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心变坏,是从一国之君背信弃义开始的

 nzpeach 2020-01-30

【大架势】35×35 纸本水墨 2018 河夫作品

公元前647年,秦穆公十三年,秦国高层进行了一场奇葩说。

辩论的起因,是晋国遭灾,晋惠公派人来求助。帮,还是不帮

意见有分歧,是因为:一、晋惠公是秦穆公的小舅子;二、晋惠公是一个失信小人。

这事,还得从秦晋两国的关系说起。

秦晋之好,相信真·初中生都懂,原指两个国家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指两家联姻,要多亲有多亲。

但一开始,两国还真是不打不相识。

周武王灭纣,分封诸侯,这才有了晋(原唐)、齐、鲁、宋等国。这时候,嬴氏只是一个小游牧民族,非找一个过人之处,就是擅长养马。直到周的第六代领导人周孝王时期,嬴氏部落一个叫非子的领导人,为周孝王当弼马温,把马养得膘肥体壮,天子一高兴,把秦地封给了非子,嬴氏才有了自己的地盘。

秦地,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

有了地盘,秦也只算周王朝的附庸,还不能算“国”。等到周幽王(传说烽火戏诸侯那位)被犬戎弄死,当时的秦领导人秦襄公带兵抗戎援周,保护周平王东迁洛阳,周平王又把岐山以西的土地封给秦襄公。至此,秦才从附庸升级为诸侯国。

时间上算,晋、齐、鲁、宋那些老牌诸侯国立国超过三百年,秦国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不难想象,东方大国们会怎么看这个才冒头的西陲小国。

“我们立国的时候,你们祖宗还在跟野人撒尿玩泥巴呢。”

所以,从秦襄公起,差不多一百年时间,秦一直在关西低调发展,不刷存在感。而在东方,周老大地位不保,晋、齐坐大,并称两个超级大国。

晋一有了野心,居高望远,就发现隔壁小秦在搞事情——不断跟西戎打怪升级,像一头小野兽,在东方诸侯视野之外磨牙。这还得了,现在不灭掉他们的气势,肯定养虎成患。于是,晋献公上位之后,不断往西各种打压秦国。秦宣公忍无可忍,跟晋国在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西)干了一仗。

秦晋这第一仗,在史书中很神秘,《国语》《左传》都没记载,《史记·晋世家》也绝口不提,只在《秦本纪》里撂了七个字:“与晋战河阳胜之。”

谁都没想到,超级大晋会被小秦打败。也许可以用轻敌来解释,但秦在跟西戎长期血战中磨亮的剑,一出鞘,着实亮瞎了诸侯的眼。

这一年,是公元前672年。

后来秦宣公死,传位弟弟秦成公;成公在位四年,死,又传位弟弟秦穆公。

秦穆公,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强人领导,一上位就干了两件事:一、亲·自带兵跟西戎打了一仗,大获全胜;二、主动向晋国求婚。

首仗全胜,是立威;向晋求婚,是示弱。谁都知道,河阳之战后,晋国一直不甘心,迟早要找机会挽回面子。但秦穆公清楚,河阳之战,秦有侥幸之处,这时候秦还没有实力跟晋正面刚,必须用和平来换发展,于是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求婚。

晋献公对秦也不敢轻视了,再加上,晋的当务之急还是跟齐争霸,所以也乐得跟秦联姻,免去西顾之忧,于是爽快答应,把大女儿伯姬发给秦穆公。

伯姬,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秦穆姬。这一次联姻,诞生了“秦晋之好”这个成语。


跟晋搞好了关系,秦穆公励精图治,开启了强秦的全盘计划。

秦穆公九年,东方诸侯中产生了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本来跟齐争霸的晋,却发生了“骊姬之乱”: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了让儿子奚齐继位,害死了太子申生,逼得申生的两个弟弟——重耳和夷吾逃离晋国。

晋献公病死,奚齐上位,才十四岁,位子还没坐暖,就被拥护申生的大夫里克杀了;晋相荀息立了另一位公子卓子,里克又把卓子杀了,逼得荀息自杀。

晋国乱成一锅粥,身为晋国女婿,秦穆公清楚,围观改变不了晋国,必须深度介入,这对秦也有好处。

这时,流亡在外的晋公子夷吾看到机会来了,也干了两件事:一、派人回国联系里克,取得他的支持,答应当内应;二、亲自去找秦穆公,说姐夫姐夫帮帮我,如果我能回国上位,就把河西八座城割给秦国。

小舅子给出的条件,秦穆公一掂量,划算,于是顺水推舟,让百里奚带兵护送夷吾回国。

里应外合,姬夷吾就这样成了晋惠公。

说好的给姐夫的河西八城呢?

嘿嘿,姐夫姐夫我逗你玩儿呢。

当然,这句话不是晋惠公说的,他只是派了个叫丕(pī)郑的大臣,去向秦穆公道歉。

丕郑原来跟里克是一党,也是先支持申生后支持夷吾的。可谁也没想到,丕郑前脚刚走,夷吾后脚就把里克给杀了。

丕郑吓坏了,到了秦国,就对秦穆公说,夷吾是失信小人,他虽然上位了,但我们晋人不鸟他,只希望他哥公子重耳能回去即位,君上要是能让重耳回国,秦晋两国的春天就真正来了。

秦穆公听丕郑的,派人跟他一起回晋国造势。晋惠公发现不对劲,把丕郑也给杀了。丕郑的儿子叫丕豹,听说父亲被杀,第一时间就逃到秦国政治避难,得到秦穆公重用,把军队交给他带。

这事才过了三年,就发生了本文开头讲的事:“晋荐饥使乞籴于秦。”(《左传·僖公十三年》)

那年冬天,晋国遭遇自然灾害,粮食欠收,百姓都在挨饿,晋惠公派人来向姐夫秦穆公借粮。

帮,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不帮,没人会说三道四,毕竟晋惠公失信在前,秦国没有这个义务。

按《左传》记载,这次秦国高层奇葩说的参与者,除了主持人秦穆公,还有三位大臣,分别是大夫子桑、百里奚,以及从晋国叛逃来的丕豹。

穆公先问子桑,这事你怎么看,给不给?


对曰:“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

注意这句话:咱们再次帮他的大忙,如果他有良心,将来报答咱们,也就没啥好说;如果他好意思再次白要,必定失去民心,到时候我们去怼他,他一定失败。

穆公再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天灾流行,哪个国家都有可能碰到。帮邻国救灾,这是符合人道主义的。咱们这么做,会有福报的。

反方丕豹,父亲丕郑被晋惠公杀了,国仇家恨,所以他的意见,不但不给粮,还要趁机讨伐晋国。

听完这三人的意见,秦穆公一锤定音,说出金光闪闪的八个字:“其君是恶其民何罪?”

领导人再坏,百姓也是无辜的。

司马迁的《史记》讲到这事,台词跟《左传》略有出入,但辩论结果一样:帮。

于是,秦穆公一声令下,动用无数船只,沿着渭水,从秦国的都城雍(今陕西凤翔县南)到晋国的都城绛(今临汾翼城县东),五百里水运,船只络绎不绝;后来又改用车,八百里陆路,也是首尾相接,共运送了万斛粟(1斛=120斤,共一百二十万斤)

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型内陆水运,史称“泛舟之役”。

从这一点来看,秦穆公对这位小舅子,可谓仁至义尽。百里奚的“救灾恤邻,道也”和秦穆公的“其君是恶,其民何罪”这八个字,也成了处理国际关系时的道德底线。虽然,这里面应该也有政治上、战略上的考量,但不管如何,晋国上下在这次天灾中,实实在在地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毋庸置疑的。

可这一切换来什么呢?

对比很快就来了。

第二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左传·僖公十四年》)。秦国也遭受自然灾害,秦穆公想,去年无私援助了晋国,这次他们该伸手帮一把了吧?于是也派人去要粮食。

没想到,居然被拒了。

拒绝之前,晋国君臣也有一番奇葩说。主持晋惠公,还有正方大臣庆郑,反方虢(guó)(晋惠公的舅舅)

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

正方的观点,忘恩负义,惹怒邻国,这是“无亲”、“不仁”、“不祥”、“不义”,失信到没朋友,用什么来保卫国家?

反方虢射则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给他们粮食也不会让他们对我们的怨恨减少,反而增加敌人的实力,不如不给。

庆郑又来了一句狠的:“背施幸灾,民所弃也。近犹仇之,况怨敌乎?”忘恩负义、幸灾乐祸,会丧失民心的,自己的百姓都将仇视我们,何况敌人?

《史记·秦本纪》这么说: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

《史记·晋世家》更详细一些: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去年天赐良机让秦灭晋,秦不但没抓住机会,还给我们粮食。现在上天又给晋灭秦的良机,咱不干就是逆天,弄他!弄他!

可见,晋惠公敢于背信弃义,是有“民意”支持的。所以,他不但不给粮,还真的兴兵伐秦。

结果,“秦大怒,亦发兵伐晋(《史记·晋世家》)

两军一接仗,晋军节节败退。这时候晋惠公慌了,《史记·晋世家》记载了他跟庆郑的一番对话:

晋惠公谓庆郑曰:“秦师深矣,奈何?”郑曰:“秦内君,君倍其赂;晋饥秦输粟,秦饥而晋倍之,乃欲因其饥伐之:其深不亦宜乎!”

晋惠公问庆郑,秦军深入我境,咋整?庆郑说,上次我怎么说来着?当初秦一再帮君上,可君上一再背信弃义,咱遭灾人家慷慨伸出援手,人家遭灾咱不但幸灾乐祸,还趁机进攻,现在秦军打入本土,活七八该。

而在《左传》中,庆郑直接就这么怼回去:“君实深之,可若何?”秦军深入就是你惹来的,你说咋整?

大臣敢对国君这么说,也是少见,但这时候晋惠公真慌了,大敌当前,也顾不上生气,“公曰:不孙(逊)。”只说了一句“你太放肆了啊”,然后就硬着头皮,亲·自带兵指挥,在韩原跟秦军展开会战。

韩原,在今天陕西跟山西交界的韩城市境内。韩原大战发生于公元前645年,距离秦晋河阳之战27年,过程虽然有点戏剧化,最后再次以秦军大胜告终。

关键是,晋惠公被秦军活捉,带回秦都。

秦穆公活捉晋惠公|网络图片

你猜,此时此刻,这位背信弃义的大国领导人在想什么、说什么?常理推断,应该幡然悔悟了吧?

呵呵,你想多了。来看《左传·僖公十五年》记载的一个小插曲:当初,晋献公要把伯姬嫁给秦穆公的时候,惯例先占卜吉凶祸福,结果得了个凶卦,负责占卜的史苏解释卦辞,说了一大通话,几乎把晋惠公的结局都预示了,其中一句是这样的:

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

太专业,简单扼要:震卦为雷,主战车脱轴;离卦为火,主战旗被烧(韩原之战都应验了)。总之就是国败,雷神火神都要弄死你。但是,虽然占了凶卦,女儿该嫁还得嫁。

结果,晋惠公被抓到秦都时,想起这事,竟然对一起被抓的大臣说:“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都怪我爹,他要是听史苏的话不把我姐嫁给老秦家,我何至于此?

听听,把自己背信弃义导致的下场归咎为他爹不顾凶兆嫁女儿,可有一丝悔意?

讽刺的是,最后救了晋惠公狗命的,主要还是这位被他埋怨的姐姐秦穆姬。

穆姬是对这个脑残弟很无语,但没办法,姐弟情深,得知弟弟被抓,她第一时间带上儿子和女儿披头散发去找秦穆公,撒泼打滚,要他把弟弟放了,“不然,伦家一辈子永远永远都不会原谅你的”!

再加上周天子也来求情——这时候周天子还是名义上的老大,晋国是周的宗亲,都姓姬,不出面说不过去。于是,综合种种考虑,把晋惠公关了两个月后,秦穆公把他当个屁给放了。

当然,秦穆公放晋惠公走,是有条件的,《史记·秦本纪》载:“夷吾献其河西地,使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妻子圉以宗女。”晋惠公把原来答应给秦的河西之地乖乖献出,再把太子姬圉送到秦当人质,秦穆公礼尚往来,又把宗族的女儿嫁给子圉……

从秦晋之好到秦晋之仇,兜兜转转,现在又玩回秦晋之好了。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晋惠公捡了一条命回国没多久,晋国又遭灾了:“是岁,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左传·僖公十五年》)

秦穆公依然送粮给晋,理由还是那句话:“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他们的国君再怎么操蛋,百姓也是无辜的。

这一轮风波过后,秦国当然也有实质性的好处,就是向东迈出一步,在原来晋国的地盘上收税,设立行政机构。

这是秦国的一小步,却是历史的一大步。

我们再捋一下秦晋两国外交史,可以这么说,晋,是秦第一个打交道的东方诸侯。相对于立国晚了三百年的秦,晋是妥妥的文明古国,仁义礼智信,这可是他们老姬家祖宗周公旦定下来的价值观——周公旦可是孔子的至尊偶像,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模仿爱豆的行为,妄图恢复他一手创下的礼乐制度。但读史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让孔子痛心的所谓的礼崩乐坏,正是从老姬家的子孙开始的,其中,就以晋惠公姬夷吾的背信弃义为代表。

可以想见,秦在东方诸侯面前,本来是有文化自卑的。万万没想到,跟晋国一打交道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文明古国”,不过也是背信弃义的小人国,周天子的宗亲姬姓晋国都这副德性,其他那些可想而知。虽然在晋惠公背信弃义的几十年后,还会发生宋襄公泓水之战时不攻击未列阵的楚军之事,但整个东方各国礼崩乐坏,为一己之私开始不择手段,已成为主流价值观。

晋国后来虽然有了晋文公称霸复兴,但没多久一落千丈,最后被韩、魏、赵三家给分割了,也是势在必然。而三家分晋,也就成了全面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的肇始。

说不定,在此之前,秦从没想过要一统天下,看到东方诸侯的嘴脸之后,嬴氏不但有了军事自信,也有了文化自信,从此,历史朝着不可逆转的趋势滚滚向前。后来秦军之所以残暴成性,一方面是自带野蛮;另一方面,也是被这些所谓的“文明古国”虚伪嘴脸给激发的。

所以说,人心变坏,是从一国之君背信弃义开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