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她,本科发SCI论文,影响因子高达21.2 ,本科阶段拿到直博资格!

 西北望msm66g9f 2020-01-31
学霸是如何养成的?
一切秘密都藏在笔记里。
在介绍今天的主人公之前,
让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笔记里都藏了些什么?

“夹心饼”“自古华山一条路”:生动幽默更易理解

数据精准,图文并茂:没有一句废话的笔记干货满满

矩形标记:笔记里也得划重点
文字工整清晰,配图精准到位,轻重主次一目了然……这样的神仙笔记,到底是谁的呢?
是她——浙江大学2015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黄玥
——2018-2019学年医学院唯一获竺可桢奖学金的本科生。
闪光少女,可不只有笔记闪光那么简单。
四年本科生涯,她是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王老吉奖学金的坐拥者,是专业排名前五的闪光存在,现已成功保研直博
三年科研训练,她作为本科生参与多项博士课题研究,以共同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
医学人文情怀早早地在这位“医生”心里生根发芽,她走出课堂、实验室,甚至走出国门,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活动与健康服务;
她身兼社团组织数职,组织策划得心应手……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闪光女孩的故事吧!

我相信,努力与结果一定成正比
黄玥,来自浙江宁波。高中时候就爱看港剧的她,早已在心中埋下了读医的种子:《法证先锋》《心术》《长大》……当理性的思维和严谨的性格与法医、法证类悬疑医疗剧相碰撞时,她萌生了读医的念头。
进入大学后,黄玥选择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习和实践中,她对医学又有了新的看法。“这是一个可以把理性和感性结合得很好的一个专业。医生不是一个看病机器,而是需要跟患者沟通。特别是我现在到了医院之后就更加感受到,光记住了书本上那些知识,你会看病,你会诊断,你会治疗,但是病人会不会认可你就是另外一件事情。”她越来越发现,与每天面对实验室小水面上的一些细胞相比,跟“人”相处才更有意思。怀着对临床的热爱和满腔的人文情怀,她顺利通过了临床医学的直博生面试,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攻读博士。

一切看似毫不费力,背后却是简单又不简单的努力。每天早晨6点起床背单词,晚上9点下晚课后依然留在教室自习,直至每晚11点校园广播里《梁祝》准时响起,保安大哥来教室“赶人”,黄玥才肯离开。回到寝室后,她又常常背单词到12点多,最狠的时候每天能背500个。这样的努力,换来了英语六级632(满分710)、托福107(满分120),换来了专业前五的好成绩。黄玥相信,“花的时间和最后得到成果一定是成正比的。”
自信常在,困难也从不会缺席,黄玥的学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学科比如神经解剖学细致庞杂的抽象知识也曾让黄玥不知所措。但是,她并不认输,而是迎难而上,通过一遍又一遍地手画神经结构,终于攻克了这个难题。“当时学神经解剖学,包括一些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分布,非常细非常杂。因为脑部的结构看不见摸不着,只能通过抽象地去想象,所以当时很痛苦。但是我知道知识是成体系的,对于我来说,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花到时间。”

做科研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
在医学院繁重的本科课业负担下,黄玥依然坚定地选择加入实验室进行神经科学方面的科研训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神经科学很难,它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黄玥笑称,“大家对人体的好奇,其实很多都是对人脑的好奇。目前人脑被发掘出来的东西,可能只到10%,其他的话其实就是有一说一,有什么就是什么,但脑部的结构是真的比较有意思。”

既然选择了一个自己也觉得很难的方向,那黄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做科研最不重要的就是智商。”黄玥引用了清华一位教授的话阐释她对科研的理解。在她看来,科研拼的是“不怕重来”的心态。
在大三做省级SRTP(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有关痛觉的创新训练计划(以下简称“省创”)时,黄玥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为了筛选出一个三级环路,她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一次又一次满怀希望的尝试和实验,都以失败告终。“推倒——重来——失败——再来”的过程使她身心俱疲,学业也不可避免受到了影响。面对这样的迷茫和挫折,黄玥有点不知所措。她去找师兄聊天、去找前辈倾诉,并非为了请教专业知识,而是为了寻求精神上的鼓励。“有时候我是不太需要安慰的,因为言语上的安慰对我来说是没有用的,因为就是这么个事儿,最后还得靠你自己去做。所以我觉得精神支持对我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在师兄的提议下,黄玥换了一个思路,最终成功,在省级答辩中表现出色。
“以我22岁这个肤浅的眼光看,当你摸清了科研的套路和知识体系,形成了自己的套路之后,不怕重来就成为第一要义。所以说“敢于一遍又一遍地去尝试”这样一个心态非常重要。”

右二为黄玥

在正确的科研心态下,黄玥的科研路越走越顺。其研究成果加入博士论文,作为共同作者发表于SCI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影响因子高达21.2以第五作者完成论文投稿SCI,又以第一作者撰写综述解剖学论文投稿……仅为本科生的黄玥,做到了很多研究生都没做到的事。
但谁又知道,强大的内心和沉稳的心态并非黄玥生而有之。她说,“是科研塑造了我的性格。其实我一开始是一个比较急的人。但是我现在觉得我是一个比较稳的人。”从大一下刚进实验室时恨不得什么都试一试的心浮气躁,到沉下心来阅读文献、做前期准备工作的沉稳平和,是科研让黄玥懂得了什么叫做厚积薄发。
所以,在接下来的博士阶段,即使面对全新的血液学方向,她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我觉得我知道要怎么样一步一步来,是科研让我的知识和心态一点一点沉淀下来,让我更加能够适应未来的科研生活”。
离开冰冷的仪器,内心的虔诚和感恩是更有温度的东西
“生命是一道神秘而美丽的方程式,打开它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条是一摞厚厚的医书所堆叠起来的渊博知识,另一条则是仁心和尊重。”

图为黄玥正在温哥华进行遗体捐献问卷调查

在黄玥看来,学医不仅仅只是面对冰冷的仪器,更非埋头苦读或科研,医学需要走出课堂,需要走进病人,医学生更需要借助自己的医学专业背景进行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人文精神。在寒暑假,黄玥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甚至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探访特殊儿童;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在家乡社区展开健康服务;赴UBC(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活动,获校级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并由省级媒体报道……多样的实践,让黄玥深深地感觉到“医学是一门艺术”。

图为2017浙大医学院赴UBC实践团队部分成员 右二为黄玥

在众多社会实践中,赴UBC的暑期实践让黄玥印象最深。她回忆到,UBC的医学生会自发对捐献遗体的家属举行欢送仪式,他们认为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是一件值得骄傲和开心的事。在死亡和遗体捐献这个问题上,中外差异真的非常大。这次经历,让黄玥开始思考生与死的意义。
“我们对生死看得太重,对死后的事想的太多。与其思考死后的事,不如思考我该怎么活着,把眼光放在当下,让我之后回顾自己的一生,会觉得我这一生过得还挺不错的。”别样的经历与医学生的身份,让这个姑娘更加珍视活着的每分每秒,时刻提醒自己要把余生过得更好。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怀着这样的信念,这位学医的姑娘,离开冰冷的仪器,从茫茫医书中抬起头来,活跃在学校的各大组织和社团中,组织策划多次晚会和大型活动。很多人可能会好奇,在社团和组织中身兼数职的她,如何一直保持这么好的学习成绩?黄玥的回答是——你要想好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她也曾迷茫过,也曾纠结过,也曾羡慕身边总是有人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很好,但她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我的目标就是想做一个对某一种疾病有科研上的突破的医生,那么我的重点就是科研和学习。”

图为黄玥与舞伴参加交谊舞会

回想自己的本科生活,黄玥说,“少年的时候你有多厉害,你自己都不知道。要相信自己不分昼夜的努力,要相信自己做的一切,即使没有回报,也会是回想起来熠熠生辉的记忆。所以,不要在舒适圈里为他人鼓掌,我们要自己走出那个地方。”
本文来源:浙江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