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读「论语」12.20:达者质直而好义,闻者色仁而行违

 至譽無譽 2020-01-30

「颜渊篇第十二」20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问:“出仕为官怎样才算通达?”孔子说:“你所谓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仕于诸侯必有名望,仕于大夫必有名望。”孔子说:“这只是有名,而不是通达。所谓通达,是要内有正见、外好行义,能察言观色以知人,能推贤尚善以为念,这样的人,无论仕于诸侯还是仕于大夫,都算通达。至于有名,若只是外表看似仁义而所行其实不仁,并且做得心安理得,那他无论仕于诸侯还是仕于大夫,都必定会有名。”

【注释】

“子张”,孔子晚年弟子,勇武、善交而不媚俗,重德行修养。

“士”,此处指出仕为官之人。

“达”,通晓事理、见识高远。此处指通达为官之道。

“在邦”,指仕于诸侯。“邦”,诸侯之封地。

“闻”,有名望。

“在家”,指仕于大夫。“家”,大夫之封地。

“直”,正见也。通常是解作“正直”,今不从。

“虑”,谋思也。

“下人”,即“下于人”,此处指能推贤尚善,与“让”近义。通常是解作“谦退”,今不从。

“色取仁”,指外表看似仁义。

“行违”,指所行与“仁”相违。

“居之不疑”,指做得心安理得。“疑”,迟疑,犹豫。

【评析】

“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这其实是子张在问为官通达之道,也就是怎样为官才算做得明白。子张认为,“达”就是有声名。但孔子却说“是闻也,非达也”。

孔子认为,“士”若要“达”,首先就要“质直而好义”,这也是出仕为官的本分。这里的“直”与孔子所谓的“以直报怨”的“直”同义,不仅内涵丰富多变,而且也有很多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无论“直”如何呈现,其标准却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吾道一以贯之”的“仁”,就是抱持正见,心恒守仁。也唯有如此,才能外好行义、“以道事君”。

官场鱼龙混杂,事相纷乱。“士”若要“达”,就必须能“明”(参见《善读「论语」12.6》)。而有正见则能“明”,能“明”则能通过察言观色以知人,并透过纷乱的事相洞悉事物的本质。

此外,“士”若要“达”还要“虑以下人”。通常对此的解读是“谦退”。但谦退是一种权利让渡,而作为个人,有权让渡的只有个人权益,而非公众利益。因此,“谦退”只适用于私域,而不适用于公域。官场中的“谦退”是对权力的让渡,而权力属于公有,所谓“天下为公”,事关国家安危、万众福祉,因此不可随意“谦退”授受。事实上,“谦退”在官场上有且只有一种表现形式,那就是荐贤举能、推贤尚善,这也是“质直而好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一如鲍叔牙之荐管仲,必须要先有识人之“明”,确认对方贤于己,然后才可对其“谦退”。否则,便应“当仁不让”。若对方不贤而己却“谦退”,那便是对国家和人民的不负责任,是对民不仁、对国不义。况且,若毫无原则地一味“谦退”,那当初又何必出仕?

综上所述,能“质直而好义”,能“察言观色”以知人,能“虑以下人”以推贤,如此之“士”,方可谓之“达”。

当然,也有些出仕为官之人是“色取仁”,其表面上看似仁义,但实际却表里不一,所行有违仁义。而且对沽名钓誉之事,每每行之心安理得、毫不犹豫。这种人专务于欺世盗名,往往名声很大,“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此等但务虚名、不好行义的为官之举,不但误己,亦且害世;不但可悲,更加可耻。实可谓不仁甚矣!

善读「论语」12.20:达者质直而好义,闻者色仁而行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