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国的图腾,无论是各种故事传说,雕刻绘画,还是皇帝的衣服上,最不缺的就是各种龙的印记。 但大家有所不知,大家最熟悉的龙的样子,一开始并非这样。 比如距今近六千年历史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龙形玉玦,就是猪的头,而且没有爪。 由于和一般认知差异过大,学界对它究竟是龙是猪争议颇多,还有认为这是熊的。 而在距今四千多年历史的龙山文化陶寺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龙盘,龙也没有爪。 同样在相近时间段,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龙依然没有爪,头长得还像个铲子。 直到战国时的绢画《御龙图》中出现的龙,都没有十分明显的龙爪出现,龙头倒是千奇百怪什么都有。 如果烛龙也算龙的话,那就算是人头龙了。 到了汉朝时,大概是国家统一,心态好了,龙的形象随之变化,身体变壮了,而且长出了爪子。 我们印象中一般龙的形象,龙头都是最大,最重要的部位,然后拖着蛇形的修长身躯。 但汉朝的龙,身体的比重要比头部大得多,非常雄健,并不像蛇。 当时常常出现龙虎同时登场的画像砖,可以看到龙与虎在体型上非常相似,无非龙的脖子要长一点。 也难怪这时龙出现的时候经常是作为座驾出现了,这体格确实适合拉车。 除此以外,汉朝的龙大多是有翅膀的。 这个很好理解,在古人朴素的价值观中,没翅膀怎么飞起来? 以至于到魏晋南北朝时,龙的形象有时还会和虎混合,长着虎头不说,甚至身上还有虎纹。 这样龙有兽身,在历史上沿用了很久。 隋朝所建的赵州桥,上面的龙依然如此,而且尾巴与身体之间区别很鲜明,并不像蛇那样浑然一体。 到了唐朝,也不过是身体稍微修长了一些,这可能是受到道教影响,形态上显得有仙气儿一点。 像陕西历史博物馆藏的这帮赤金走龙,可以说是龙中萌物的典范了,萌得跟狗一样。 严格意义来说,到这为止,龙其实都没有过固定的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龙是什么时候变成我们熟悉的那样的呢? 南宋有位牛人画家,叫做陈容。他画的龙就有着修长蛇身,潜藏云雾之间。由于画得太过极致,后世模仿的人数不胜数,凡是有龙的图案基本都找他的画来做参考。 几百年来不断重复,这形象就固定下来了。 当然,在他之前也许早有人画出了类似的形象,但也耐不住没人画得好啊。 你看隔壁北宋,有的龙胖得像块饼,不知道的还以为有双下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