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照民间故事汇编(四)珍藏版!

 gudian386 2020-01-30

1、日照的来历-------淹了石河县,立了日照城

2、甲子山的由来

3、甲子山“泥人”的故事

5、碑廓的来历

6、雹子不打安家岭

7、河山底下是龙宫

8、奎山顶上的楼基

9、西湖九顶山与回龙观的传说

10、三庄消灾降福土地神”

11、一个关于河山石亭(钟楼)的传说

12、桃花岛的来历

13、丝山仙人洞与桃花岛

14、岚山卧佛寺

15、涛雒:两个土地神

16、跌驴板的传说

17、裙子山的传说

18、高兴雹泉庙

19、兔子耳朵南北听

20、绣针河的传说(汾水)

21、小葫芦头一歪,酒饭出来

22、于万羊和羊皮岭

23、王母私下黄泥崖

24、虎跳崖的传说

25、三庄五姑洞的传说(一)

26、三庄五姑洞的传说(二)

27、金鸭和金旗杆的传说

28、后村镇宅科村”的传说

29、夹仓鱼骨庙的传说(一)

30、鱼骨庙的传说(二)

31、陈疃尖座山的传说

32、小鸡,哥哥打!

33、邓山参的传说

34、三庄黑檀树

35、独角牛

36、 崮河深夜借盘碗

37、竖旗乡刘家沟长生泉

38、十兄弟

39、烈马斗大虫

40、石头拉粪,狗屎薄地

41、屠夫与狼 故事三则

42、水门开,水门开,南京捎有书信来

43、日照城隍爷爷丢了一只靴子

44、泥人鬼

45、马庄狐仙楼

46、后村宅科月牙河边的鬼故事

47、圣公庙

48、狐仙朋友

49、三庄朱 沙 土50、汾水秀锦河的传说二

51、隐身网

52、民间故事之张果老回乡

53、老狗成精

54、平头鬼

55、纸 媳 妇

56、木刀杀人

57、蝎 子 精

58、三庄乡崮崖李 半 仙

59、三庄镇大源村负心郎

60、老虎单吃精神猴

61、五洞府的传说

62、书生和仙

63、丝山、“卧龙山

64、孟姜女哭夫

65、牛郎织女

66、孟姜女

67、梁山伯与祝英台

68、白蛇传

69、水漫浮来山姑子庵

70、莒县大沈刘庄的传说 ----刘勰

71、五莲山羊化石的传说

72、五莲山龟石的传说

73、五莲山五丈人石的传说

74、小锢炉与金龙

36、 崮河深夜借盘碗

相传,西汉末年,吕母揭竿起义,乘船自崮河南撤之后,每到夜深,崮河上空飘荡着喧哗声。自此,众说纷纭,每到夜晚,两岸住户便早早关门歇息。

一老农自吕母聚义后,得到接济,定居崮河崖村。吕母撤走后朝思暮想,日夜思念。有一年老农为儿子操办婚事,而家中早无稠措。他一急之下跑到崮河边,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大声呼唤:“吕母、吕母,你在哪里?”

忽然河水哗的一声,霎时,老汉顿觉满目霞光。片刻,老汉定睛一看,只见河中央站出一少女,飘飘悠悠来到老汉面前。老汉向姑娘道出了家中的困境和对吕母的思念,那姑娘听完后轻轻说声“好办'。只见她拂手一挥,八盘八碗热气腾腾的美菜佳肴和明晃晃的八块银元,摆放在老汉面前。老汉又是作揖又是磕头,千恩万谢。抬头看时,姑娘早没了踪影,崮河又恢复了原来的寂静。婚事办得非常圆满。老汉把所见述说给了亲朋好友,这事很快传遍了崮河两岸。从此,穷苦人家碰到危难来求吕母显灵,总是有求必应。

却说崮河边住着一富户,听到这事顿生歹意。一晚,他扮做一穷人,照着老汉的样子,嘴里诉说着困难,乞求吕母显灵。姑娘出现了,盘、碗、银元摆在了财主面前。看到白花花的银元,财主的眼眯成一条缝,他猛地站起身来,拉着姑娘的手:“姑娘,我家里有良田千亩,吃不完的大米白面,你跟我回家,共享富贵吧!”只听哗的一声,崮河立时恢复了寂静。河中传出一阵阵救命的喊声……

第二天清晨,一个拾粪的老农拉出了淹死的财主。自此,崮河就再也借不出盘、碗和银元了,姑娘也再没出现过。

37、竖旗乡刘家沟长生泉

竖旗乡刘家沟村北的一个地方,有一股清泉,泉水长年不断,人们叫它长生泉。

过去,这里是个肥田沃土的好地方。可是后来由于连年干旱,水源枯竭,土地干裂,一片好土地不能种庄稼,白白地浪费了。财主们趁火打劫、以求雨为名,搜刮民财。年年修庙,天天求神,但照样干旱无雨。

村里有个放羊娃叫长生,见到乡亲们饥渴难忍地度日,心里万分焦急。他打听到解除旱情的唯一办法就是求东海龙王降雨。但要见东海龙王需翻九十九座山,过九十九条河,经历九十九次磨难才行。长生一心想为人们解除干旱的痛苦,决心去见东海龙王。长生要见龙王的消息传遍全村。人们牵来了最好的马,送来了干粮,爷爷送给他龙泉宝剑。长生做好了准备,告别了父老乡亲,登上了去东海的路程。

长生日夜兼程,穿过了人迹罕至的飞鹰峡,跳过令人胆怯的老虎涧,越过了险峻的千重岭。他用龙泉宝剑斗败了九条蛇妖,杀死深涧妖魔,经历了千难万险,历尽磨难,来到了东海岸边。望着茫茫无际的大海,他犯愁了,到哪里去找海龙王呢?正在犯愁,忽然看见海边有一座小房子,便急忙奔了过去。屋里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他连忙跪倒在地,说明来这里的意图,求老婆婆指引道路。这老婆婆原是龙王的大师妹,见长生为了救家乡父老,不辞千难万险来求龙王降雨,很受感动,于是,便带着长生见了龙王。龙王听后,随即命雨神降雨。三天三夜的大雨,终于解除了旱情,刘家沟的人们万分高兴。乡亲们敲锣打鼓,踩高跷,迎接长生凯旋而归。可是,从太阳东升等到西落,从春天等到冬天,一直见不到长生的影子。

原来,长生的马在返回的路上累死了,他只好一步步地往回走。他走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在第三年的冬天来到刘家沟。由于劳累过度,一跤摔倒在地。当人们准备去扶他时,他的身体已变成了一股清泉。从此,这股清泉便源源不断流向了田园。人们把这泉取名为长生泉。

38、十兄弟

从前,有一户人家,兄弟十个,长得十分相像,他们都有一技之长。这从他们的名字上便可知道,他们分别是大斜眼、二聋子、三力气、四铁脖子、五煮不烂、六长腿、七大脚、八大嘴、九撅子、十补天。当然平时他们与常人也没有什么两样。唯有在危急之时,才能各显神通。

有一次,大斜眼躺在炕上闭目养神,猛一睁眼,便大叫起来:“不好了,屋的后墙要倒了。'二聋子没听明白什么事忙凑上前去听,恰好三力气跑过来,一膀子就把墙抗倒了,把大斜眼和二聋子压死在下面了。这下可坏了,县衙把三力气抓了去。临刑前,三力气哀求说:“大老爷先晚点杀,我回家看一下爹娘。'县官同意了。

三力气回家后,换上四铁脖子来到法场,刽子手们不但砍不死他,反而咯毁了好几把砍刀。县官火了,下令说:“煮!”四铁脖子一听,坏啦,我不怕刀砍,可下锅煮我就活不成了。他眉头一皱说:“大老爷先慢点煮,让我回家看看爹娘再煮。”县官说:“好,你快去快来。”四铁脖回到家,换来了五煮不烂。县官命人把五煮不烂放到锅里煮,可是煮了整整一天,揭开锅盖一看,五煮不烂还好好的呢。县官想:怪了,这人怎么刀砍不入,而又煮不死呢?众衙役建议把他扔到海里淹死算了,县官同意了,他吩咐众衙役说:“来人,把他扔到海里淹死,不必验明正身。”五煮不烂同样使了一计,换来了六长腿。众衙役抬起六长腿扔到海里便回衙复命去了。六长腿站在海里,水才刚刚没到他脚脖上面。他从海里往外走,脚趾缝儿里夹着好几条鱼。家里人正焦急地等着他呢,见他回来,都非常高兴。他对家里人说:“煮鱼吃吧!”他们七手八脚把那条鱼拾掇好,正好一锅。可是没柴怎么办呢?大家正愁呢,七大脚从外面回来了,一听大家说没柴禾就说:“不要紧,刚好我脚上扎了一根刺,快挑出来就有柴禾了。'他说完把那根刺挑出,劈了一垛柴,正好煮熟了一锅鱼。八大嘴回来了,他闻到鱼的香味迫不及待地揭开锅尝尝,一锅鱼全让他尝完了,还一个劲地说:“煮这一点点,还不够塞牙缝的呢!”九撅子一看没捞着吃,生气了,他跑到院子里把嘴一撅,把天撅了个大窟窿。十补天一看祸惹大了,他忙跑到山上抱来一块大石头,就把天给补卜啦。

39、烈马斗大虫

从前,岚山头西面的王家庄子村,有一家姓王的财主,他家有一匹枣红马,长得体健膘肥,脾性刚烈。长长的鬃毛下闪着一双大而亮的眼矗,透着一股精灵气。老家丁十分喜欢这匹马,昼夜不停地精心照料,那马越发长得健壮英俊。

有一天,老家丁黎明时分起来,发现马棚里的枣红马不见了,非常着急,便四处找寻,可过了不一会,那马带着一身汗水,打着响鼻慢悠悠地从外面回来了。老家丁十分惊疑,就暗中留心观察。他发现,那马每天五更时分出去,黎明时分回来,不早不晚,天天如此。老家丁越发疑惑。他怕那马有什么三长两短,就告诉了老财主。老财主听后感到奇怪,就吩咐老家丁夜间二更时分跟在马后头看个明白。

这天夜里,老家丁和衣躺在床上,约摸二更时分便起身来到马棚,只见那马四蹄轻抬轻落,好像怕人听见似的,悄悄出了院落,直奔岚山头方向而去。老家丁不敢怠慢,紧紧跟在后面,当来到岚山脚下一条深谷的时候,那马突然扬起前蹄,对空长嘶一声,这时,深谷的灌木丛里,刮起了一阵大风,大风过后,隐约可见瓦盆粗细、二丈多长的一条大蟒用尾巴作支撑,直立起来,一双灯笼似的眼睛在黑暗中发出寒光,借着寒光望去,足有好几尺长的信子敏捷地摆动着,摆出一副决斗的架势。这时,那匹枣红马抖动了一下鬃毛,扬起四蹄,嘶鸣着向大蟒发起攻击,后蹄不时地踢到大蟒的颈部。那大蟒也不示弱,口里吐出的长信子则像利剑一样,直刺烈马的眼睛。每当这时,那马便急忙后退,由攻转为防守。就这样你来我往地斗了约五十回合,天快放亮时,那烈马和大蟒似乎履行契约似的结束了战斗,双方都显得十分疲倦。大蟒收缩了身躯躲进草丛。枣红马打了个响鼻,直奔家门而去。

老家丁跟在后面,路上还想着马与虫决斗那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想枣红马斗不败大蟒,是不是因为马的鬃毛太长,遮住了眼睛?回家后,老家丁便将马、虫大战的场面说给财主听,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财主觉得有道理,便让家丁找来剪子,把马头上的鬃毛剪掉了。

第二天晚上,老家丁又悄悄地跟在枣红马的后面来到岚山脚下,随着马的一声嘶鸣,马、虫又开始了决斗。这时老家丁发现,枣红马那骁勇强悍、敢斗敢拼的神采不见了,倒是那大虫来了精神,笨重的身躯伸张得更长了,头抬得更高了,口里吐出的信子直刺枣红马的双眼,迫使枣红马不得不后撤,远远地围着大虫转圈,大虫却始终不给枣红马以喘息的机会,不时地主动发起进攻。就这样只打斗了几个回合,枣红马体力渐渐不支,不得不败下阵来,它用两眼警惕地盯着大虫,慢慢地撤出阵地。此时,老家丁也看出了奥妙,他虽说不出什么道理,但此景此情已告诉他,不该将马的鬃毛剪掉,若不是这样,为什么时隔一日,判若两马呢?

从此,那枣红马再也不敢私自离开马棚半步,性情也变得越来越温顺了……

40、石头拉粪,狗屎薄地

早时候,高子山的半山腰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叫高山亭,祖辈以耕种为生。一天,高山亭在山坡耕地,他一边甩着响鞭,一边吆喝着:“来、来、来、啦、啦、啦……”不远处有只狐狸也学着他的样子“来、来、来、啦、啦、啦”地叫着。高山亭看了它一眼没有理会,继续耕他的地。那狐狸见高山亭不理睬它,便大着胆子跟在高山亭身后,拣起一块碗口大的干牛屎扣在头上,嘴里不停地叫着:“高山亭,高山亭,你看我的帽子好不好?”高山亭还是不理它,那狐狸更加放肆,越发靠近高山亭来来回回地走着叫着。这时高山亭实在被它叫烦了,他握了握鞭杆,偷偷瞄了瞄身后的狐狸,突然甩出一鞭,只听“啪'的一声狐狸头上那干牛屎被抽得粉碎,那狐狸嚎叫一声逃走了。

几天后,高山亭到地里平整土地,他把地里的石头拣得干干净净,又把拾来的狗屎撒到地里。谁知第二天高山亭到地里一看,狗屎不见了、地里满是石头。他感到奇怪,再细一看,见地边上有狐狸的爪印,再看远处还躺着一只狐狸,便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他有意大声叫道:“狗屎薄地、石头拉粪,看来今年又丰收了。'边说边往地里拾石头,说完便回家了。

过了一日,他来到地里一看,地里满是狗屎,不见一块石头,他心中暗喜,但却装作不高兴的样子说:“这是谁成心捉弄我?”说完便种上庄稼高兴地回家了。

秋后,高山亭的粮食比往年多收了三成,狐狸见了虽气得要命,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自然也就不敢再去招惹高山亭了。

41、屠夫与狼 故事三则

大凡屠夫走黑路,十有八九会遇上狼,因为狼是食肉动物,屠夫譬身边总少不了带点骨头、杂碎肉之类的东西,而最主要的是他们身上有一种气味,容易招惹狼群。屠夫遇上狼,决不会坐以待毙,而狼也决不会束手就擒,然而狼与人斗智还是负多胜少。下面是几个人狼斗智的小故事。

从前有个杀猪的,赶集回来走黑了,走到半路上,忽然发现有一只狼在他后边跟着,两只发蓝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的肉担子。杀猪的不免有些胆怯,便暗暗琢磨着办法摆脱困境。谁知这杀猪人走得快,狼也跟得快;杀猪人走得慢,狼也跟得慢;杀猪人没命地跑,狼也拼命地紧追。杀猪人害怕了,便拿起杀猪刀向狼逼去,狼便稍稍后退些,杀猪人回身赶路,狼又紧跟上来。杀猪人一时没了章法,转念一想:狼大概是看见我担子上的肉了。不免灵机一动,便把肉挂在路旁的一棵大树上,这一招果然奏效,那狼便围着大树转圈,琢磨着点于来吞食刃厣块肉。杀猪的总算安全到了家。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杀猪的约上几个年轻人准备去打狼,来到大树下,不觉吃了一惊。树上吊着个黑糊糊的东西,走近一看,原来是那只狼被钩子钩住上嘴,吊死了。杀猪人二见大喜,猪肉一点没少,反倒赚了一只狼。

又有一个杀猪的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光了,只剩下些猪骨头。在路上他遇到了两只狼。杀猪的害怕了,顺手拿了块骨头扔到身后,一只狼抢上前吃骨头,另一只狼还跟着;杀猪的随手又扔了一块,第二只狼又停下吃骨头去了。可第一只狼啃完骨头又紧追了上来,所有的骨头都扔完了,两只狼还是紧追不舍。杀猪的心想:“如果两只狼一前一后来夹击我,可就难对付了。'正想着,忽然看见路边有一小场屋,就急忙跑进场屋里,放下担子,拿起杀猪刀准备与狼拼命,狼不敢近前。这时一只狼跑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场屋前,闭着眼像是在睡觉,杀猪的鼓了鼓劲,猛地跳起,用杀猪刀向狼刺去,这狼没来得及哼一声就死了。杀猪的转身一看,另一只狼正在拼命地挖大洞,大半个身子已埋在洞内,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杀猪的一个箭步冲了上去,用杀猪刀使劲捅去,那第二只狼也呜呼哀哉了。原来蹲着装睡的狼是迷惑杀猪的,另一只狼是想打暗洞袭击杀猪的,可没想到全让杀猪的给收拾了。

还有一个杀猪的,这天赶集卖完了猪肉,让儿子挑着担子回家,自己去办了点事,回家时走黑了,路上遇上了一个只狼,那狼紧紧跟在他后面,他停狼站,他站狼停。杀猪的一气之下,便决定跟狼拼命。他顺手摸起一块石头,向狼扔去,正打中狼的屁股。那狼嗥地一声窜出几丈远,两眼像喷火一样直盯着杀猪人,对峙了一会儿,那狼便掉转屁股,把嘴插进地里,连嗥了三声,接着四面八方响起了狼叫,不一会儿那杀猪的就被狼群包围了。杀猪人见再也无法脱身,即使拼上一死,也难以斗败狼群,干脆来了个“死绵羊趴在桌上——要皮有皮,要肉有肉'。便蹲下来,一袋接一袋地抽起烟来。谁知那群狼只是在周围不多远的地方转,谁也不向前跨半步,杀猪的一看有门,暗暗盘算:“我就这样呆到天明,也许就有救了。'他这一招果然灵验。待到天刚亮,远处传来公鸡打鸣声,那狼群自动撤退了。

原来,狼在向人发起攻击时,只要人一蹲下,它就不敢轻举妄动了,俗活说:“狗怕躬腰狼怕蹲。”大概就是这个杀猪的总结出来的经验吧!

42、水门开,水门开,南京捎有书信来

传说,现在美丽的人工湖——日照水库中心,原是一泓深不可测的碧水潭。因这里胜似仙境,人们询问吉凶、占卜未来常到此处,故称占卜潭。这里有很多神奇的传说。

很早以前,占卜潭附近村庄有个名叫张鑫的人,常年漂泊在江湖做小本生意。这一天,他来到南京住在一家小客店里,偶然遇到一个日照老乡,姓李名原。攀谈起来,方知二人的家都在占卜潭附近,自然更觉亲热。那李原非常好客,吩咐酒保重置酒菜,与张鑫推杯换盏饮了起来。饮至酒酣,李原拿出书信一封,对张鑫说:“兄弟我终年在外,归期无定,常常思念家乡兄台,今有书信一封,劳您带回。'张鑫说:“此事容易,可不知送往何处,谁人收启?'李原说:“你到得潭边,连说三声‘水门开,水门开,南京捎有书信来’,便会有人出来迎接。”张鑫将信接在手中,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次日醒来一看,不见了李原,唯有一封书信放在榻边。张鑫十分惊疑三个月后,张鑫做完生意回到家中,忽然想起捎信之事,便来到占卜潭边,按照李原的嘱咐念道:“水门开、水门开,南京捎有书信来。'话音刚落,只见潭水分为两边,有一道童飘飘而至,近前对张鑫施礼说:“我家老爷里面有请。”张鑫便跟在道童身后,向潭底走去。说来奇怪,一路奇花异竹,馨香扑鼻,琼台楼阁,富丽堂皇,其壮观程度不亚于龙宫。行至一处客堂,早有一位老者迎候在那里。这一老一少一见如故,很是亲热。老者挽起张鑫胳膊进了客堂,吩咐置酒,便与张鑫开怀畅饮。饮酒间,张鑫拿出李原的书信递与老者道:“不知老前辈与李原是啥称呼?'老者接信在手,先是心里一沉,见张鑫问起原委,不觉长叹一声道:“不瞒你说,老朽我姓袁,在占卜潭修行已近三千年。李原本是鲤圆,小时候,他父亲被我们水族的败类、长江的一霸鲤妖仙杀死,母亲被抢去做了偏房,我见鲤圆孤苦伶仃,就收养在身边,教他习文学武,待他长大成人后,便告诉了他的身世。谁知那鲤圆性情刚烈,下决心要报杀父夺母之仇。三年前,他不辞而别,音讯全无,今日幸得传书,老朽不胜感激。'张鑫听罢,如坠五里云雾,知道面前的老者和那鲤圆都不是凡人,心下又惊又喜。他似乎觉得此处仙境不可久留,便起身告辞,道:“区区小事,不足挂齿。晚辈生意缠身,不能久呆,告辞了。”那老者也不挽留,顺手拿过一个布包递与张鑫道:“老朽家境贫寒,无物馈赠。今有一包豆芽,请张后生笑纳。'张鑫见了,好生不快,心里想:“你家如此富丽堂皇,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全不舍得一丁一点,倒把人间的豆芽赠送于我,实是吝啬得很。'但又不好说出口,只好强装笑容接包在手,与老者揖别。

张鑫走在路上,越寻思越觉那老者寒酸,后悔自己不该顾及面子,违心地收了人家如此轻薄的礼物。他一气之下,把手一扬,将豆芽撇进潭里了。就在这时,他觉得眼前一亮,那豆芽散射出一片金灿灿的光芒,在水面上一闪就不见了。张鑫不禁大惊。低头再看那包里,还剩下一颗,不是豆芽,而是一颗光灿灿的金豆子。张鑫后悔极了,忙跪倒在潭边,大声喊道:“水门开、水门开……'可是,任凭他怎么呼喊,潭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沉静。

43、日照城隍爷爷丢了一只靴子

- 很早以前,日照北门里以东,后槽汪西边有座城隍庙。看庙的老汉外号叫老勤快,整天起早贪黑,把庙院收拾得极为停当。尤其是对正堂城隍爷爷、娘娘的灵位住室,管理得更是有条有理。每日清早,首先叠好被褥,用长马甩子将城隍爷爷的靴子抽打干净,然后摆好。最后他来到正堂,捧起抽签竹筒,找到城隍爷爷的位子,跪拜晃筒,抽出几根竹签,请城隍爷爷指教。直到晚上,给城隍爷爷放开铺盖,才算是完成了一天的事。

这一天,不知什么原因,老汉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就比往常起得早些,照例是清扫庙院,整理城隍爷爷、娘娘的居室。当他刚整理被褥时,不料里面有两条大青虫,据说是城隍爷爷娘娘显灵。吓得看庙老汉扑通跪下,连连祷告:“求城隍爷爷宽恕。”不知过了多久,有来进香的叫门,才把老汉惊醒,定睛一看大青虫不见了。他慌忙把床铺拾掇好,从此一场大病,卧床一十四天。

---- 老汉刚从病榻上爬起来,摇摇晃晃地往城隍正堂走来,想禀告城隍爷爷:自己大病已去,可以做事了。远远看见城隍爷爷居室的门开着,他预感不妙,紧三步来到居室一看,城隍爷爷的靴子少了一只,老汉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步履蹒跚地来到正堂前,捧起竹筒晃了晃,抽出几根竹签,以期城隍爷爷显灵。果然不错,抽出的竹签上写着:

天顶一只靴,身披蓑拉蓑;天下毛毛雨,跑肚把肛脱。

黑猪来觅食,闻味从此过;咬住不放口,肚肠就地拖。

----最后一句是:“抽肠而死。'老汉看了,不解其意。时间一天天过着,他心里老琢磨:“头顶一只靴……”

----那么,城隍爷爷的一只靴子被谁偷去了呢?原来被前街冰二呱呱偷去了。这个冰二呱呱整天好吃懒做,无论什么事,他都呱啦、呱啦说上一大筐。话说得不少,可拿到风口上一吹,就剩不了几句实话。他不学好,大家都避他远远的,只有那些狐朋狗友与他称兄道弟,变着法子作弄乡邻。他卖掉了家里仅有的几分地,抽大烟、赌钱。到了秋凉时,连顶帽子也买不上。这天,他趁看庙老头病卧家中,溜到城隍庙里,到处瞅了瞅也无值钱的,顺手偷了一只靴子,回家让他老婆改做了一顶瓜皮帽子戴在头上。过了三七二十一天,冰二呱呱不知是吃了凉饭还是怎么的,闹肚子,一连跑了五天还不见好。在一个雾乎天的晚上,冰二呱呱头戴瓜皮帽,身披蓑衣走在街上,忽觉肚子不好,他顾不得上茅房,便在街口蹲起来……也许时间长了,连大肠头也脱出来了,疼得冰二呱呱不住地乱哼哼。此时从后面来了一个小撒猪子,吃了一口大便,继而咬住脱肠不放口。起初冰二呱呱还抬了抬手,后来便无声无息地被拖了一丈远,大肠小肠拖了满地。就这样,一个丈八汉子被小猪赶进阴间。

----这件事很快传到看庙老汉的耳朵里,他忽然明白了那天抽签的内容,冰二呱呱死了,这是应得的报应。后来,看庙的老汉离开了城隍庙,城隍爷爷那只靴子也没有了,一切都不存在了。

44、泥人鬼

----相传,解放前后村乡的大后村庄,有一群泥人鬼,它们专门用泥巴在深更半夜涂抹那些喝醉了酒的人。

----话说这村里有个叫宋二虎的人,他好喝酒。有一天晚上,他在朋友家里喝醉了酒,摇摇晃晃往家走。当他走到村头时,一群小鬼闻到了酒味,知道这人又喝醉了,便吆喝着:“醉汉来了,醉汉来了,快来泥他的窟窿。”这群小鬼在一个大鬼的带领下,纷纷挖泥往宋二虎的嘴、鼻子、耳朵、眼睛上抹。此时的宋二虎,晕头晕脑地倒在地上,人事不知。这群鬼泥了一会儿,一摸“窟窿”都泥平了,就不见了。幸好宋二虎被泥倒后时间不长就天明了。一个早起来拾粪的老大爷王义发现了他,一摸心口窝还有口气,就把他嘴里、鼻子、耳朵的泥抠掉,背回家去,用水给他洗脸。这时,宋二虎也醒过来了,王义问他怎么满脸涂满了泥躺在街头?宋二虎说:“只记得上朋友家喝了酒往回走,走着走着,听到‘醉汉来了,醉汉来了,快泥他的窟窿’的声音,以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宋大爷说:“你碰到泥人鬼了。'宋二虎问:“什么是泥人鬼?'王义说:“这群小鬼夜间出来以后闻到谁身上有酒味就说醉汉来了,就用泥泥他。有一次,我在亲戚家喝了点酒回来晚了,就碰上这群鬼要泥我,幸亏我跑得快才没被逮着。”

----宋二虎心想:不制服这群鬼,以后还要危害别人,得想个法子治治。一天晚上,将近半夜,宋二虎把自己身上洒上酒,特地砍了一根桃树棍拿着(相传桃树根能避鬼),找个网包顶着出了门,一步三晃装作醉的样子,又来到他被鬼泥的地方。只听一群鬼喊着:“醉汉来,醉汉来了,快来泥窟窿!”这群鬼挖着泥,一摸网包口泥平时,宋二虎就把网包一抖,泥全掉了。小鬼一看窟窿没泥平,就又挖泥,刚泥平,宋二虎又把网包一抖,小鬼一看有窟窿又泥。这样反复了好多次,这群鬼一直泥到鸡快叫的时候,个个累得筋疲力尽,东晃西摇。宋二虎一看,行了,就把网包一扔,抽出桃树棍照鬼身上没头没脸地一顿乱打。直打得这些鬼吱吱乱叫,滚的滚,爬的爬。不一会鸡叫了,这些鬼也不见了。

----从此以后,这里再也没有鬼泥人的事了。

45、马庄狐仙楼

----相传马庄中心有一家客店,店里雇了两个伙计,是亲哥俩,老大叫刘旦,在店里值夜打更。这刘旦好贪便宜,过往行人住到店里,带来山珍海味,他总是能捞点就捞点,哥俩分家的时候,他还嘱咐媳妇,藏起来一口袋小米。老二叫刘真,在店里煮料做饭,人很宽厚,明知大哥有些事做得不对,也不计较,还跟媳妇说:“大哥体弱,咱们得多担待些,俩老人也甭靠大哥养活,就由咱们照顾吧。”媳妇也通情达理,什么也没说。分家后,哥俩还照常来往。

----一天夜里,老二起五更到伙房里起火煮料。他点上火,正想抽袋烟,突然从灶膛里钻出一个黑糊糊的东西,没窜几下,就不动了。老二可是个不信神不信鬼的人,就拿着灯到跟前一照,是一只小狐狸,全身都烧伤了。老二乐了,说:“这灶膛也是你进去的地方吗!”便随手拿过自熬的獾油,给它抹了一些。不一会,小狐狸便能走了。老二说:“还不快逃走。”说也奇怪,小狐狸像能听懂人话,便乖乖走了。老二说什么也没想到,他救的是城头角楼里的狐仙,人们都说角楼是狐仙楼,可谁也不敢去看,只见星星点点的小灯笼,夜里在角楼外飘来飘去。

----却说被老二救的小狐仙回去跟老狐仙一说,老狐仙自然感激不尽。过了几天,老二夜里又去煮料,见有位白胡子老头在那里,便问:“你是谁?”老头笑着说:“我是你们说的狐仙,住在东北角楼上,那天l;你救了我儿子,我无可报答,便给你送来些银子。”老二说什么也不收,老头硬是留下,并说:“你用这些钱买几匹骆驼,自己做买卖,就不要听人家使唤了。”

----老二遵言买了几匹骆驼,自己用骆驼驮煤运脚,日子越过越红火。老大刘旦看着眼红,便和媳妇商量,去偷听一下老二发财的秘密。到了夜里,老大媳妇便到老二窗下去偷听,只听老二媳妇说:“狐仙不是跟你说,手头紧时去狐仙楼抓个小灯笼,向老头要什么给什么吗?干脆去抓个小灯笼,要点银子,把房子盖起来。”老二不同意,他媳妇也就不说了。谁知,这些话,让在窗外的老大媳妇听得清清楚楚,心说:“好哇,老二抓住财神爷了。”回家跟老大一说,让老大夜里去抓财神爷。

----老大跟掌柜告了个假,夜里躲藏在角楼外边,等小灯笼出现。果然,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几只小灯笼晃晃悠悠出现了,老大看准一个,猛扑上去抓住了,并说:“快找白胡子老头!”不一会,白胡子老头出来,周围也显得亮多了,老头问:“你为什么找我?”老大说:“老头,可真有你的!刘真是我亲兄弟,你帮他好多东西,就不帮我一点点儿。'老头说:“帮什么呀?'老大说:“你帮我这辈子够用的就行了。”老头一听,乐了,说:“那好,你把你手里的小灯笼放了,我们说话算数,三天以后,你来取。”老大放了小灯笼,那老头也不见了。三天以后,老大和媳妇来到狐仙楼,等到半夜,只听嗵的一声,一个东西落在地上,两口子不约而同惊喜地喊了一声:“来了!'扑上前去,留神一看,整整齐齐一大捆,全是更夫使用的敲梆子的小木棍。就听白胡子老头在半空说:“没说瞎话吧?你这一辈子用起来蛮富裕。”

----老大气急败坏地骂道:“老狐狸,你戏弄我,让我当一辈子打更的,瞧我拆你老窝。”老大也知明目张胆地拆角楼犯法,他今天砸断一根窗棂,明天拿石头砍下一块瓦檐儿,慢慢地小灯笼不见了,可不知为什么,老大的两只脚都有了毛病,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旁的差事更干不成了,只能值夜打更了。

46、后村宅科月牙河边的鬼故事

从前,月牙河上并没有桥,一年四季水少的时候,就在河里走路多的地方撂几块大石头,一蹦一跳的就过河了;夏季水量大,把石头淹没了,男人们都光着脚丫子趟水过河,女人、小孩们让男人们背过河,没人背的时候,就脱了鞋提着裤腿,过了河再穿上鞋。

后来,不知什么时候村外的主要过道上修了简易的木桥,依旧是撂几块大石头,上面担上木板,都是不知从哪里挖来的棺材板,黝黑黝黑的,水大的时候冲的乱七八糟,但总有好心人又给担起来,这就是最初的桥了,我记得小时候还走过。

有一年的夏天,好像天气特别热,雨也下的多,木桥时常被水冲坏,天黑的时候,经常有人听见木桥那边有个女人哭,吓得人们晚上都不敢从那木桥过。有一天晚上特别闷热,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人们吃过晚饭,都趁着淡淡的月色在村边乘凉,忽然小桥边又传来隐隐约约的哭声,人们都在议论,谁在那里哭?会不会是鬼?但是没人敢去看看,有几个年轻人在打赌,说谁要是敢去,明天买烟给他,有一个叫袁大胆的,平时胆子就大,说他敢去,打赌后一个人就向那桥边走去。

走着走着,看到在忽明忽暗的月色下,有一个小媳妇坐在桥边哭,可把袁大胆吓了一跳,心想这时候没人敢在这里呆,怕真是有鬼呀,想回去又怕打赌输了没面子,顾躇了半天,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过去一看,桥又冲坏了,小媳妇背对着他在那里哭,袁大胆大着胆子问:“你怎么一个人在哭”?小媳妇说:“这位大哥,桥坏了,我过不去呢,能不能麻烦你把我背过河”?袁大胆心一横,想豁出去了说:“行,来吧”。小媳妇说:“可是你不能看我的脸,你蹲下,我自己上去”。于是袁大胆背对这小媳妇蹲下,小媳妇趴在他的背上,双手搂着他的脖子,说:“不许回头看我的脸”。袁大胆背起小媳妇就往村头跑,小媳妇在背上急了:“你把我背到哪里去?快停下,快停下,我咬你了,我要咬你了……..” 就觉着脖子钻心的疼,袁大胆顾不得去理会,只顾撒腿往村里跑,边跑边喊:“我把鬼背回来了,我把鬼背回来了…….”

打赌的几个小伙子赶紧跑过去看:原来在淡淡的月色下,袁大胆背着一块黑黝黝的棺材板,板子头上一根黑黑的棺材钉,把他脖子上的皮都蹭去了一大块。

47、圣公庙

在早年私塾或学堂的《三字经》上,都有“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记载,说孔子是大名人相信谁都不会置疑,可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就不可能拾遗补缺了。而就在圣公山,这位光照后世的圣师在东游中,在此竟稀里糊涂地拜了“小师傅”----项橐,这位圣公山的精神寄托者,用自己的睿智和聪慧,把个鲁国“大法官”连扳三个跟头。“项橐三难孔夫子”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圣公山,位于碑廓镇最北端,主峰298米,其山怪石嶙峋,植被茂密,自然景观丰富,山下有圣公庙,以孔子之师圣公项橐而得名,今存有梭罗树、国槐等古树名木,附近有大面积的茶园和板栗园。圣公山东有韩家山,西有鸡冠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更有山下具有传奇色彩的圣公庙,自古以来,游客众多。

----圣公庙是为纪念孔子的“师傅”项橐而修建的,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自从项橐在竹子崖落草归家,项橐的父母就觉得屋内异常,他的家除几样简单工具以外,别无其他华丽器皿,更无金银珠宝,但总觉得屋内好象有瑞气祥光,夫妻俩有时啦呱说,咱家的孩子可能有福,日后必坐高官,到那时可能要托孩子的福。

----再说仲尼讲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可谓众多。这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夜深人静,仲尼与得意门生到院中闲游。仲尼抬头望空中一望,突然发现东南上空有一巨星生辉,星光直射齐地,仲尼对徒子说:“天下又有才子出现,你们看巨星之光直射齐地,齐地定有天才之人出世,地下又有祥光接应,两光相照,定不是非凡之辈,我等不及于他。”众门徒听后,俱抬头仰观天庭,果然发现一巨星之光辉,随问仲尼:“以此星光之定,此人久后如何?”仲尼曰:“国家之栋梁,天下第一才人,胜于我等也。”停有片刻,接着又说:“教书人以善为本,不免我等东行一趟,一来遊学,二来访访此人,如有幸,可与之交文共勉,若才超于我等,也可求教未免不可。”众徒弟曰:“师傅之言极是,您乃天下圣人奇才,但这样好学,访贤求教,况我等之辈,安敢不勤奋乎。”倾意随师东游,求知长才之主意已定,师徒几人收拾行装、书箱车马、盘缠等,择良辰吉日起程东游,此时正值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气候适宜,草木青翠,杨柳轻摇,随同仲尼东游的有子路、颜渊等人。一路上免不了饥餐渴饮,夜宿晓行,非止一日,来到齐鲁之地。有一天他们正行之间,子路抬头观望,只见前面不远有一座大山气派非凡,便随口喊出:“好座大山。”师徒几人听到喊声,停车观看,只见群峰起舞,尤如铁塔直入云端;怪石林立,好象天兵天将摆兵布阵;树木参天,遮天盖日,风过树响,好象是大海怒涛;云涛滚滚,胜似东洋波涛。定眼再观,与山相邻的西边有一座山,走向东西,形似雄鸡报晓,巍巍壮观,东面又有一山,与此山紧紧相连,走向相同,形似饿狼扑食,三山环绕,形成一个天然椅子圈,圈内有几个庄,这就是圣家庄、项家夼、范家楼。仲尼师徒看了良久,曰:“此地形乃九龙聚会,二虎把门,山水相倚,定是才子之地,莫不是我们要访之人就在此地,我等应细细查访。子路、颜渊俱称极是,他们边走边问寻访才人。

----却说项橐之父种几块春地,小苗已长出,正值四月之时,农夫忙于除草定苗,正巧这天项父也提锄耘地,项橐跟其父到地中玩耍,后来看到离其锄地不远的地方有几个顽童在路边玩耍。项橐也就离开其父到顽童旁边,约其众顽童在路心查石城玩。城池筑好以后孔子师徒正巧也来到此处,子路大声喊道:“躲开,躲开。”其他孩童纷纷躲在路旁,唯项橐立而不躲,尽管子路大喊大叫,项橐还是稳风不动,象是没有听见一样。仲尼见此情景感到非常奇怪,定眼一看,原来路上用石子排了一个小城,孔子问曰:“石于路心何也?”项橐答曰:“筑城耳。”孔子曰:“城之何用?”项答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无对,思有良久曰:“我过又待如何?”项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无奈,谓徒子曰:“绕城而走。”这就是七岁小儿一难仲尼。

----孔子行之不远,正碰上项橐之父锄地。孔子从小就没种过庄稼,更不懂农事,便走上前去问曰:“施主在做甚?”项父答曰:“锄草松土,以保庄稼丰收。”孔子一听更觉得奇怪,问曰:“看您忙忙碌碌,但不知您手中之物一天能抬多少数?”项父吱唔良久,回答不出来,思有数久对曰:“庄稼人,以农为本,只知锄草保苗,争得秋后丰收,一家老小方可糊口度日,不曾留心手中锄头一天能锄多少下。”正说之间,项橐正好回到父亲身边,见孔子问话离奇,难住了自己的父亲,便愤愤不平走近前来,对孔子曰:“诸位所问问题我父是农人,不曾读书习文,无法记数,难以满足诸位所提出的问题的目的,依我看来,诸位乃是读书之人,回答此事,便能了如指掌,小儿无知,借问诸位所骑之马,马蹄一天能抬几数?”孔子师徒被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惊得目瞪口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答不上来,只有脸红作罢,这就是有名的二难仲尼。

----仲尼定眼一看,原来问话的又是查城的孩童,孔子想道,我等是天下之才人,谁料想反被这小小的孩童难住,不挽回面子,实属难堪,想来想去,想了条主意,立刻把项橐叫到跟前,对项橐曰:“看你年纪尚小,懂事却不少,二次难住我等众人,不知是别人所教,还是你独出心裁?我现有一题,烦你回答,看你能答出否。”项问曰:“什么题,您尽管说来,不过我也有个条件,你出之题若能难住我,我甘败下风,拜你为师,跟你习文。如若答出,并能难住你等,那你们不应论年长年少,应拜我为师。”孔子想,如此小儿,我出题定能难住于他,量他也答不出来,便欣然同意。项橐曰:“大丈夫,顶天立地,决不食言。”孔子曰:“人生于世,托日月星辰之光,地生五谷,方养众多生灵,且问小儿,天上有多少日月星辰?地上有多少五谷?”项答曰:“天上星辰计数三百三十六万三千六百个,地上五谷乃黍、谷、稷、穇、稻无差无误矣。”项橐自知这是孔子特地难为与已,欺小孩无知,挽已之面,随即对孔子曰:“天高不能仗量,地广不能尺度,日月星辰布满天空,可谓大而方,地生五谷,宽而广者,多而繁也,答不出者,也不足为怪,我看你们饱读诗书,出口成章,但实为四肢不勤,五谷不分也,以我看来,人之身比地小,人之眉于目上,天天可见,人人皆知,二眉生毛有几多?”孔子师徒被项橐一席话问的目瞪口呆,无言可答,良久没有作声。项橐曰:“有言在先,君子不应失信,失信非君子也。”孔子无奈,便跪于地下,口称:“师父在上,受弟子一拜。”项橐曰:“徒儿请起。”这就是项橐三难仲尼。也就是《三字经》上所记载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典故。

----孔子在此被七岁孩童三难之后,无奈拜项橐为师,走后心中日夜不安,便与徒弟谈论此事,我等学才第一,不想被一小儿所难,实为难堪。莫不是那小儿是巨星光照之人,想来想去老是不安,此次游学,也就草草了事。

----有一天,孔子对子路说:“临来时,路遇之事,我虽拜其为师,但实非为师本意,只不过是有言在先,难以收回罢了,逼迫之下不得不拜其为师,我想自明日起,我等原路返回,再访此童,探其虚实,若要有真才实学,拜其为师,也是应当,若无真才实学,偶尔难住于我,若拜其为师,岂不贻笑于天下。”子路、颜渊同时称是。

----次日,他们收拾整装,按原路返回,不止一日,孔子师徒又来到项家夼,此时正值七月时节,天气酣热,孔子师徒深感酷署难熬,便找河塘洗澡乘凉,当孔子一行到河塘时,可巧遇见项橐正在此游泳,孔子一见便满脸堆笑,口称师傅在此游泳?项橐答曰:“正是,弟子何不同游。”孔子曰:“我不曾学游,恐沉而不浮。”项橐开玩笑说:“无防,鸭不曾学游,浮而不沉。”孔子曰:“人不同鸭,鸭有离水毛,故浮而不沉。”项橐曰:“葫芦无离水毛,何又浮而不沉?”孔子曰:“葫芦圆而空空,因得不沉。”项橐曰:“钟圆而且空,何以沉而不浮。”孔子无答,只是红脸,口称师傅所言极是,徒儿领教了。

----孔子在此弄得无趣,只能强打精神,拜别师傅回原地而去。子路、颜渊只是忿忿不平,但也无法,后来他们一合计如不除掉此人,我等永无出头之日。

----孔子拜项橐为师后,回到家中,称项橐为圣公,自称圣人,思绪万千,吃睡不宁,众徒子更是愤愤不平,议论纷云,俱说:“若有圣公,我师何为圣人,以后圣公出露头角,我等便成为无名之辈,何日才能出头?”计议良久,还是杀掉项橐方为上策,一来师傅可称天下第一才人,我等亦可出名,计议已定,便派武士一帮,日夜兼程,直奔项家夼而来。

----非止一日,武士们来到了项家夼附近,访知项橐的居处,夜色茫茫,乘人不备,一拥而上,围困了项橐的家,项橐父母还没有察清怎么回事,项橐就被绑架而走,走到竹子崖,武士们用刀直取项橐之首,只听咔嚓一声,可万万没想到,项橐稳风不动,安然无恙。武士们一愣,心想莫不是夜黑天暗,视线不清,没有砍中又连砍数刀,仍无半点伤痕。众武士惊得目瞪口呆。后来他们又用枪扎、斧砍,均无济于事,这才知道项橐乃刀枪不入,无奈只有暂时作罢。

----第二天,他们把项橐捆绑结实,放在竹子崖一边的沟中,除留着看守者外,其余等人圴扮成农夫模样,四处暗访,经多方查访,均无底细。后来终于因女子嘴不严,无意中说出项橐的脐带是用茅草犁断的。他们得到这一真实消息后,马上回到竹子崖告知此事,掐来茅草往项橐身上一划,果然项橐身上被划出一道血口子。武士哈哈大笑,齐声说道:“没想到你刀枪不入,竟死在茅草之下。”言毕就用茅草把项橐活活割死,分尸数段方才罢休。就这样项橐小小年纪就永远离开了人世,他的才华永远不能再发挥了。

----项橐遇难以后,消息越传越远,不久便传到孔子耳中,孔子得其消息后,深感不安,便亲自焚香烧纸,痛哭一场,哭毕言道,我一定为师傅修庙宇,塑金身。数月后,孔子捐资,请当地名师良匠为项橐修圣公庙一处,神像三尊,这三尊神像分别是铜像、木像、泥像,立碑一幢以表师徒之情,从此以后当地人常往圣公庙化纸焚香,供奉神灵。

----因项橐死时只有七岁,况且庙前竖有七幢大碑,当地人又把圣公庙叫小儿庙,七合寺。

----圣公庙,多次维修,建庙之时建在山顶,因此山山顶平平,后在公元606年,隋炀帝大业二年迁现在的遗址,最后一次重修是清代同治四年,现存残碑一幢,已断为两截,记载的是重修圣公庙时的经过,是涛雒翰林丁艮善所书,系隶体字,碑文已抄送市政协文史联谊委员会,其他诸如乡亲求雨降甘露,圣公庙讨签,茅草红叶,圣公神泉,圣公山庙会等,由于篇幅所限不作赘述。现在的遗址内有刺柏、国槐、梭罗树、百日红等四株一围多粗的古树,其余神像全无。

----圣公山圣公庙虽缺少资料记载,但据历代口碑相传是千真万确的,圣公山区的村民不管老幼都能说上几段关于圣公老爷的故事。

48、狐仙朋友

----据传,在很久以前,有个秀才叫吴生。这天他正在书房读书,听见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个白发老翁,那相貌真乃鹤发童颜,清静而古板。吴生便把老翁让进门来,问起姓名,老翁毫不隐瞒地说:“老者姓狐名仙,是真正的狐仙。因为我倾慕你的学问,想和你交个朋友。”吴生听罢心想,传说狐仙神通广大,我吴生半辈子穷困潦倒,若跟狐仙交上朋友,也许能打通仕途和钱财之路。便满口答应道:“小生若能跟老前辈交上朋友,真乃三生有幸。”

----自此,吴生与狐仙频繁交往,共商文辞,吟诗答对,十分投机。有一天,吴生对狐仙说:“咱俩交往已久,可谓挚友。既是朋友,就要有难同当,有福同享,老前辈来无影、去无踪,神通广大,是否能助我一臂之力,也让小生过过那富贵日子。”狐仙听罢便问:“贤弟之意是不是让我接济你些钱财?”狐仙“钱”字刚出口,吴生马上接道:“正是。”狐仙沉默许久,冷冷地对吴生说:“要钱容易,只要你给我几个钱做‘母子’,我保你银钱如山。'吴生一听万分欢喜,急忙掏出几个银钱,便同狐仙一同来到库房。那狐仙口中念念有词,只见屋檩上哗哗地往下掉银子,不一会儿工夫,那银钱把库房塞得满登登、亮闪闪,把个吴生喜得连连向狐仙磕头致谢。那狐仙却不屑一顾,拂袖而去。

----待送走了狐仙,吴生急忙打开库门一看,银钱不见了,只有那几个做“母子”的银钱,稀稀落落地撒在地上,把个吴生气得七窍生烟。第二天吴生一见狐仙就大发脾气,大骂狐仙不该欺骗戏弄于他。那狐仙一捋银须,不紧不慢地说:“我狐仙与你交朋友是看中了你的文早知你见财眼开,我决不踏进你的门槛半步,这次算我狐仙认错了。不过你也不该和我交朋友,你如此看重钱财,就该和那梁上君结交。”说罢,一甩袖子不见了。

49、三庄朱 沙 土

早些年,村村都立个土地庙,单说三庄集战家沟庄东头那庙比别的村的土地庙大。庙内供奉土地爷爷、土地娘娘、阎王爷、判官等塑像。庙周围栽了许多柏树。庙跟很醒目显眼的地方有片朱沙土,据老人们讲这朱沙土有段不寻常的来历。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战家沟西边有个邻近庄,有户姓张的人家,娘俩过日子。儿子有十八九岁了,尚未婚配。他母亲因老伴去世得早,既当娘又当爹,把孩子拉巴大,Et子过得不容易。母亲由于长年操劳,体弱多病。这天,母亲病重不能下地,儿子外出抓药回来急忙煎药熬汤。儿子忙前忙后的将药煎好熬好,突然身子往后一仰,直挺挺地躺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儿子突然没气可把当娘的吓坏了,呼天叫地,邻居们及叔父大爷们闻声赶来,看着可怜母亲的“心系子”魂归西天,都伤心得泪流满面,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怎敢想一下就……哎!真是“霜雪单打独根苗,苍天不怜苦命人”。原来,是阴司的小鬼办事马虎造成这母子别离的悲剧……

战家沟村东庄庙上一小鬼,带着生死簿,拿着索命绳,去战家沟村西的庄里抓鬼差。这个小鬼平时好贪酒,这天又喝醉了,醉眼惺忪着朝生死簿上一瞅,歪三扭四地走进庄里,看见一年幼的在锅门口填柴烧火,不管他是不是要抓的人,把索命绳往他脖子上一套,拉着便走,这姓张的小青年被勒得喘不过气,两手拼命地往外拽着索命绳,一边跟着走一边哀告: ’

我上敬天,下敬地,人间坏事从没做,俺娘等我来养老,阎王爷为何抓我去? 我怎忍心娠受屈,

有病有灾谁照顾?母亲啊你别哭,儿子离去挺想你……

这姓张的小伙子数数落落,悲悲切切,泪流满面。可这小鬼临抓差时喝了半坛子酒,醉成烂泥,哪理会这个青年的唠叨,只管拽着索命绳走,嘴里喷着酒气,哼哼着鬼调子:再喝半坛没有事,抓差走路更有劲,吃亏你个丧门星,要不我得多喝几盅……

这一个鬼一个人,一前一后,一怨一哭,不多时到了战家沟庙前。这抓差的小鬼嘴上虽说酒喝得不多,可也觉得乏得慌,到了庙跟靠着墙根坐下歇会,一坐下就呼呼地打起盹,接着呼声如雷地睡了。这姓张的年轻人,想着病重的母亲,平日里怕孩儿冻着饿着,又怕孩儿上山或外出碰着磕着,儿子没有给母亲尽孝,如今却被带往阴间……想着想着,心如万箭穿,伤心地放声大哭。

这一边呼声如雷,那一边哭声悲切,惊动了庙内阎王殿的阎王爷和小鬼,出来一看,一小鬼手中牵着一个人在呼呼睡大觉,那被牵的人在大哭,生死簿掉在小鬼脚边。这阎王爷一看非常生气,这办差的怎么如此大意,要是被抓的差跑了怎么办?阎王爷又看了看这放声大哭的年轻人,仔细端详端详他,慈眉善眼,岁数不大,按说寿限不到。是不是人间作恶,被罚减寿?阎王爷寻思了一阵,扳着小伙的下颌询问了一番,这年轻人把自己的姓名身世哭诉了一遍。阎王爷觉得事出有因,也觉得怜惜,吩咐小鬼拿来生死簿一查,不由怒气冲天,本应抓李某到阴间,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怎能胡抓姓张的顶替?这下地狱赴阴曹的大事岂能马虎乱来?阎王爷气得胡子乱翘,大喊一声:“这还了得,快把这胡闹的逆鬼揍醒,我要教训教训他!”小鬼奉命朝抓差的小鬼打了一棍,他才从酒梦中醒来,嘴里还叫嚷着:“不喝就算了还用棍子逼着喝。”阎王爷听了这话,知道小鬼酒喝多了误事,气得上前朝他脸上打了几个耳光,这小鬼眼冒金星,鼻子口里往外蹿血,酒也醒了,一看是阎王爷,扑通跪在地下叩头:“小鬼不知犯有何罪,惹得老爷如此生气?’’‘‘呔!你看办的什么事?’’阎王爷把生死簿扔到小鬼面前,小鬼捂着出血的鼻子,使劲瞪了瞪眼一看,知道酒吃多了抓错了人,吓得急忙认罪,爬起解开索命绳,向阎王爷保证以后再也不喝酒胡来了。阎王爷命他按生死簿去抓差,将姓张的送回去,那小鬼急忙跑去办理,可那鼻血将地上土染成红色,变成了朱沙土。

再说,西庄那家中的老妇人和众乡亲围着死去的年轻人擦眼抹泪,忽然这年轻小伙的身体动了起来,众人吓得跑出门外,母亲疼儿心切,哭喊着:“儿呀你回来吧!你若是不回来,我也随你一起去了,我的好儿子!”这时,儿子慢慢坐了起来打了个呵欠说:“娘,我睡了一觉,做了个噩梦。”接着给娘说了梦中的遭遇,娘和乡亲们听了又惊又喜,急忙备了香火和供品,到战家沟庙上叩谢阎王爷。众乡亲到庙墙根一看,果然有殷红沙土,先前根本没见过,这死而还阳的小伙爹子实是神灵保佑的。从此,左右邻庄的老老少少,都前来称颂叩谢庙里的神灵。庙前的朱沙土是阎王爷惩罚小鬼的故事流传至今。

50、汾水秀锦河的传说二

----从日照市西南部甲子山区原出一条河流,今叫绣锦河,在山东、江苏两省较界处入海州湾,据当地人说,此河原无名,因古时候有一位叫绣锦的农妇,为救邻家的儿子遇难河中而得其名。

----相传,在隋朝年间,有一洛阳女子叫绣锦,跟母亲学得一手好绣工活。其父原是朝廷中将官,武功上乘,因不满隋炀帝杨广暴政,辞官归隐乡里,门下授有不少学艺弟子。没过几年,绣锦母亲染病身亡,朝廷又征父亲从军,父女俩只好逃难至圣公山前隐居,当地一家田姓人家经常接济他们,绣锦父亲便将女儿许配田家为妻,父亲便郁闷而逝。

----绣锦过门后为田家生一子,夫妇俩男耕女织,日子过得也舒心。有一年夏天,连降几天大雨,绣锦家门前的小河里洪水暴涨,雨稍停,绣锦九岁的儿子与同伴跑到河边玩耍,两个孩子为争抢从河上飘上来的葫芦,不幸卷入水中。幸亏河边倒下的一棵大树,挡住了两个孩子,绣锦的儿子盼着树干爬上河岸,他的同伴却抱着树枝怎么也出不来,记得绣锦的儿子在岸上大哭大叫。

----绣锦在家听到儿子的哭喊声,放下手上的针线活,跑出家门,直奔河边,眼见邻居的儿子在洪水中危在旦夕,便不顾一切的跳入水中抢救。当她沿树干把邻居的儿子救岸来,自己却被洪水连同大树卷走了,从此再就没有了踪影,待邻居赶来,只见汹涌的河水滚滚而下。为悼念绣锦舍身救儿童的义举,邻居们捐资为她出了个大殡,以后年年在绣锦遇难的地方梵香祭奠,并把此河称为绣锦河。

----几年过后,京城长安僧人仁安寻师来到圣公山。这仁安早年曾拜绣锦父亲习武,今知师傅师妹均已故去又见当地百姓在河岸祭奠师妹,便化缘几年,与百姓共建一塔,取名香塔,塔有数丈高,两边各有石鼎一个,重约千斤,以供百姓梵香。后来又建寺庙,称为香塔寺,分中金堂、升避堂、礼仁堂、诉仁堂,庄重气派,从此香客不断。在我国封建社会,为一女子建塔立寺,实属少见。

----香塔寺在碑廓镇田家寨村西南河边,西北距司田小学约1000米,最后的建筑三间殿堂(据说内部用隔断分为九个空间)于2000年左右毁于火灾,听说是一位无家可归者入住其中后造成的。该寺已荒废多年,原有很多大石碑,其中有一块刻有明代成化年间司信撰写的《香塔寺记》,只可惜后来都打碎修了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