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语文第009期】第十一担生辰纲

 濤聲懿舊 2020-01-30

第十一担生辰纲

——最难深悟乃世道  最难参透是人心

王  欢

天上星多,月不明;池中鱼多,水不清;朝内官多,政不行;姐心郎多,乱了情……

话说这四句,乃是明代吴歌歌辞,当中“朝内官多”一句,最能唱出杨志被劫生辰纲后的心情。

言归正传。《水浒传》第十五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历来发人深省,令我辈注目展玩,盘桓不忍释卷。放眼古今,能解其中滋味的有几人呢?这一段是一棵智慧之树,读者阅过,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猎奇好事者读之,但见奇峰迭起,得手后一声“聒噪”,热辣痛快;眼明心细者读来,真有其人,真有这事,字字剜肝沥血,满纸心酸。猎奇好事者读过,粗记前后事迹抑或是非成败,以助其酒后雄谈快笑之资,仅此而已。眼明心细者读过,于作者苦心经营、筋脉得意处了然有所会心,欣然有得。惟其如此,方能令作者之心与意、神与思再生。如若不然,将此一节快读一过,只见吴用阴谋奇计,于耐庵谋篇布局茫然不明。真所谓“不知心苦,实负良工”。

此番我们便将《智取生辰纲》阅上一阅,读上一读。审布局,解灰线。阅世道,读人心。

阅读时谋全局者则善谋一域,善谋一域则必知大风之起,在青萍之末。假如说生辰纲这套富贵被劫取是一场惊雷骤雨的话,那么这场风暴的青萍之末从何说起呢?各位看官牢记话头。我这说话的一张口难说两家话,咱们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却说九年级部编语文教材上册第六单元导语及课后《思考与探究》共同给出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的学习建议: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所谓故事情节,就是人物的关系以及随之产生的矛盾冲突。其中,关系是矛盾冲突的根源。要弄清冲突就必须先弄清关系。我们采纳部编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学习建议,来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其中梳理书中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是起点,梳理随之产生的盘根错节的矛盾冲突是桥梁。通过冲突折射小人物代表的大社会或全人类是归宿。解读《智取生辰纲》,第一步是明确并分析这一节台前和幕后的人物,然后分清宾主。第二步再谈人物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最后再从人物、人物关系以及矛盾冲突追溯生辰纲被劫的青萍之末。而作者刺世悯人的匠心,也在此一源头发轫。

先说人物。

《生辰纲》台上的人物有两方。押运十一担生辰纲的杨提辖算作一方,麾下有十一名厢禁军扮作的脚夫,这十一个可以当作一人来看。此外还有与杨提辖相伴,受杨提辖节制的老都管并二虞侯。这三人可作两人看——老都管是一个,二虞侯是一个。所以杨志这一方,杨志一个、十一名军汉一个,并老都管二虞侯等算作四人,四人四条心。再说台上的另一方,即聚义的七星。七人同心协力,所以也只当作一人看。

台下的人物有两人。其一,梁中书。众军汉、谢老都管口口声声所说的“相公”便是——“我相公当面吩咐”“留守相公自来监押时”“休说我是相公家都管”。其实课文《生辰纲》开篇就有他——“梁中书付与了札付书呈”;另有“一行人都吃饱了,在厅上拜辞了梁中书。看那军人担仗启程……”其二,蔡京。老都管与杨志恼怒争辩时,说“我东京太师府里云云”。课文中同时暗指两人的一句话是:“出得北京城门,取大路投东京进发”。北京大名府,是这十一担宝贝的来路。东京太师府,是这十一担宝贝的去路。

杨志这一方一行只十五人,却有四个宗派:

其一,十一个军汉。十一个军汉在课文中自述“我们不幸做了军健,情知道被差了出来”。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兵役制度与国防弱点》提到,“厢军是指驻在各地方城厢的。这些兵,并不要他们上阵打仗,只在地方当差。地方政府有什么力役,就叫他们做。”厢军常被“把来像罪犯般当劳役用”。这十一名军健,就属于当时的厢军。脸上还被刻字,防止他们逃跑。生辰纲顺利到达东京,他们最多得些许银子的奖赏,青云平步是不可能的。所以被选用来运送生辰纲,实在是逼不得已而为之。

其二,杨志。杨志不同,第十二回说他“三代将门之后”,是杨家将的后代。原本通过武举成为下级军官,押送花石纲失败被革职。杨志走投无路街头叫卖祖传宝刀,撞着无赖死缠折辱因而义愤杀人。因武艺超群刺配大名府充军后被梁中书一再抬举做了提辖。所以十万贯生辰纲之于杨志,是报恩梁中书、自己得以晋升的好机会。押送成功,杨志“博个封妻荫子”“与祖宗争口气”的夙愿就能实现。施耐庵把杨志塑造的有勇有识,有着令打生辰纲主意的强人们近乎绝望的“精细”:路上强人出没,杨志是有准备的。不招摇就是他的应对之策。梁中书在大名府开府建牙,起居八座。那是何等人物。本回未被节选的上文透露梁中书和杨志就押送生辰纲有一次“后堂谈话”。梁中书提出插有黄旗的十辆大车、十个厢禁军再十个军健的押运方案时,杨志一口回绝。梁中书以为人少,又提出可以添人防护,杨志一语道破“一万人去也不济事,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这是杨志精细的一处;并提出了十个壮军健扮作脚夫的方案。后来采用的就是这个方案,这也是杨志精细的一处;梁中书第二天告诉杨志“怕你不知头路,特地再教谢都管并两个虞侯和你一同去”,杨志又一口回绝,言明这三人必须听小人的。这又是杨志精细的一处。再有杨志五七日后督促十一名军汉乘凉歇,天热走,识见自非庸人可比。课文中写白日鼠挑酒走上冈子时,自始至终疑心酒里会被人动手脚。直到七人合伙设局,十一名军汉并都管、虞侯眼中所见,仅仅是“那卖枣子的客人已买他一桶吃”了。而杨志精细,所见却是剩下的一桶“当面也见吃了半瓢”。这样的杨志,没有老都管和二虞侯同行的话,至少在黄泥岗这个地方,是不会有什么闪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除了计谋,吴用在“力则力取,智则智取”两种方案中选择了后者。当然也可以说太上伐谋之类的话。吴用的杀手锏是连环计,但七人的连环计起点是杨志喝下带有蒙汗药的水酒。要知道一开始杨志在黄泥岗根本不打算歇脚的。课文于这一点一再强调:“杨志喝着军汉道:‘快走!赶过前面的冈子去,却再理会。’”“那十一人都去松阴下睡到”时,“杨志拿起藤条,劈头盖脸打去。”二虞侯和老都管拖后腿时,杨志不顾头脸,斥责一路礼敬的老都管来说:“你也没分晓了,如何使得”!老都管放刁激化矛盾,“杨志拿着藤条喝道:‘一个不走的,吃俺二十军棍。’”十五人脚不点地一直赶路,七人再高明的计策也无从发力。

其三,老都管。老都管是梁中书的管家,但梁中书家里的水也挺深的。梁中书所以能飞黄腾达,全仗乃岳丈蔡太师。所以梁中书家里的权力格局应该是金圣叹口中的“骄妻弱婿”。课文中老都管喝斥杨志时不无得意说“我在东京太师府里做奶公时云云”,课下注释也点明他是“梁夫人乳母的丈夫”。这老都管也未能免恃宠而骄、倚老卖老的俗气。请读者注意的是,老都管的这两重身份,让他成为唯一一个既沾惹蔡太师威炎、又自带梁中书势力的一个角色。值得深思的是,梁中书的管家由蔡太师府中的奶公来做,意味着什么呢?说他是押运生辰纲队伍中的无冕之王也并不为过。

其四,二虞侯。虞侯这一角色在百二回《水浒传》中大都是狐假虎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货色。君不见第七回陷害林冲的是陆虞侯,第七十五回朝廷招安梁山好汉时,出言不逊坏了大事、害惨陈太尉的是高太尉手下“能言快语、问一答十”的李虞侯——与坑死杨志的这两位虞侯大爷何其相似?第八十三回宋江奉诏破辽,陈桥驿克扣三军酒肉的又是厢官某。好教看官得知,这三处都说明,虞侯的角色在小说中大多对事件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此番押送生辰纲里的二虞侯,是梁中书手下的侍从。

至于七条好汉,在智取生辰纲中并不是主要描写的对象,同十一军汉、二虞侯一样,都属于人物形象里面的“宾”;而杨志和老都管,才是这一节故事的主要描写对象,属于人物形象里面的“主”。

很显然,施耐庵设计这两方人物,并不想展现“两军相逢智勇者胜”的简单逻辑。作者浓墨重彩刻画押运生辰纲的这支“搭拢班子”,用意何在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们再说人物之间的关系。

社会就是关系。

由上文我们知道人物是这两方:武艺超群、精细过人、竭忠尽智、渴望得到抬举因而出死力报效梁中书的杨志是一方;如狼似虎、机智权谋、同心同德且志在必得的七条好汉是一方。

成败之际,一个人能力高低都在其次,处理不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要吃大苦头的。假如生辰纲仅在杨志与七条好汉之间角逐,故事的人物关系与矛盾冲突就简单多了。鹿死谁手还真未可知。这样的话两方关系是素昧平生,两方冲突也仅仅是官军与大盗的矛盾了。可是,这世道哪允许那么多假如,这人心哪儿来的那么多简单。世道从来不允许角逐单单凭借力量的强弱;人心也从来都是复杂和矛盾的。

事实是,杨志这一方内部的关系极为复杂。如上文所说,杨志这一方其实有四伙儿人马。可谓离心离德。杨志是下级军官,十一军健是与罪犯地位相等的杂役。两者之间是官与管的关系。所以杨提辖可以“又带几根藤条”,动辄打骂军健,就像对待犬马。提请读者注意的是,课文有这样一句原话,说“今日杨志这一行人,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上海古籍出版社《注评本<水浒传>》该句却作:“杨志一心要取六月十五日生辰”。我们以为,后一句符合情理些,更能展现小说艺术上的真实。从十五人中行路的表现来说,也只有杨志一心要圆满完成这趟押送生辰纲的任务。文武之艺能够货于帝王家是他最大的梦想。此行成功他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成功后等待他的便是青云直上。本回未被节选的上文,梁中书当面三次提到晋升杨志:第一处,“你若与我送得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第二处,“我有心要抬举你,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太师跟前重重保你,受道敕命回来”;第三处,“我写书呈,重重保你,受道诰命回来。”一气三次许愿封官,当真是小人喻于利了。老都管、二虞侯的使命是前去“做伴”,事成之后顶多赏些银两。和这趟辛苦比起来,那真是得不偿失。老都管前途已定,二虞侯本就是雇佣来编外人员。所以这趟生辰纲,“一心一意”的只有可怜的杨志。

老都管是个老奴才,二虞侯是两个小奴才。只不过各为其主。现实中有时候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同是奴才,但也分三六九等。奴才与奴才之间往往彼此倾轧。有句老话说打狗还要看主人。主人身份高的奴才,就比身份略次的主人的奴才得意些。老都管从蔡太师府中来,谚有之曰:相府的丫鬟七品的官。老都管在梁中书面前,尚且有三分薄面。因为梁中书在梁夫人面前就矮三分。归根结底,梁夫人和老都管都是蔡太师权力的延伸。梁夫人和老都管大可以利用权力的影响力趾高气扬,不可一世。课文不说吗?“门下的军官见了无千无万,都向我诺诺连声”。故此,二虞侯虽然是梁中书面儿上的人,在老奴谢都管面前也得唯唯诺诺。杨志知道老都管是位高级奴才,有双重“权势”吗?当然知道。所以一开始,杨志面儿上对待老都管还是很客气的。杨志知道二虞侯的低等奴才身份吗?也知道,所以“两个虞侯虽只背些包裹行李,也气喘的行不上”时,杨志就带着怒气毫不留情的说他们:“你两个好不晓事!”二虞侯分辨了两句,杨志就骂:“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

从押运生辰纲的初期看来,二虞侯并十一军健并不敢对杨志有所违拗。能跟杨志顶牛的只有老都管。杨志一开始在政治上的策略也很对,并打破他与老都管间微妙的平衡关系。这样的平衡得意于梁中书临行前的嘱托:本回未被节选的上文提到梁中书在一行人出发前“当厅吩咐道:‘这干系都在他【杨志】身上,你三人和他做伴去,一路上,……都要听他言语,不可和他违拗’”,这相当于明确杨志在这个队伍中的一把手地位。这说明梁中书不吩咐,凭杨志的资历,是压不住老都管并二虞侯的。因为梁中书当厅吩咐,“老都管一一都应了”,这才实现了短暂的平衡。

复杂的关系带来的是种种矛盾。十一军汉与杨志的矛盾是杨志制造出来的。杨志何等人物,不会不知道打骂这十一军汉会制造矛盾。他之所以还这样做,那是因为杨志出身戎马,深知慈不掌兵的道理。十一军汉被打骂,产生的矛盾杨志是可控的。二虞侯与杨志产生的矛盾,杨志也是可控的。为什么呢?课文后的《积累拓展》又罗列《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第十二回、第十三回并第十六回等。从谋篇布局来说,十二、十三回写杨志,其实都是为《生辰纲》埋伏笔。十二回、十三回不遗余力地写梁中书对杨志的赏识和抬举,就是杨志敢得罪十一军汉与二虞侯的政治资本。杨志自以为自己的身后,有梁中书巨大的权力阴影的罩护,足以抗衡这支队伍的任何人。杨志还知道老都管前来做伴的真正意图,并不是梁中书所说的“怕你不知头路”。杨志走南闯北押送过花石纲,东京殿帅府都摸得见,会不知蔡太师府头路?真是笑话。杨志深知,老都管此行的目的是做伴,更是监督。不过杨志并以此为怪,毕竟令人做伴,是他自己提出来的,上文杨志请缨:“若依小人说时,并不要车子,……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作客人。”此一句“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是杨志借以向梁中书相照肝胆的无奈之举。杨志的言下之意是,您尽可以派一个心腹之人监督我。反正我杨志绝无二心,一心押送生辰纲到得东京,领了诰命罢了。而梁中书的考虑却是,不但要有个人与你相伴,这个人还要能压得住你。谁最合适?南北通吃的老都管。那么杨志知道不知道自己镇不住老都管呢?是知道的,梁中书“次日”一说让老都管同行,杨志就明确的说“他是夫人行的人”,没说出来的话是,您尚且对他礼让三分,何况于我?但前番已经推辞好几次,再推辞就不像了。何况梁中书当面吩咐三人不可违拗。因此杨志也就横下心甘愿冒险同老都管一道出行了。毕竟此番他和封妻荫子的夙愿,只有一条押运之路、一纸诰命之遥了。但杨志毕竟在自己身边埋下了隐患。他在庐山之中,看得见梁中书的抬举,看不见这种抬举仅仅是一个领导对下属的利用,并不是什么伯乐与千里马的钟期之遇。在这一点上,只能说杨志太天真。

“老都管和两个虞侯又将”出来的“一小担财帛”,也就是第十一担生辰纲。这第十一担生辰纲,是错综复杂的世道的缩影,更是深不可测的人心的展露。这十一担生辰纲,是杨志一方与七条好汉护与劫冲突之外的尖锐冲突的集中体现。至于老都管和二虞侯,也都仅仅是这第十一担生辰纲主人的代言人而已。第十一担生辰纲的来历,在本回未被节选的上文中是交代清楚了的——“夫人也有一担礼物,另送与府中宝眷”。夫人是谁呢?正是东京威严赫赫、当朝太师蔡京之女。梁中书虽然威风八面,一粥一饭都拜岳父所赐。可以想见梁中书与“夫人”相处时,必然饱受骄妻弱婿之苦。梁中书以十万贯收买的金珠宝贝送其岳父,未尝不知道蔡太师富贵已极,金银财帛早已见怪不怪。就好比我们平时与人随礼,都是一百二百的,主人家看在眼里也并不以为意。猛地有个朋友随了一千两千,主人之心便会些微心动。而上重礼之人,要的就是主人之心的这一动。金银加至十万贯,蔡太师见了必然心有所动。心有所动,梁中书自己的地位就更加稳固了。那么蔡太师一见而心动的生辰纲,杨志见了心动与否呢?十一军汉、奶公、虞侯见了心动,有贼心而无贼胆无贼力。杨志可是有力有胆有识之人啊!人心隔肚皮,梁中书怎能知道这青面兽会不会动心呢?本回未被节选的上文借梁中书口已然说了“上年费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东京去……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大名府留守真被劫怕了,所以梁中书用人而疑。但他这个封疆大吏又对自己的这门心思做了种种掩饰,什么怕你不知头路,什么夫人送内眷的第十一担生辰纲,什么“夫人处吩咐的勾当,你三人自理会”。心怀鬼胎还要立用人不疑的牌坊,也真难为这位梁中书。

所以,老都管跟杨志因为梁中书的“用人而疑”的心思,天然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后来杨志和老都管起了冲突,那也是杨志于梁中书对自己的鼎力支持看得过重,忽略了老都管才是梁家的自己人的人上人。再加上他以为老都管就是被派来监督自己的,既然我杨志心里无鬼,我敬不敬你老都管也就无所谓了。挡我晋升之路者,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老都管明白自己仅仅是派来监督杨提辖的,但他也清楚梁中书命老迈的他走这一趟的还另有用意。也知道唯有自己此番前来既不惹杨志心里膈应,又能在关键时刻压的住这位贼配军。狐假虎威,威福久了,梁中书都不放在眼里,何况杨志呢?

于是,着急建功立业、光明磊落的杨志挑起了勾心斗角惯了的老都管权力压制对方的欲望,这才在歇脚黄泥岗的事件上与杨志针锋相对。杨志心忙手狠,老都管自命不凡,十一军汉破罐子破摔,二虞侯心热眼红,看不惯杨志得志,十五人各怀心思,鹬蚌相争,七条好汉轻巧地坐收渔利。这恐怕是梁中书始料未及的。

杨志有“一夫专制,谈笑之间可以将帅千军”的决心和实力,然而因为梁中书用人而疑的心里作祟,方才造成“两人牵羊,怒目相对尚且僵持狭路”的十万贯押运之殇。正如金圣叹第十六回回首总评说的那样,还是梁中书把十万贯看得太重,把杨志看得太轻。

杨志之误,在于看错了梁中书对他的抬举。他错误地以为那是自己“一身本事”赢得的抬举;他错误地以为梁中书对他是真心实意的赏识;他错误地以为梁中书对他是毫无保留信任。看错了人,当然会做错了事,君不见十二回乎?杨志对于梁中书的抬举,有“拨云见日一般的”欣喜;对于梁中书的厚爱,有“衔环背鞍”死心塌地的报效之心;第十六回尾写生辰纲被“聒噪”后,杨志才有“不如就在这冈子上寻个死处”之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版块提到《<水浒传>古典小说的阅读》,开篇说“作者笔下,这些好汉大都有自己的辛酸史”。《水浒传》第六回:“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腌臜的气。”良有以也。放眼古今,真有斯人,真有是事!

每读此数回,未尝不念及世道人心,又未尝不掩卷长叹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