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鹏天阁隐龙斋主 2020-01-30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志在一统天下的秦王

战国时期,群雄并立,名将辈出,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热血沸腾的时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斗智斗勇、情牵一国;一幕幕“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烈场面,一曲曲“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儿女情长,英雄与英雄的碰撞,阴谋与实力的搏杀,权力与制度的博弈,让这段历史千百年来,一直使人心生敬畏、念念不忘。

起翦颇牧,战国四大名将,共同享誉千古。可是,除了最后帮助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中国的王翦,其余三位绝世战将都没有找到人生最好的归宿。廉颇被逼出逃,李牧、白起被逼自杀,一个英雄没有死在建功立业的战场上,却殒命于阴暗恶毒的权力斗争中,不得不让人唏嘘不已。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伴君如伴虎,这些都是千古以来政治斗争中常见的备注。但时至今日,依然会有无数的人为这些英雄的非正常死亡而感到惋惜、悲哀、甚至愤怒。白起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最后却活生生地被秦昭襄王逼死,不管是出于对英雄主义的崇拜,还是出于白起对秦国一片赤诚的感染力,大多数人都觉得堂堂白起不该就如此惨烈委屈的死去。可是,这背后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和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01、白起之死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军神,也是杀神

白起起于微末之间,从一无名小卒,一刀一眼,步步为营,崛起为秦国的战神。一生攻城70余座,未尝一败。

长平之战坑杀赵军降卒40万人,成就白起的不世盛名,也奠定秦国大一统的格局,白起之于秦国的功劳一时无两,无人可及。但恰恰是这样一个军事成就的巅峰成了白起命运一个不圆满的句号。没过多久,白起就以一句“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而屈辱不甘地结束了自己英雄的一生。

长平之战胜利之后,白起上奏秦王:赵国新败,元气大伤,士气低落,民心浮动,真是灭掉赵国的好时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样的战略思维显然是正确的。我们然现在不也有一句话叫做“打铁要趁热”吗?

可是,并不是所有正确合理的建议都会被接受。我们成事的条件往往不取决于对手,而是在于队友。秦相范雎劝秦王说:“长平之战虽然我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士兵疲惫不堪,已是强弩之末了。如果如今攻打赵国,可能会增加战损!应该让士兵先修整之后,才进攻邯郸。”

秦昭襄王总是感觉范睢的话听着更顺耳一些,于是毫不犹豫地给正在兴头上的白起泼了一瓢冷水:下令退兵!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秦王说,其实我也很难

但是,秦昭襄王一统天下之心是路人皆知的,没有一个野心家是甘于寂寞的。8个月后,秦昭襄王觉得这段时间秦国上下吃得好、睡得好,身体倍儿棒,可以开干了。于是,秦赵大战又一次爆发了,但这一次领军的却不是白起,而是大将王陵。表面的原因是白起病了。

俗话说“哀兵必胜”,赵国才被秦国打得惨不忍睹,那一股子悲愤劲还没有过,再加上此时的老将廉颇也确实“尚能饭”,所以,大将王陵竟然屡战屡败,很快就损失了五校(一校约为8000人)!

秦王一看这么玩很快就会玩不下去的。便打算启用白起这个杀神,恨不得再坑杀赵国40万军队,这样灭掉赵国便水到渠成了。这个时候,白起的病也刚好痊愈了。但让人遗憾的是,白起的个性和才华是成正比的。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从来都不是白起的人设。

面对秦王的启用,白起拒绝了!尽管白起给出了自己详细的理由和独到的见解:

“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于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已经歪歪斜斜射了几箭的秦王,显然是不会因为白起这几句话而收手罢兵的。百万大军,已在前线,无功而返,岂不笑话?

更何况,天下就没有“没有张屠夫,就吃带毛的猪”的道理!于是,秦王又派遣了王龁为将,继续憧憬着自己的王图霸业。

事实证明,所有的丰功伟绩单靠一颗不服输、不怕死的心是远远不够的。犹如白起的预言,王龁带兵攻打邯郸,久攻不下而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楚国派春申君引兵数十万攻打秦军,秦军雪上加霜。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杀神也有杀得疲惫的时候

王龁惨败,虽然应验了白起的神预言,但也白起招来了杀身之祸。秦王面对接二连三的失败恼羞成怒,而白起却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沾沾自喜。“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这句话简直就是用来点火的。秦昭襄王心想,我的愚蠢需要你白起用自己的英明来衬托吗?

虽然秦王已对白起心生杀意,但毕竟白起还有可以利用的价值,所以也没有马上对白起动手,而是强令白起出征。但本来病愈的白起,却还谎称病重,经范雎请求,依然称病不起!后来虽然答应了出征,但却迟迟不动身!随着秦军惨败的消息不断从前线传来,秦王暴怒,命令白起立即起身,不得延误!

于是,白起无可奈何,只得“带病”上路,行至杜邮(咸阳西门外十里)时,秦昭襄王与众臣商议,“白起之迁,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赐剑命其自刎。

白起后来又说过什么过火的话已不得而知,但是一代名将因为“言辞不当”“态度不端”而死于非命却是真的了。

白起自己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自己会落得个如此下场,以至于临死之前会发出“我到底做错了什么”的不甘和困惑。至于关于“坑杀赵军降卒”的忏悔,不过临死前自求心安的一种说辞而已。

02、白起之死的责任人

有人说白起死于“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政治悲剧,有人说白起死于“情商低下”的性格缺陷,有人说白起死于“将相失和”的权力构陷,有人说白起死于“功高震主”的温柔陷阱……

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说,“白起之死”都是一桩名将不得善终的冤案,主要的责任人可以追根溯源地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1、范雎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范睢不是想杀人

一般认为,白起悲剧始于将相失和。白起和范雎很早就有梁子,后来关于战略上的分歧更使得两人之间矛盾日益恶化。

白起的发迹是由于秦国外魏冉的举荐,魏冉是宣皇后的亲戚,秦武王举重意外死亡,没有子嗣而兄弟争位。正是权势极大的魏冉出面,才扶持了秦昭襄王坐上了秦王的宝座。原本,魏冉应该是秦昭襄王集团的大功臣。但是秦昭襄王也不甘于大权旁落,对自己的恩人和舅舅魏冉一直十分忌惮。

后来,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范雎最大的功绩之一就是帮助秦昭襄王剪除了魏冉,罢免了其的官位,令其前往关外的封地。范雎在政治斗争中伤害了白起的恩人,这是两人矛盾的根源。

长平之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进攻邯郸。赵国派苏代见范雎,劝说他上奏秦王暂缓进攻,原因是一旦白起破赵、灭三晋,功劳将远远在范雎之上。

而白起和范睢确实有矛盾在先,考虑到白起再上一层楼后会对自己不利的不确定性,范睢于是就自以为是地劝说秦昭襄王进行修整,否定了白起的战略计划,这也导致白起开始和范雎关系进一步恶化

最后,攻赵受阻的时候,白起不肯受命,接到强制命令后,不情愿地带兵出征。这也给了范雎落进下石的理由,于是范睢对正在气头上的秦昭襄王进行了鼓吹,认为白起心有不甘,久必生变。终于促使了白起的冤死。

2、秦昭襄王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秦昭襄王其实是个雄才伟略的霸主

秦昭襄王在这个过程中的责任十分明显,也难以推卸。

首先,为了集权,把魏冉打入“政治冷宫”,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因为魏冉的原因,刻意地冷落白起,则显得格局不够了。

其次,轻信了范雎的主张,使得赵国在长平之战后获得喘息的时机,导致自己错过了灭赵继而统一六国的机会。说明秦昭襄王在大事上多少有点是非不分和眼目不明。

第三,邯郸一战损兵折将后,秦昭襄王对于白起的意见和态度已经恼羞成怒了,没有理智和度量可言,迁怒于人恰恰是一个人失败无能的表现

最后,强令白起前往邯郸指挥作战,白起虽然多番推辞,让其心里感到很不舒服。但是在行军的路上,因为自己的不痛快和范睢的谗言,就以“莫须有”的理由赐死白起,更显得有点昏庸和尖刻了

3、白起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不是绝对真理,但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说,白起之死,或多或少还是有一部分自身的原因。

第一,和范雎的关系,从史书上看,白起从未挽回过自己和范雎的关系,即使在双方关系尚未完全恶化之前。这是不明智的,将领领兵在外而得罪在皇帝身边的文臣之首,后果不言自明。

第二,缺乏基本政治素质,比如在邯郸之战秦军战败后,君主正是苦恼、尴尬、无颜面对自己的时候,嘲讽君主的失误,只会令君主恼羞成怒;

第三,缺乏基本的政治敏感性,直到白起临死前,还非常不解“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自以为军功卓著不会被杀,但是正是功劳大的人才会更加危险,而他自己却一直不明白这一点,这也是促成悲剧的原因之一。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白起不是死在有缺点,而是死在不把缺点当回事

但是,对于一员驰骋沙场的大将而言,军事才是他们发挥才能的舞台,政治思维往往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求。所以,我们无法责全求备地要求白起面面俱到,但是驾驭和管理将才是一个君主和丞相的本质工作。虽然,大家在这个事件中,都有过失和责任,但性质还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起事件的主要责任还是在于范雎和秦昭襄王。

03、白起为何难逃一死

前面已经分析白起之死的各方面责任人,事实上这也基本上解开了白起的死因。但是我们永远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从系统的历史发展观来说,结合白起的个人性格,白起注定难逃一死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商鞅变法,有点极端

众所周知,秦国的强大离不开商鞅变法,正如汉代王充所评价: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是围绕耕战进行的,说白了,就是单纯为了打仗而制定的治国政策。尤其是商鞅变革的军制,让秦国士兵成为了“人头收割机”,这极大地激发了秦国士兵的战斗热情和战斗力,被山东诸侯誉为“虎狼之师”。

商鞅的军功制,是把敌人的人头和秦国的爵位挂钩的,一个人头换一个爵位,而爵位又可以换取官,似乎是公平合理,为此商鞅设置了20级的爵位。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杀了20个人,就到达顶端了吗?哪有那么容易,古代打仗不像现在,冷兵器下的厮杀,你能杀死别人,别人也同样能杀死你。就商鞅所设想,应该没人可以靠着人头,进入秦国的领导核心。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千算万算,总有漏算

不过,他没有想到,后世出了一个白起,在这种军制下,白起成功了,也是秦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靠着杀敌坐上秦国大良造之位的人。

那么大良造在秦国的20级爵位排名第几呢,第十六,不过这几乎已经到顶了,因为再往上,是秦国王室的爵位,此外,白起也被封君了,还是很有价值的封号——武安君。

所以长平之战以前,白起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了。这种巅峰的状态对别人是一种威胁,更可怕的是,这对国家的制度是一种破坏。

长平之战以后,白起提议一鼓作气消灭赵国,秦昭襄王没有这种起码的军事常识和政治理想?未必!否则,秦昭襄王也不会在8个月后就再次发起了秦赵大战。

而当时实际原因在于,现实情况不允许白起继续去消灭赵国。因为按照秦国的军功制,白起已经是处于“封无可封”的尴尬位置了。如果继续允许白起消灭赵国,按照秦国的军功制,灭国之功是应当封为王侯的。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这叫我如何是好呢?

这就存在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按照白起的才能和秦赵双方的军事态势,白起极有可能占领邯郸,灭掉赵国。但白起是魏冉的人,封王封侯显然是秦王所不乐意的。但是如果白起真的打下了邯郸,不封白起,则很难在制度上自圆其说

所以,长平之战以后,秦王实际上是选了一个自认为两全其美的方案,一方面可以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以换兵换将,达成功劳重新分配。

可是万万没想到战事是那么的不顺利,秦昭襄王即使再不情愿,也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决定启用白起。但白起显然是明白这种政治背后的小龌鹾的,骨子里那种高傲和不满让他无底线地翘起了尾巴。

这种原本无伤大雅的“耍小性子”恰恰在这种特殊敏感的时刻,成为了压垮秦王心理平衡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范睢只是《白起之死》的事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有没有范睢这个人,以白起身处的条件和个性,白起都难逃一死。

04、军功制对秦国的影响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大秦,需要不停地战斗

秦国商鞅变法“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定制军功爵制,其后秦国军功制增补为二十级。

军功爵制提高军队战斗力,是地主阶级参政的阶梯,也是地主阶级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它与严格残酷的刑罚自始至终结合在一起。有功升赏只是一面,如果在战争中逃走、投降,统治阶级就要使他们 “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带有极烈度的强迫属性,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为了邀功请赏,秦国军队更倾向屠杀。这从人道主义来说,对当时的战国人们来说,是一种灾难和悲剧。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血腥,从来不只是来自战场

正如古人所言,“秦用商鞅计,制爵二十等,以战获首级者计而受爵,是以秦人每战胜,老弱妇人皆死”。为了争夺首级而杀死战友、自相残杀的,割取本军战友首级领功的事常有发生。又因为军功制连带的严苛的追责制,很多秦国将领在战败以后,无路可走,只能叛逃,比如王陵、樊於期。又因为每个时代都会有像白起这样一鸣惊人的天才,总会以超强的个人能力去打破像军功制这样制度预设约束,那么这时候军功制又会反过来成为制约或者制裁人才发展的因素。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商鞅的杀气太重

军功授爵制对于秦国来说,就如一剂兴奋剂,给平民带来了获得一小块土地的希望,给战争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它得到平民的支持,得到了那些渴望改变命运的人的追捧。这种源动力确确实实在根本上加强了秦国士卒的战斗力,士卒在这种利诱与强迫的两面里,“非斗无由(出路)也”

但与此同时,任何一种制度,它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也都是有瓶颈的。白起之死与其说是死于个性,不如说他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军功制虽然让秦国最终统一了六国,最后建立了统一的秦朝,可秦朝也因为这种严苛的制度二世而亡。

是得是失?一言难尽!

05、感言

从“白起之死”看商鞅变法中“军功授爵制”的消极面

崛起的代价是无法估量的

在我们生活的时代,时常也会提到“绩效考核”这样的话题,我们也确实需要合理的机制去带动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但也并不代表所有的激励带来的结果都是正面的。

任何一个制度,只有合理,才会有效。当一种不合理的制度在某一个时期或者某一个人身上被放大其不合理的消极面,那么对于这段历史、这个人来说,就会成为一个悲剧。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有一个观点:“历史上任何一个丧失了人性的牛人都最终不会被历史所原谅',那么对于制度来说,任何一种不人性的制度,最终都会败给人性。

商鞅变法,为秦国的统治者提出了《军功制》这种投其所好的制度,确实解决了统治者的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是商鞅由于自身利益的出发点和变法的目的性,从来没有真正地把人性当作一个正常的因素去考虑。所以,他和白起,同为大良造,同为秦国统一历程中的大功臣,却殊途同归地死于非命。

我想,这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巧合,更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