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阿斗,后缀不傻,非为阿斗正名,只是拨开历史迷雾,认知一个真阿斗而已。 《三国演义》作为从小第一部通读的半文言小说,无疑在后续书海生涯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个不算学者的业余爱好者,平生最大乐事就是在历史中找寻真相规律,进而付诸生活实践。 很多人读三国,特别是蜀汉最后的末路史,往往会浮现出一个昏聩无能的身影。 此间乐不思蜀 就此成了后主阿斗的标签,标签之所以为标签都源自于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吃喝玩乐的刘禅) 刻板印象的形成,无疑是无数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大众口口的结果。 三国杀中,姜维一句: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就此将姜维封神,也让阿斗打入万劫不复之地。 是啊,所有人都在坚持,所有人都在努力,所有人都没放弃,你就这样轻轻松松投降? 你将所有人的付出置于何地? 三问一责兼,问责成了主旋律。 (阿斗:我太难了) 这两个人中,姜维伟大吗? 无疑姜维是伟大的,也是我深深敬仰的一个人,以降将出身,深得武侯真传,也没辜负诸葛遗志,留下的。 “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 话语也深入人心,此话虽是《三国演义》言语,又何尝不是,对于一个理想主义者,坚持者那内心诉求的感悟,更是时不我待紧迫感和使命感体现。 姜维和诸葛亮这对师徒,真算得上一脉相承。这一脉相承背后,即是信念传承,也是对命运不甘的控诉。 (诸葛亮和姜维是命运的反抗者) 天纵之才诸葛亮,仅有小国寡民舞台,而豪雄无双的姜维,也仅有廖华为锋的弱军。 这是原罪,更是天时,也是命运。 原罪天时命运之后,历经诸葛亮和姜维师徒二人的刘禅其实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极限。 刘禅是好人吗?谈不上,为君者不能用好人评价、 刘禅是坏人吗?也谈不上,至少他有良心。 刘禅是昏君吗?看上去是,其实也不是。 无数人看到此肯定会说,一个重用小人黄皓的人会不是昏君吗? 好吧,如果刘禅有污点,这个要占据很大一部分,晚年的阿斗确实被这个自己信任的小人给蒙逼了,甚至让他有了摄政的权利。可这信任,阿斗不止给黄浩一人啊,他还给过很多忠臣良将。 从一开始被托孤起,诸葛亮,这个被刘禅视如父亲的权臣,他有过一丝一毫的不信任吗? “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如此明明白白的记录出自《三国志-后主传》,试问普天下皇帝,又有哪个能做到如此推心置腹? (阿斗是个好皇帝) 诸葛亮主政蜀汉十多年,那一件事刘禅发出过反对之言? 一个手握蜀汉的第一人,对于臣子如此信任,器重甚至依赖,除了感情,更多的是对于自己治政能力的明晰。也正因这份信任,才有了蜀汉的政治清明,绝冠三国。 史有公论,蜀汉是三国之中,治理最好的国度。 没有东吴内斗不断,没有曹魏权臣压主,无论民生,政治环境,都算三国第一。 这份信任,除了对诸葛亮外,对于诸葛亮继任者,如蒋琬、费祎还有姜维,刘禅信任始终如一。 除了为自己地位稳固分化相权的举措之外,刘禅从未干预蒋琬还有费祎的执政方针。 所有大政方针无一不是配合有家,即便诸葛亮故去,蜀汉依然是相国治理天下,皇帝管祭祀。 (蜀汉贤才刘禅都重用了) 虚君实相,不是儒家念念不忘的上古圣君表率吗? 如此做派,苛责其对于蜀汉灭亡负有主要责任,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蜀汉之亡,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而直接负责人,不算刘禅,这负责人有一大堆。 试问? 邓艾军偷渡阴平的时候,原本应该在前线汉中镇守的姜维在哪里? 哪时的姜维在沓中屯田避祸,避祸为实,屯田为虚,可姜维有被责罚吗? 不恰恰是姜维的主动远走,让原本防御完善的汉中防线千疮百孔吗? (姜维太任性) 避祸沓中前的姜维,在蜀汉位高权重,可政治环境可谓非常险恶。 身为曹魏降臣出生的姜维,本就处于尴尬地位,朝中人缘非常不佳,要不是刘禅遵从诸葛亮意志,还有姜维本身才华,将它提拔为大将军录尚书事高位,那有姜维北伐的可能性。 即便在姜维北伐数次,战斗不顺,死伤惨重,造成国力凋敝,被评“军旅数出,百姓彫瘁”时。 刘禅也给了姜维绝对信任和支持,面对蜀汉无数同僚的攻击甚至责备之言,力挺姜维,压制朝中姜维反对派要剥夺其兵权的倡议。 由此才有姜维大将军地位的稳固,这算什么? 不过是刘禅深知姜维的才干和忠心,进而有了惜才爱才之意而已。 (让你北伐) 可是被惜被爱的姜维,回报给刘禅的却是,因为害怕被谋害,率军远走沓中。 蜀汉汉中防线,就此因姜维带走过半精锐体系瓦解,间接促成曹魏讨伐蜀汉。 汉中门户洞开,不就是告诉曹魏,我们在内斗你快来吗? 姜维也明白汉中的重要性,于是提出”分护阳安关、阴平桥以防未然“的建议。可这个建议却被黄皓直接压下! 一系列的巧合还有信任了不该信任的人,刘禅确实有责任,可姜维责任无疑更大点。 黄皓不过弄臣,姜维你可是干臣。 非为苛责,不过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当心里有谱啊? 后续姜维确实力战之下带领精兵守护了最后的要塞剑阁。 但是邓艾早就在这蜀汉内部信息不对等的空隙,偷渡阴平抵达了成都平原。 (邓艾偷渡阴平) 随后就是诸葛亮子孙的演出时间。 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确实是忠勇爱国之人,他们带领蜀汉最后的精锐,还有蜀汉无数创建者的子孙,匆忙忙的奔赴最后的战场绵竹。 可是这诸葛瞻并没有得到乃父真传,反而草率用兵,放弃险要的战略要地不守,犹豫不决,最后只能在平原地区和精锐的邓艾军野战,战败之后又无奈退守绵竹。 面对邓艾劝降确实骨气十足,甚至悲愤的说出。 “我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守国土,我有三罪,有什么面目回去呢?” 这样的话语,和领兵死战的结局,无疑气壮山河! 但是战争从不是悲愤甚至爱国就能成功的事情,这需要的是才干和能力啊。 (子孙仅仅爱国是不够的) 诸葛瞻冒进,用兵不当就此让蜀汉失去希望,大军覆灭谁能抵挡这万劫不复的结局? 是远在剑阁和钟会对峙自顾不暇的姜维和廖化? 还是居于成都,兵马全无的刘禅? 抑或是远在南中,白帝城,远水救不了急的蜀汉地方军? 成都城中的无数老弱病残,对抗不了敌人! 即便姜维数万人,得到消息放弃剑阁,星夜驰援,刘禅也不顾一切抵抗敌军,可是到了成都城下,前后夹击的邓艾和钟会联军又有谁能抵抗? (无奈的刘禅) 这就是绝境,造成这绝境的,有避祸的姜维,有不知兵的诸葛瞻,当然也有任用黄皓的刘禅。 这系列的错误,各有负责人,如何是一句阿斗无能就能说明白的? 然后就是最后的抉择时刻,摆在刘禅面前的有三个选择。 第一:拼死抵抗,鱼死网破等待不知会不会来的援军。 第二:避祸南中,或者东吴。 第三:投降。 三重选择,对政治家而言无疑是艰难的,他不能如自己热血的儿子北地王刘堪一样,死社稷。 他要为这个社稷还有宗庙甚至家族负责。 拼死抵抗,靠城中老弱病残完全不切实际,城外援军即便回来,失去了蜀中地利,面对泰山压顶的敌人,又如何抵抗? 避祸南中,算了吧,无数人都被三国演艺骗了,对南中治理,蜀汉一直都是致力于掠夺,以充实国内政策为主,高压统治下,民心归附是伪命题,失去蜀汉全境,去南中无疑是找死。 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蜀汉南中国策” 去往东吴更是伪命题,从未有那个灭国之主,还能独存,最多给你个冷板凳,弄点公侯待遇,指望盟友帮你复国,东吴自顾不暇。 (兵临城下谁又能做的更好) 无数的选择一一被否决之后,看着热血的儿子自杀报国。 刘禅的无奈,谁又懂? 今日无数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的人们,你们又有几人会选择去死? 于是一群人站了出来,以谯周为代表的益州世族成了压垮刘禅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的劝降意味着,最后的阶级力量背叛蜀汉,最后的根基动摇,最后的民心不存。 没有了蜀汉本地世族支持,曾经蜀汉政治格局中的两派,东洲派老的老死的死,元从荆州派在战斗中消耗殆尽。 ![]() (儿啊,你没摔傻) 这样的蜀汉,还有统治基础吗? 蜀汉的灭亡就此成了定居,投降的,自毁国家的君王大多数都是可怜的,也是无奈的,更是臭名远扬的。 可怜、无奈、臭名远扬的背后,放弃祖上的基业,那历经艰难建立蜀汉的刘备,还有殚精竭虑的诸葛亮,刘禅难道不惭愧悔恨吗? 这个时候,给点同情和理解又如何? 此间乐不思蜀不是批驳的理由,反而是道学家的借口,仅此而已! 刘禅,只不过是一个生不逢时,生不逢地,生不逢国的君王。 仅此而已。 至于姜维:临死前的 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还有那胆大如斗的故事,让少年时候的我落泪无数次。。。。 ![]() 你不无能,只是生不逢时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