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县凤羌民歌研习社揭牌与丰富奇特的凤羌民歌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1-30

12月16日,由凤县土生土长的民歌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丽琴及当地民歌爱好者创立的,以展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且——凤县民歌的精髓,促进凤县民歌的传承、弘扬和发展为宗旨的凤县“凤羌民歌研习社”在秦岭腹地凤县留凤关镇喇嘛泉村举行揭牌仪式。

揭牌仪式由凤县文化馆馆长张少臣主持,凤县老科协会长肖锦满,副会长、县关工委委员魏志稳,凤县老年学学会会长、县关工委委员张革风及留凤关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卢伟等出席揭牌仪式。

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李娜出席揭牌仪式并讲话。她说,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见证,也是一个地区文化形象和精神象征的集中体现。凤县民歌是凤县文化中的瑰宝,拥有一大批和张丽琴一样的各级各类的民歌文化非遗传承人。他们的血脉里流淌着对凤县民歌的热爱,正是他们的坚守和坚持,书写着凤县民歌的历史,留存与守护着独特的本土文化记忆,凤县民歌才能于2009年入选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她希望凤羌民歌研习社成立揭牌后能充分利用现有阵地资源,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凤县民歌的收集、整理、创新,让凤县民歌在薪火相传、根脉延续的同时,更好的弘扬凤县人民健康的审美价值、高尚的情操,以及追求自由和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生态度;要加强文旅融合,以旅游发展为契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突出凤县民歌的特色,让凤县民歌走进群众生活,推动凤县民歌与新时代实践的全面融合,通过民歌传唱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传递给群众。

揭牌后,歌手们进行了精彩的民歌演唱。

相关链接:

丰富奇特的凤羌民歌

长期以来,凤县人和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生产劳动,婚丧嫁娶,逢年过会,都少不了演唱民歌,尤其在山间行路,沟边放牧、林中砍柴,以及锄包谷草、割麦子,插秧栽种等劳动中更少不了以民歌为伴。

清光绪十八年凤县志载:“凤县山地广阔,垦僻良便,往者总督鄂公,招募客民开种,自是客民多于土著……”。加之历代因战乱、灾荒而颠沛流离的劳苦奔波于川陕、陕甘交界处的商贾、行旅,相会,集中于秦岭腹地的凤县古栈道上,有的便在这时长期定居下来。不同地区的“客民”相居一起,歌谣互相传播,文化互相渗透,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这里溶为一体,竞相生辉,逐步形成了凤县民歌的粗矿和富于特色。

凤县民歌与巴蜀文化与楚文化以及歌乡广西一带的文化传播不无关系。有的具有浓郁的关中曲子味,有的具有陕南,巴山一带的山歌味,有的则带有甘肃的“花儿”味,有的甚至与广西民歌相近。如有一首民歌唱道:

唱歌不是人发颠,

也是前朝古人传,

广西有个刘三姐,

惯喜唱歌登了仙。

他们不敬阎君、孔夫子,不尊皇帝,却崇拜民间歌手刘三姐,以歌为荣,以歌为乐,表现出敦朴善良的美好愿望和朴素的思想感情。

又比如:

大河里涨水小河满,

小河里头放蒿杆,

莫看我的蒿杆小,

小小蒿杆撑大船。

再比如:

妹你好,

妹你是个好姣娥,

下河洗手鱼生蛋,

走进青山鸟唱歌。

上面三首民歌,不仅在曲调的音韵和弦律上,而且在语言组合、句式排列中都各自具有自己所属文化的鲜明特色。

在凤县山乡,人们并不像关中那样对“上门汉”持岐视态度,长期流行着“招女婿”的习俗。在“湖广广”集居的瓦房坝乡,则有儿子给人家上门,女儿在家招女婿的习惯,这里的人们以为,女儿对爹娘亲,招来的女婿可以和女儿安心立业,奉养双亲,一家几代人,男的都为上门女婿,关系相处极为融洽。因为上门女婿要随女方姓,便常常出现一个名字中常带两三个姓的现象。

由于山高林密,文化封闭,山民不受封建礼教的制约,男女之间的爱情,泼辣大胆,青年男女在山间密林演唱情歌,表达自己的爱情和追求;田间劳动;茅庵守秋,都常常成为他们追求自由恋爱的机会和场所。父母也一般不加干涉、只要互相建立起感情,便请媒人从中说合,事情说成,男的便进住女家,进行一个时期的劳动考验和观察,等确认其勤劳朴实並与女方进一步建立起感情时,才举行正式的结婚仪式。有这样一首民歌:

贤妹门前一棵椒,

来来往往把人招,

故意扎根花椒刺,

挨挨搭搭叫妹挑。

井水溜溜插把刀,

你是真情我才交,

你是绫罗才下剪,

你是长香我才烧。

青布腰带丈二三,

我和贤妹换着拴,

今年和你换带子,

明年和你换心肝。

郎十三来姐十三,

亲口许你六十年,

五十七岁短了命,

奈何桥上等三年。

象这样感情热烈,真挚优美的情歌,在凤县山乡俯拾皆是。情歌在凤县民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不少专家都十分关注。

贤妹和我手拉手,

我俩谈话庙背后,

判官吓的大张口,

小鬼吓的吐舌头。

蜘蛛到死丝不断,

我俩断头不断情,

只要哥哥实心意,

天崩当它落灰尘。

若要我丢了王哥手,

河坝里水干石头朽,

石头开花马长角,

河坝里石头滚上坡。

这是何等炽热的感情,何等大胆的举动,他们蔑视一切牛鬼蛇神,就是天崩地裂,也只当它落了一点灰尘。然而,毕竟是封建时代,即是这样大胆地自由恋爱,也仍旧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特别是被压在最低层的劳动妇女。有首民歌是这样揭露的:

  花言巧语把人骗,

  一根绳子绑脚腕,

  管你情愿不情愿,

  拜了天地就上算。

  还有一首民歌唱道:

人家的丈夫象先生,

我的丈夫像猴精,

戴的帽子没顶顶,

穿的衣服没领领。

腿上的裤子一把筋,

脚上的鞋子没后跟,

站起来象臭椿,

坐下了象草墩,

睡下了四脚长伸,

踢一脚哎哟一声,

把你个奴才,

咋不早死,

乘我年轻好嫁人。

这位青年女子以民歌来发泄自己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懒汉丈夫的厌恶,她以咀咒的方式希望摆脱牢笼,跳出火坑,重新获得爱情。这种诅咒是对封建礼数的反抗,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固守三从四德传统思想的人,无疑是进步了许多。

在凤县山区,山歌时刻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劳动,人们扛起农具,下地劳动时,一出门便唱:

做起活来不唱歌哟,

闷的人心里不快活,

有心唱个山歌子,

人家说我穷欢乐。

唱歌人在唱歌中明确表示,唱歌中人是为解解心中的闷气,告诫人们不要对自己唱歌说三道四。

在沟边放牧的牧童,唱道:

清早起来去放牛,

一条田坎放出头,

牛儿不吃露水草,

唱个山歌解忧愁。

坡上打柴的人也不甘落后,立即高声接唱:

行船要练顶头风,

砍柴要闯刺架林,

上山不怕遇虎豹,

入水也能斩蛟龙。

凤县过去农村单家独户居住者很多,农忙时期常互相帮忙,靠南片的瓦房坝、温江寺等乡曾流行着打锣鼓草的习俗,就是集中十几、二十人在一块田地中薅(háng )包谷草,由专人敲锣鼓,歌师唱歌,薅草的人们因有专人唱歌指挥,身边又有对手开展竞赛,男女间嬉笑逗趣,往往干劲倍增。在打锣鼓草中,歌师谦虚地唱道:

久不唱歌忘了歌喂,

久不撑船忘江河,

虽然不是撑船手,

来在田间图人多哟。

看到有人落在后头,唱歌的人立即提醒他:

七寸的碟子八寸的碗,

叫声那连手快快赶,

吃饭不要端大碗,

做活不要溜地边。

落在后边的人在歌声的催促下,立即加紧追赶,劳动便会很快在笑声中结束。

凤县乡间以产包谷为主,山间密林包谷背上了棒子,野猪狗熊便成群结队出来觅食,往往一夜之间便会糟蹋一大片庄稼。于是,秋夜守号便成为乡民们生产中的重要关口。每逢这时,人们在沟边坎上,用砍下来的青杠树和松枝茅草搭起哨棚,较大一点的地块往往一连要搭几个。到了夜里,除老人小孩看家外,其余不分男女便背起火枪钻进哨棚守号。这里那里,点起了一堆堆篝火,守号人们一边烤火,一边天南地北的讲故事,说笑话,摆龙门阵(凤县俗称“打桄子”),守秋人还要不时站立地头嘟嘟地吹牛角号,或偶尔放起一两声火铳,以此来恐吓和警告野物。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首民歌:

太阳西沉,野猪出林,

黑熊下山,獾猪出洞,

守号的人,进了哨棚,

手端火枪,两眼瞅准,

野猪进地,叫它丧命。

山林中的劳动是各式各样的,人们针对不同的劳动,就演唱出不同的劳动歌谣。在一首采药的“盘山歌”中,有这样一段生动有趣的问答:

女:什么白,什么香,什么出土一杆枪?

男:芍药白,牡丹香,天麻出土一杆枪。

女:什么兰,什么黄,什么象龙飞过江?

男:秦艽兰,刺柏黄,木通象龙飞过江。

女:什么生在石崖上,什么无苗土里藏?

男:石斛生在石岩上,猪芩无苗土里藏。

女:什么无根结成网,什么绵绵情意长?

男:兔丝无根结成网,杜仲绵绵情意长,

山中百药能猜尽,难猜妹啥时招情郎。

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药材的各自特征,而且表现出姑娘巧妙考问情郎,小伙子机智回答问题並乘机反问姑娘的生动场景。

凤县乡风淳朴,人们开朗和好客,常常以歌会友,以歌待客。一个人初到某地,开口唱道:

斑鸠叫唤咕咕咕,

才到此方人不熟,

再过三天人熟了,

拜望大家为师傅。

给人帮工后将要离开,临走还因把活路没做到黑而感到内疚:

太阳落坡四山黑,

唱支山歌给主人,

三茶六饭待我们,

今天活路没做到黑。

婚丧嫁娶是山区人民生活中的大事,每逢遇到这些大的事件,便有歌手前往助兴,姑娘在出嫁前夜,要唱“哭嫁歌”,作母亲的要唱“劝女歌”,新娘接到男方家中,则由夫家、娘家二老俱在,自己有丈夫有儿女,全家无病无灾,人丁兴旺的“十全”人给新娘子铺床,铺床时要唱“铺床歌”:

铺床铺床,儿孙满堂,

先生贵子,后生姑娘,

一年一个,两年一双,

三年四年,儿孙满堂。

老人去世之后,凡来主家吊唁祭奠的女客,进门便要边哭边唱,声调凄婉悲哀,催人泪下。出葬前夜,要唱“哭丧歌”:

人生一世哪时好,

说死了来就死了,

三天不吃阳间饭,

四天上了望乡台。

望乡台上往下看,

孝儿孝女跪一滩,

孝儿孝女哭连天,

阎王爷不准转回还。

有首“灵前十杯酒”是青年寡妇哭别丈夫的,哭得十分感人:

一杯酒儿慢慢斟,

丈夫一死好伤心,

只想同到老,谁知两离分,

你在阴间去呀,做了狠心人,

把奴家丢在九霄云。

二杯酒儿慢慢斟,

两眼不住泪纷纷,

你去倒安然,儿女靠谁个?

家也无人管,田也无人操,

你在阴间去呀,多么快乐,

奴有伤心话,又能对谁说……

春节耍社火是凤县民间娱乐的高潮,也是集中演唱民歌的时期。这时,各种民间曲艺,山歌小调都由社火队集中演唱。社火队在各村各户中转游,每天一家,首先唱段“开财门”,以吉利话求得主家欢心,演出结束后又唱“道谢歌”:

不该不该真不该,

不该打搅主家来,

自从今日打搅后,

六畜兴旺广发财。

有心再唱两三个,

灯笼没蜡改天来。

凤县民歌曲谱。

在凤县民歌中,“四季花”、“十二月花”、“十对花”等以季节形式引出,说古道今,演唱生活内容的民歌相当丰富,至于那些“长工调”、“寡妇歌”、“背老二歌”、“苦媳妇”、“耍钱歌”、“骂媒人”、“十劝郎”、“背时歌”等歌谣,都直接反映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黑暗。有的针贬时弊,劝喻世人,有的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罪行,成为记录历史,教育后人的极好教材。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最初发源于今天的青海、甘肃、陕西一带,汉代公元220年的《西汉末年群雄割据图》把凤县画入西羌版图;凤县县志记载,春秋时凤县就是氐羌聚居地;凤县双石铺镇张家窑村城隍庙的石碑记载,武帝元年(公元140年)在武都羌区置五都郡时,内辖九县,现凤县境内的故道县、河池县都在辖内。太康6年(公元285年)陈寿所著《三国志》载,魏嘉平元年(249年)蜀将姜维(羌人)攻雍州,凤县羌人大力支持。

魏甘露2年(257年)12月,姜维领兵从今陕西周至攻秦川。邓艾不战,后姜维兵败,曹大怒,从周至一路屠杀支持姜维的羌人至凤县,说明凤县三国时也是古羌居地无疑。

《中国通史》载,东晋太元11年(公元386年)羌族领袖姚苌称帝长安。势力范围就包括有凤县、汉中等地,也印证了凤县在大秦时属以羌人为帝的羌国。

明清以来,凤县和羌区仍在进行人才交流。明万历年间知县高凌云,同治六年知县傅汝修,光绪十二年朱继芳等3个松潘人曾在凤县担任知事。

凤县作为羌族故里有不少物证。1983年12月17日,双石铺中学平整操场时发现的屈肢葬,与羌文化中心的茂县营盘山发现的屈肢葬完全一致。这是民族习俗的一致性、族源的同一性和文化的认同在丧葬文化上的反映。

吞口是羌族军事家姜子牙的化身,是羌家的保护神,吞口崇拜是羌人突出的标志。羌区几乎家家户户立有吞口(石敢当),凤县境内至今仍能看到不少尚存的吞口。人们在介绍羌族时,有一句话“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凤县人不但会唱民歌,而且独具羌族特色。比如:

住在老林边,
抽的兰花烟,
吃的洋芋果,
烤的转转火。

羌族依山而居,常住林边,全家人围着大火塘,火塘上吊着鼎锅、锅里煮着腊肉、火里烧着洋芋、老人们悠闲地抽着兰花烟,这首民歌,给人们展现出一幅鲜活的羌人生活图。

羌族男女恋爱,泼辣大胆、不受封建礼教束缚。凤县的民歌中也能感受到这一点。更有趣的是,凤县流传的一首民歌和羌区民歌竟然有惊人的雷同之处,歌词是这样的:。

羌区民歌唱道:

正月里来正月正,
我给王哥背名声。
名声背了千千万,
不见王哥也枉然。

凤县民歌唱道:

  若要我丢了王哥手,
  河坝里水干石头朽。
  石头上开花马长角,
  河坝里石头滚上坡。

凤县民歌曲谱。

您看,两首民歌里,都有一个叫“王哥”的“情人” ……

所以近年来凤县在发展文化旅游中,重打羌文化牌,许多人也把凤县民歌叫做“凤羌民歌”。
新中国建立后,凤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来,凤县乘改革开放东风,积极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着力打造“月亮之上、水韵江南、七彩凤县”金名片,这一功泽千秋的社会实践,是凤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得以充分地发挥,为弘扬先进文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对热衷于挖掘中国文化宝藏的朋友来说,凤县不失为一个文化宝藏的富集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