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与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臣正君明'的楷模之一,魏征的一生都天仗义执言,李世民也是从善如流,这才谱写了一曲君臣相互信任、共同提高的佳话。李世民之所以能开创'贞观盛世',与魏征的处处提醒与敲打是分不开的。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的明君典范,他文韬武略、英明盖世,又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所以在他的治下实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在他之后历代想要有一番作为的皇帝无不把他作为楷模。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无可争议的贤君、明君。但是常年征战、身体素质超强的李世民却在51岁的壮年早早去世,让后人颇为他感叹。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是因为魏征跟过太子李建成的缘故。但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坐上皇位后就招降了魏征。魏征这人说话虽不好听,但却句句都是忠言。李世民也知道魏征是为他好,所以几次说要杀他都没有动手。后来李世民不仅为衡山公主与魏征的长子定下婚约,那李世民后来又是为何迁怒于魏征的呢? 皇帝集以谋反罪被论处,但凡与侯君集有关联的人都受到波及。魏征生前,曾经向唐太宗李世民推荐过侯君集,因此,唐太宗怀疑魏征早就与侯君集有关联,对魏征心生不满。魏征将自己写给唐太宗的奏章给史官褚遂良看。身为大臣,本应当扬君父之善,隐君父之恶。像三国时期著名的谋主荀攸,一生建议无数,可是,流传于世的寥寥无几。大家都知道荀攸很厉害,却不知道他为什么那么厉害。荀攸在去世前,将所有自己写得奏章全部焚毁,将所有功劳都归于曹操。曹操得知,大为感动。 魏征不但将自己的奏章留下来,并且拿给史官看,这是要干什么?这是要宣扬魏征本人多么厉害!自然,也就会暴露唐太宗种种不好。 一般说法是,魏征推荐错了宰相,而且据说有自我炒作的嫌疑,许多谏都有底本,好扬名后世。李世民觉得受骗了,才下了狠手。 这是不对的,按李世民的情绪,应该是爱之又恨。加上被撕开了心口最深的隐痛:太子逼宫,李世民会对魏征做出如此极端之举。李世民一生至险之事,是玄武门之变。从此兄弟关系分裂,海舟逼宫。对李世民来说影响很大,说起这件事情时,李世民受到的打击很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