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学 ♪ grammatology 百万写作者的超级写作指南 让写作成为一种生活 读者喜欢一本小说的原因只有一个:很棒的故事。——唐纳·马斯(Donald Maass) 你可能习惯先在脑中把故事都想好了,才开始写作。你会先准备计划、进行计划,甚至修订计划,才正式动笔。你的墙上或许贴满了索引卡,或者你把想好的场景都存在计算机里。 也许你比较习惯临场发挥,喜欢每天一屁股坐在计算机或稿纸前,直接开始写,让故事不经草稿就从笔尖流出,急着想看你疯狂的创作脑袋想到了些什么。 或者你介于两者之间。你会稍微计划,但每天产出文字时,你还是会追求一点随兴的惊喜。 不过不管你怎么创作,等你写完初稿时,你一定会写出一样东西:情节。 你的情节可能很烂,可能支离破碎、乱七八糟,但也可能是篇杰作。无论如何,情节会自动出现在纸面上,直盯着你瞧。 这时你只要问一个问题:“这情节有用吗?” 所谓“有用”,指的是能触动读者,毕竟这就是好情节的功效。小说应该要通过故事的魔力,将读者传送到另一个国度,而情节就是背后的原动力。 你可能不在乎作品有没有触动读者,你只用你喜欢的方式,写想写的东西,就这么简单。对你来说,能够写作就让你满足,如果有人碰巧喜欢你的作品,那当然好,但你不想花心思去管情节这种市侩的概念。 没关系,没有人强迫你要触动读者。但如果你想要有人读你的作品,希望你的小说能出版并畅销,那你就要重视情节。因为经纪人、出版社的编辑和读者翻开书时,想的都是情节。不管他们有没有意识到,阅读时大家都会问: ·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有发生什么事吗? ·为什么我要读下去? ·为什么我要关心这个故事? 这些问题都与情节相关。如果你想成为成功的长篇小说家,你就必须学着提供完美、意外又令人满意的答案。 “那角色呢?”你可能会问,“难道我不能写一个很吸引人的角色,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事吗?” 嗯,所谓“会发生什么事”就是你的情节。而就算有很棒的角色,情节还是可能松散不连贯。这本书会教你如何避免这种惨剧。 那意识流小说呢?这种小说的重点是语言,应该不受情节这种平庸的概念限制吧? 但意识流作品严格来讲不算小说,只能算是文学作品,勉强称作实 验型小说我也可以接受。虽然意识流作品极有特色,但它是在讲故事吗?我想这个问题就留给学术界讨论吧。 只要你有心卖出你的作品,你就必须在情节上多下功夫。 奋斗的过程会让你更上一层楼。即使你终究决定不想管情节编排的规范,你努力了解情节的过程还是不会白费,你会因此成为更好的小说家。 ◎对情节的看法 有些作家、评论家和文艺人士不屑将编排情节视为写作技巧。在他们看来,注重情节根本形同自贬身份,高尚的人才不做这种事。 美国作家珍·汉芙·柯瑞利兹(Jean Hanff Korelitz)完美描写了这种观念。她提到自己年轻时在纽约担任编辑助理,同时试图以小说家出道。她和同侪都自喻为文学专家,把写作的艺术捧得比天高,对于讲个好故事这种平庸的概念不屑一顾。 然而柯瑞利兹小姐最后写了一本法律类惊悚小说,并发现——天哪——她很喜欢自己的作品!她的想法因此转变。以下这段/节选自/她刊登在Salon.com的短文《故事之爱》(Story Love): 追根究底来说,能够深受精彩的情节吸引,甚至痛恨生活中的义务阻止你继续探究接下来的发展,其实会令人感到独特的满足。而能够臣服于好作家笔下,更是特别让人满意。这些作家完全掌控了刺激的原创故事,能够把我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先让我们心生焦急,接着兴奋不已,然后心满意足,最后则用惊异的结局让我们大开眼界。 柯瑞利兹小姐最终承认,虽然璀璨的文学作品也很不错,但“没有吸引人的故事,这些作品也只是散落纸面的文字珍珠罢了”。 如果你就是喜欢松散的文字珍珠,没关系,宪法保障你写作的自由。 但如果你想要吸引读者,那不管你多么看不起情节,你都一定要注重情节。 ◎故事的力量 情节和结构都是为了更高的层次存在:故事。说穿了,小说不就是故事吗?一个能让读者穿越时空的故事。我们稍微讨论一下这个概念。 如果读者翻开一本小说,却仍然留在原本的世界,那就失去翻开这本书的意义了。读者希望从小说中寻获不同的经历,不同于每日所见的事物。 想达到这个目标,就要靠故事。好故事能通过经历,将读者传送到全新的世界,而传送的力量不是靠论证或事实,而是人生正在纸面上发生的假象。我指的不是读者的人生,而是别人的人生,你笔下角色的人生。 美国作家詹姆斯·弗雷(James N.Frey)称这个传送现象为“做虚构的梦”,我认为非常贴切。我们做梦时,总觉得梦中的世界是真的。 我现在还会做赶不上重要活动的梦。我还在上学时,梦中的重要活动通常是考试,最近则变成了演讲,或与工作相关的有重要人士参加的会议。 我迟到了,我发现我只剩两分钟,但我离目的地还有好几公里远, 而且我只能以慢动作前进。我每做一件事,似乎就创造更多障碍。 你发现我的梦有什么特色了吗?这个梦是由冲突、故事和经历组成的。 我还是让专家评断我的梦代表我的精神哪里有问题好了。但身为作家,我们必须了解,故事就像读者的梦境,而他们读书时一定要能做梦。 情节和结构能协助读者进入梦境,并让他们留在里头。 版权代理人唐纳·马斯写了一本叫《写出畅销书》(Writing the Breakout Novel)的杰作,他认为书能大卖的重点就是故事——不是广告,也不是大笔的宣传预算——就是故事。他相信要成为长期享有盛名的小说家,就必须能写出一本又一本好小说,建立起读者群。该怎么做呢?就靠故事的力量: 读者为什么喜欢某本小说?因为书评吗?没多少人读书评。因为提名或得奖?大部分的人对这些奖项都没概念。因为封面吗?好封面能让读者把书从书架上拿起来,但封面毕竟只是包装。因为典雅的商标吗?你什么时候会为了封底上的标志买书?因为作者拿到大笔的预付稿费?一般大众不会知道这种事,也不在乎。因为有呼风唤雨的经纪人?说来可惜,但读者对这也没兴趣。事实上,读者喜欢一本小说的原因只有一个:很棒的故事。 而情节和结构能帮你达到这个目标。 ◎细说情节 大学时代我曾学过国际象棋。我的老师保证,我学成后可以跟专家 选手对弈,他说他会教我下棋的基本原则,只要应用得当,我就能打好基础,跟任何人都能下盘好棋。虽然我未必会赢,但至少不会看起来像个笨蛋。接下来,我只要针对我的天分(如果有的话)多加研究练习就好。 老师说得没错。当我学会如何扎实地下盘好棋,虽然碰上加里·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这种世上最伟大的棋手,我可能还是连十五步都下不到,但至少他不会觉得对手是个蠢蛋。只要运用我学会的原则,我就可以下盘不错的国际象棋。 其实小说情节也一样,你只要了解并应用几样原则,就能每次都写出扎实的好情节。至于随后你能进步多少,就看你如何努力练习了。 分析过几百种情节后,我整理出一系列简单的重要原则,称之为“LOCK系统”。LOCK代表主角(Lead)、目标(Objective)、冲突(Confrontation)和冲击结尾(Knockout)。稍后我会详细地一项一项介绍,不过先在这儿简介一下。假如你读完这本书没有其他收获,至少学会“LOCK系统”会对你的写作生涯大有帮助。 L:主角 请想象一个人站在纽约街旁,手拿“我愿意工作换食物”的告示牌。有趣吗?其实还好。类似的例子我们看多了,以至于连停下来看他一分钟都懒得动。 然而要是那个人身穿燕尾服,举着牌子“我愿意跳踢踏舞换食物”呢?嗯,这就比较有趣了。或者他拿着黄色笔记本,牌子上写“我愿意写小说换食物”。我搞不好就会买个汉堡给他,看他会写些什么。 我的重点是,稳固的情节永远始于有趣的主角。最好的情节中,主角必须引人注目,迫使我们从头到尾都盯着他瞧。 并不是说主角一定要惹人同情。多年前有一天,我在我家附近的图书馆浏览书籍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这件事。 当时我正在逛新书区,我发现图书馆买了美国小说家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 Dreiser)的小说《美国悲剧》(An American Tragedy)新出的平装版本。我没读过这本小说,也不太熟悉德莱赛的作品,只知道他的风评近年来下滑不少。 但我也知道这本小说被改编成了历年来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郎心如铁》(A Place in the Sun),由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和蒙哥马利·克里夫特(Montgomery Clift)主演。 于是我借了这本814页的小说。我并没有打算把书看完,只想随便翻翻,看看原著和电影有多像。 好吧,结果我体验到被吸入书中世界的美好阅读经历,完全无法自拔。身为初出茅庐的小说家,我当然自问为什么会这样。这本小说的风格跟书评一模一样:冗长、笨拙,有时甚至粗心大意。在156页,有个句子写:“吉尔伯特冷静又愤怒。”到了下一页,又有一个句子写:“吉尔伯特愤怒又冷静。”连我都写不出这种句子。 《纽约时报》曾将《美国悲剧》誉为“史上写得最烂的名作”。然而这本小说靠某个元素成了名作,即便主角克莱德·格里费斯并不是好人。克莱德是虔诚传教士家庭的小孩,他第一次出场时十六岁,接着我们看他不断堕落,直到他辜负了怀孕的女友。 为什么这本小说会成功? 因为克莱德虽然不是好人,却非常引人注目。因为作者邀我们进入他脑中,看他活用“车祸现场”原理:如同开车看到车祸现场,人会停下来张望一样,读者也喜欢看复杂的角色犯下无法挽回的错,把人生搞得一塌糊涂。技巧纯熟的小说家能让读者感到“若不是上天保佑,那个 人可能就是我”。 O:目标 我们回来看那个举牌“我愿意工作换食物”的人。要是他丢掉标语,背起降落伞,开始爬帝国大厦呢? 我们对他的兴趣会马上飙升。为什么? 因为这个角色有了目标,他有了需求和渴望。 目标是小说的动力,驱动故事前进,避免主角在原地踏步。 目标通常分成两种形式:想取得某样事物,或逃离某样事物。 ·斯蒂芬·金的小说《爱上汤姆的女孩》(The Girl Who Loved Tom Gordon)讲述女孩迷失在森林中,亟欲回到文明的世界。 ·《大白鲨》(Jaws)故事里的警长布罗迪疯狂想要抓到大白鲨。 ·《玫瑰疯狂者》(Rose Madder)中,玫瑰想要逃离她的神经病丈夫。 ·《糖衣陷阱》(1)(The Firm)里,米奇·迈克迪尔想要逃离黑手党。 扎实的情节中,主角只有一个主要目标。这个目标会形成“故事问题”:主角能达成目标吗? 你希望读者在意故事问题,所以主角的目标必须与他的命运息息相 关。如果主角无法取得(或逃离)那样的事物,他的生活就会急转直下。 以下几项建议可以提升主角目标的重要性。 如果主角的目标跟保命有关,肯定可以吸引读者。大部分悬疑小说的主角从一开始就面临死亡威胁。死亡威胁也可以用在其他角色身上——《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中,克丽丝·史达琳的目标就是要阻止水牛比尔杀害另一名无辜的受害者。 想想美国剧作家尼尔·西蒙(Neil Simon)的舞台剧《单身公寓》(The Odd Couple)。主角奥斯卡是个无忧无虑的懒虫,最喜欢在家抽烟打牌,而且事后绝不打扫。奥斯卡出于同情,收留想自杀的朋友菲利,然而菲利却有洁癖,差点把奥斯卡逼疯。如果他不把菲利赶走,他当懒虫的快乐日子就要毁了!这个故事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作者铺陈了当懒虫和奥斯卡的幸福多么相关。 C:冲突 现在,亲爱的人形苍蝇已经爬到帝国大厦的中段了。我们早就对他很感兴趣,因为他有目标。只要发挥一点想象力,我们就能想出为何这个目标对他的命运很重要。 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持续提高对他的兴趣?有了!纽约市警察想要阻止他,并已计划在六十五楼拦截他。更惨的是,一名抓狂的狙击手正从第五大道另一侧瞄准他。突然事情发展就变得更有趣了。 原因就是冲突。来自其他角色或外在环境的阻力能让你的故事活过来。如果主角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毫无障碍,我们就剥夺了读者偷偷渴望的一件事:担心。读者想为主角担心受怕,这样才能从头到尾深深投入小说当中。 有位聪明的老作家曾说:“把你的主角放到树上,朝他丢石头,再放他下来。” 丢石头指的便是在主角的路上设满障碍,把事情弄得很复杂,永远不要轻易放过他。 K:冲击结尾 我曾问一名资深体育记者为什么拳击这么风行?他用拳头猛捶另一手掌心,然后大喊一声:“砰!”让手臂像一袋马铃薯一样重重落下。 他解释说,观众看拳击都是为了看KO击倒。他们可以接受裁判判定输赢,但还是喜欢看其中一名拳击手倒地不起。而他们最讨厌平手,没有人看了会满意。 商业小说的读者也希望能在结尾看到KO击倒,文学小说的结尾则较有模棱两可的空间。但不管怎么说,故事结局都一定要有重击的力道。 只要有好结局,读者就会满意,即便其余段落可能差强人意(前提是读者愿意撑到结局);然而烂结局会让读者失望,即便先前整本书的情节结构都非常稳固。 所以带领你的主角走上达成目标的旅程,然后把对手也丢进战场吧。 亲爱的人形苍蝇可以英勇地爬上屋顶,也可以悲壮地摔死,甚至可以爬过一扇窗户,象征开启新的人生。结局有千百种可能。 如果你问我,我希望他能成功登顶,然后把这段经历写成畅销小说。 |
|
来自: 冬天惠铃 > 《A04小说/编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