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属铸币出现以后,即有在钱币上铸吉祥文字和图案的,以表示人们的美好祝愿。西汉之后这类钱日益流行,其最初本义主要是压邪攘灾和喜庆祈福,此即所谓的厌胜钱。后来其范围内容越来越广,从功用上来讲有辟邪、辟兵、开炉、镇库、赏赐、凭信、棋钱、打马钱、行乐钱、撒帐钱、戏作钱、供养钱、上梁钱、冥钱等;从形制上可分为镂空钱、实体钱;从图案上看有生肖、八卦、花草、龙凤、鱼、虎、鹿、人物、四神、吉语、诗钱、雷霆钱、秘戏钱等等。此类钱不是货币,不能行使货币职能,但从文化意义上看,它们和古代铸币一脉相承,从材质、形制、铸造工艺等方面都有共通之处,故后世将这类不作流通的“非正用品”的钱形物均泛称之为厌胜钱,也叫压胜钱、民俗钱、花钱等。定名的不同是因为钱币界诸贤分别从这类钱币的性质、用途、图案表象等不同的角度出发所致。历代厌胜钱虽官方与民间均有铸造,但总体上以民间私铸为主,其材质多样,形状有别,大小各异,图案内容丰富多彩,用途亦各不相同。从其图案内容及用途来看,多反映了历代人民避祸祈福、祈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是各时代风俗民情的实物反映。人们将各种不同寓意的图案或文字铸造于携带方便的钱形物上,作为配饰、护身符或吉祥物携带、悬挂、摆放、礼赠或库藏。从某种意义上说,厌胜钱反映的是一个鲜活的民间风俗时尚的片断,故而将其称作民俗钱更具代表性。 在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的民俗钱中,周元通宝民俗钱只是其中之一种,属于钱文民俗钱。为何要以周元通宝为文,其上的各种图案又蕴涵了怎样的含义,本文将对其试加分析。 周元通宝本是五代后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 年)铸行的。唐朝灭亡后,中国进入了藩镇割据的五代时期,其最后一代是郭威建立的后周,仅存在了9年(951~960 年)。后周之时佛寺遍天下,大量熔铜、熔钱铸佛像及寺院用具,以致国家发生钱荒。私度者和越建越多的寺院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逃避军役和作奸犯科者纷纷遁入佛门,使寺院成了藏污纳垢之所。郭威死后,由其养子郭荣(柴荣)继位,庙号世宗,改元显德。世宗为解决钱荒,稳定社会和经济,除将民间杂铜收聚外,又决心封闭寺院、毁佛铸钱。“世宗显德二年(955年),敕天下寺院,非敕额者悉废之。”即只有国家敕赐的寺院才可存在,私办的尽皆被废。“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九月丙寅朔,诏禁天下铜器,始议立监铸钱。”《新五代史》记载:世宗“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世宗毁佛铸钱,解决了当时国中钱币缺乏的困难,其所铸之钱便是周元通宝。 图1 周元通宝 周元通宝仿唐开元通宝钱,其正面钱文为“周元通宝”,沿袭开元通宝的形制和书体,仅改“开”为“周”。钱文直读,阔廓,隶书钱文深峻,书韵十足,刀工娴熟,铸造工整精湛,它与开元通宝的区别是“元”字较扁,“宝”字较小,外廓稍宽(图1)。世宗对铸钱很重视,据说曾在后殿设几十座大炉,亲自督铸。周元钱质量上乘,形制基本一致,钱径25~29毫米,重3.5~3.6克,幕之四周多有月纹或星月纹饰。 因为周元通宝是用佛铜所铸,所以衍生出许多的说法,迷信的人称此钱为有灵之物,可治病兼治难产,明末清初周亮工所著见闻札记《书影》中就有关于这一传说的记载,因此造成周元钱身价猛增。也正是因为周元通宝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于是此后历代仿铸出了许多面文为“周元通宝”、背饰各种图案、大小不一的民俗钱,甚至有直径6厘米左右的大钱,民间传说佩之能得神灵保佑,祛病消灾,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周元通宝民俗钱正面钱文多为隶书,与正用品周元通宝钱相近,也有部分为楷书的,其背部的图案有龙纹、龙凤纹、双凤纹、周处斩蛟纹、罗汉坐像、伏虎罗汉、十二地支、八卦纹、持剑斩蛇纹、日月星三辰、龟剑北斗星纹、秘戏图等,其中尤以各类龙凤纹最多。本文试分类加以叙述。 一、龙凤纹类 龙与凤皆为吉祥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常见的装饰图案。周元通宝背面龙凤纹类的形象有蟠龙、龙戏珠、双龙、双凤、人物斩蛟,而最为常见的要数龙凤纹。 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很早就出现了被我们称为“龙”的形象。辽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距今8000年的石块摆成的龙,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了距今6000多年的蚌壳摆塑的龙。从商周开始,成熟的龙纹已经出现,汉代龙的形象被进一步加工神化,并逐渐固定,元以后确定了龙的标准形象,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龙的艺术形象自古便是我国传统装饰的重要题材,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出现铸有龙纹的流通货币。据《史记》等典籍记载,汉武帝时用银锡合金铸造的白金币有三品,其中一品圆形,上镌龙纹,值铜钱3000。唐宋以后,厌胜钱上也常有龙纹出现,成为常见的纹饰题材之一。 图2 蟠龙纹(清) 蟠龙 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如《中国花钱》:1349,《民俗钱图说》:793。《中国古代压胜钱谱》第70页左品,其面文为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外缘装饰为几何纹带,背为一半浮雕蟠龙,为清代民俗钱(图2)。 图3 龙戏珠纹(明、清) 龙戏珠 龙是鱼、鳄、蛇、猪、马、牛及雷电、云雾、虹霓等的模糊集合体,其中鳄类和蛇类是卵生的,卵形似珠而大,龙珠或许就是龙卵,是生命之源。龙戏珠实际上就是龙戏龙卵,是龙对生命的呵护、爱护,体现了古人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现象的认识和发挥。在一些龙戏珠图案中,珠呈火焰形,为“火珠”或“火球”,如《中国花钱》:1081;《民俗钱图说》:792,为明清时钱(图3)。在人们的观念中,火球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太阳,在四神形象中,青龙代表东方,而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如此,龙戏珠就拥有了太阳崇拜的含义。龙分雌雄,这是二龙戏珠图案比较多的原因,如果珠作卵解,就是父母双方共同呵护、爱抚他们的子女;如果珠作太阳解,就是雌雄二龙共迎旭日东升,让灿烂的阳光普照大地。再者,从构图上来看,二龙左右对称,龙体弯长,珠呈圆形,在视觉上也具有一种美感。 图4 斩蛟纹(清) 斩蛟纹 在周元通宝龙纹类纹饰中,还有一种是钱背穿左为一蛟龙张牙舞爪,右为一人作持剑状,如《中国花钱》:1220、1351;《民俗钱图说》:803(图4);《中国古代压胜钱谱》第69页右品,为清代钱。关于此图案,有人释为“斩蛟破璧”图,其事云孔子的学生澹台子羽生得十分丑陋,但为人正直善良,传说他带着千金之璧渡河,船行至河中央时波涛汹涌,有两条蛟龙夹船而来,原是河伯起了贪念,想要夺璧,子羽左手持璧,右手仗剑奋力斩杀蛟龙。渡过河后子羽三次把璧投向河中,河伯又三次送还之,原来河伯为夺璧折了两条蛟龙,又被子羽一番痛骂,心中羞愧,无脸再要那块璧,于是子羽将璧摔毁于地而去。后来人们以“斩蛟破璧”来形容气概豪迈。另有一种解释为周处斩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第十五》中记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迹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十数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这是中国古代“浪子回头金不换”教育的一个典型范例。 图5 双凤纹(宋) 凤 是凤凰的简称,是中国传说中的瑞鸟,由古代的鸟图腾崇拜演变而来,为百鸟之王,雄的称为凤,雌的称为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大戴礼·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长。”《艺文类聚》九十九记载:“山海经曰:丹穴之山,有鸟,状如鹤,五色而文,名曰凤,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在距今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牛河梁第16地点4号中心大墓中出土了一只玉凤,其形“板状,卧姿,弯颈,回首,高冠,圆眼,疣鼻,扁喙带钩,背羽上扬,尾羽下垂,背羽下绒羽清晰可见”,是一只造型优美、雕刻得非常精细的凤。凤与龙一样,某种程度上也是华夏民族精神理念的象征和审美形式的体现,这种理想中的灵禽是驱邪禳灾、纳福迎祥的祥瑞之鸟,历来被当作幸福吉祥的化身,还用来象征美满的爱情。如《民俗钱图说》:796,面文为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其背为双凤展翅纹,为宋代钱(图5)。 图6 龙凤纹(五代) 图7 龙凤纹(清) 图8 龙凤纹(元、明) 龙凤纹 龙凤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象征着帝王和帝后的权威,也象征着夫妻间的美满结合和一切世间的精神与物质的阴阳两极调和,故有“龙凤呈祥”之说。早在5000年前,龙与凤就同时作为祭祀象征出现在红山文化牛河梁史前遗址中,可见“龙凤呈祥”的传说在中国源远流长。龙凤纹图案在唐代以后成为广为流传的装饰题材之一,这也是周元通宝背龙凤纹民俗钱最为多见的原因。如在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的藏品中,标本购1000,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为高浮雕龙凤纹,无内外郭,龙凤左右相对;钱径23毫米,方穿边长6毫米,面内郭宽0.5毫米,外郭宽1.5毫米,缘厚1毫米;此钱龙凤造型简练生动,为五代钱(图6)。标本购1961,面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面龙凤图案,龙头向上,凤头向下,龙与凤首尾相连;钱径25毫米,方穿边长6毫米,内郭宽1毫米,外郭宽2.5毫米,缘厚1毫米;时代为清代(图7)。《中国花钱》:1350,面文楷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背面为龙飞凤舞图,其龙凤动感十足,为元明时期铸品(图8)。《古代吉祥钱图像赏析》第99页图十九,面文隶书“周元通宝”四字直读,文外宽缘装饰花草纹,背龙凤纹,龙首上,凤首下,钱径59毫米,为明代物。此外,《中国花钱》:1073~1080等皆为背龙凤纹钱,其龙凤形态多种多样。 来源:文物春秋 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