药。

低血压症也有用现代医学找不出致病原因,而只据中医辨证便可取得疗效的,曾治一例低血压症,疗效甚为满意,兹介绍如下。

张xx,女,年四十余,山东中医学院保健室保健大夫。十年前感觉胸闷,找西医检查,诊断为原因不明低血压症,治疗一年无效,请中医诊治。主诉:胸闷气短。诊得:舌淡,脉沉迟,四肢发凉。

证为胸中寒饮,阻遏胸阳,治宜温阳化饮。予以四逆加人参汤:红人参9克、干姜15克、炮附子9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服药一剂,症状显著轻松,连服一周,诸症消失,至今已近十年,血压一直正常。

2、张殿民(山东中医学院副教授)

现代医学所谓之“低血压”,当包括于中医的“诸多不足”之中。治疗则须血虚者补血,气虚者补气,阴虚者滋阴,阳虚者扶阳,“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常见一些身体尚好而单纯低血压者,如无其他不适,勿需治疗,生活调摄得当,自然恢复。

如遇并发心率偏慢,体温偏低,甚至出现周围血象偏少,予常按“虚劳里急,诸不足”以黄芪建中,血虚者加枸杞、熟地,气虚者加苔参、白术,阴虚者加玉竹、麦冬,阳虚者桂枝易肉桂,加仙茅,不眠者桂枝易肉桂,加知母,多眠而头目不清醒者加半夏、佩兰。每每收效较好。

急性感染性休克,中医称厥逆,血压急降亦是常见体征。除按休克对因治疗,中药升压中的人参、麦冬、五味子或人参、黄芪、升麻等制成药液随液体静脉点滴,已是中西医结合处理急症的手段之一。但虽属急症,处理时亦不宜脱离中医原则。

一九七五年七月,遇一女性急症患者,二十三岁,潍坊市人,职业会计。面色苍白浮肿,目眶发黑,精神疲惫。频频作吐,吐物清稀,肢体瞤动,振振如擗地状。家属代其述说四天来未进汤食,进则全部吐出;小便已经两天少下,下约五十毫升。舌嫩胖质淡白,有齿痕。尺肤(两手肘关节下至寸口处的皮肤,称为“尺肤”)足胫(小腿),冷过肘膝。两脉似有若无。

测血压40/30mmHg。尿常规,蛋白(++),颗粒管型(+),白血球3-4/高,红血球少许,N、P、N37.3%,二氧化碳结合力27%。现代医学诊断: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中医诊断:少阴寒化,厥逆无脉。

急以纠正酸中毒外,同时用真武汤加人参30克、紫苏15克、杏仁4.5克,水煎代茶,徐徐频饮。药后即不吐,翌日血压升至100/70mmHg,三剂后,尿蛋白(+),颗粒少许,脉出身热。

又三剂,尿蛋白少许,脉沉缓有力,饮食增,面色变润。三诊时原方减人参至10克加桂枝10克,猪苓10克,小便日夜约3000毫升。四诊时,症状全减,蛋白消失,管型未见。住观察室七日,入病房休养治疗。后生一男孩,今已十岁。

真武汤扶阳利水,紫苏叶,杏仁宣提肺气。上焦得通,下焦得下。君用参附回阳救逆,较单纯用参芪升压优越。由此看出,虽急症,亦需辨证用药。

3、邵念方 相修平(山东中医学院附院)

现代医学所谓的低血压是继发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下临床表现的综合症候群。从祖国医学中来看,多属于虚劳症、脱症、眩晕、心悸等。诸症多因劳累或饥饿,或猛然站立后诱发或加重,测血压下降,常低于本人正常血压20毫米汞柱以下,做心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尤以心动过缓多见,少数伴有心功能不全。

从辨证求因分析上,虽然病情错综复杂,但不离乎五脏所伤,不外于阴阳气血亏虚所致。临床上尤以气虚阳虚为常见,属心阳虚、肾阳虚、脾阳虚者最多。故辨证分型如下:

一是中气下陷

治则:补中益气。

常用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陈皮9克,升麻9克,当归9克,柴胡6克,云苓15克,苡仁24克,山药15克,甘草6克。水煎日一剂。

如病人刘xx,男,36岁,因多年来大便溏泄,日2~3次,纳呆,乏力,面色萎黄,舌淡体胖,苔白,脉沉细,血压波动在100/60毫米汞柱,胃肠钡餐示慢性结肠炎。曾多次服土霉素、黄连素效果不佳,服上方10余剂症状明显减轻,后又感腰酸肢冷,小便频,上方加淡附子6克,肉桂4.5克,数剂后症状基本消失,后给予金匮肾气丸和补中益气丸交替服用巩固疗效,病愈。

二是心肾阳虚

治则:温补心肾,兼养精血。

常用方药:人参四逆汤合右归丸加减:人参15克,制附子12克,干姜9克,肉桂9克,杜仲12克,菟丝子12克,鹿角胶9克,熟地24克,枸杞15克,桑螵蛸9克,莲须9克,水煎服日一剂。

如一住院病人刘xx,男,60岁,因胸闷、心悸、气短、汗出、腰酸肢冷,面色苍白,小便频,舌质暗红、苔白、脉迟缓,测血压90/50毫米汞柱,心率45次/分,做心电图示:下壁心肌梗塞,服上方3剂后诸症减轻,心率60次/分左右,血压100~160毫米汞柱,之后配合卧床休息,吸氧,月余后诸症消失,心率、血压均正常,做心电图示陈旧心梗而病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