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叙事:“江东孔子”顾野王

 吴越尽说 2020-01-31
“江东孔子”顾野王


作者:李嘉球



博洽倾当世,江东孔子儒,这是宋朝诗人刘嘉谟的诗句,评述赞誉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文学家顾野王的成就与地位。

顾野王(519-581),原名体伦,字希冯,苏州光福人。他博学多才,淹洽经史,工诗文,善丹青,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著有《玉篇》《舆地志》《符瑞图》等。侯景之乱中,他旗帜鲜明,招募乡党,出征讨伐,赢得世人称誉。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晚年舍宅为寺,惠泽家乡。
今年恰逢顾野王诞生1500周年。光福镇特在昔日顾氏家山光福山上建立顾野王纪念馆、顾野王书院,缅怀先贤,传承弘扬其优秀品德与精神。

  
誉为顾氏中兴之祖


顾氏是江南著名的土著氏族,原姓,祖先是越王勾践。勾践第十二世孙安朱为秦帝国闽中郡守。安朱之子摇,始迁吴地大姚(今属吴中区甪直镇)。汉文帝时,姒摇之子期视被封为顾馀侯,从此以顾氏为姓,并追封安朱为顾氏一世祖。

安朱曾孙顾贵,始居苏州横山,后徙太湖之滨光福潭东。顾贵之子顾翱,以孝行著称。东汉末年,社会黑暗,后裔顾通(官光禄勋)不愿同流合污,辞官回家,徙居光福山(亦称龟山、龟峰山、塔山)。其子顾融,官至尚书,辞官后亦隐居光福山。从此,顾氏后裔长期居住光福山,因此被称为顾氏家山

顾氏家族人才辈出,三国至东晋时期,曾涌现顾雍、顾谭、顾荣、顾众、顾和等名臣,成为苏州顾、陆、朱、张四大氏族之首。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曾有江南无二顾的论述,意思是说整个江南顾氏都是同一个老祖宗——越王勾践,他们都来自光福。

顾野王原名体伦,生于梁武帝天监十八年(519)农历八月初十日。祖父顾时秀,曾任东中郎武陵萧纪王府参军事,是萧纪的重要幕僚。父顾烜,任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曾知建安郡,多善政,以儒术知名。著有《钱谱》一卷,是中国钱币学最早的专著。顾野王早岁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敬慕西汉冯野王的才华、学识、品德,因此更名野王,取字希冯,希望自己能像冯野王一样。

顾野王是顾氏第30世孙,被誉为顾氏家族中兴之祖。他从小聪明颖异,有神童之誉。7岁时,通读《五经》已能知晓书中大体意思。9岁时,细心观察日出日落,写成《日赋》,梁武帝亲信朱异见了大为惊奇,赞赏有加。梁中大通二年(530),12岁的顾野王随父至建安(今福建建瓯),游历建安山山水水,撰写《建安地记》二篇,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篇地理志书。

顾野王博览群书,过目不忘,经史六艺无所不通,对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都有很深的钻研和造诣。他工诗文,善丹青,人物、蔬果、草虫,时皆称绝。梁大同四年(538),宣城王担任扬州刺史,顾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宣城王建造东府学舍时,请顾野王画古贤图像,命王褒题赞,时人称为二绝。顾野王的画,唐朝《历代名画记》、宋朝《宣和画谱》等都有记载。

  
著成第一部楷书字典


六朝时期,事物日繁,言语日增,加上佛学翻译等原因,造成社会用字混乱,文字变异,俗化简化趋势十分突出,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给人们阅读、交流造成诸多困难。

梁大同四年(538),顾野王被梁武帝任命为太学博士,编撰字典。受命后,他总会众篇,校雠群籍,查阅大量典籍,搜集考证汉魏齐梁以来古今的文字体形、训诂的异同,网罗训释,以成一家之言。他重视汉文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玉篇》自序中云:文遗百代,则礼乐可知;驿宣万里,则心言可述。他认为正确使用文字,可以鉴水镜于往谟,遗元龟于今体,仰瞻景行,式备昔文,戒慎荒邪,用存古典,即通过了解古今文字的变化,可以正确地保存、读懂、运用古代文献,更好地了解历史与文化。梁大同九年(543)三月,字典完成,取名《玉篇》。

《玉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别类的汉字字典,开启后代字典的先河。它是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共30卷,收集汉字16917个,比《说文解字》多收字6401个。《玉篇》对字的解释不限于本义,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在一起,列举见于古籍的例证和前人的注解,先经传,后子史文集,最后是字书、训诂书,极其详备,字有异体也分别注明。《玉篇》还收录了众多异体字、俗体字、冷僻字、奇字。

《玉篇》对于字源和释义见解精到,真实反映了六朝时期汉字的使用情况,是中国辞书史、文字学史、训诂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撰成第一部地理专著


顾野王笃志好学,心存志远,读书治学注重实用,尤重经世致用之学。他关心全国的山川地理,潜心钻研,曾撰写《舆地志》30卷。这是一部关于古代地理学的重要著作,既详考山川古迹之典故,又注明其文献出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文献辑佚价值。

《舆地志》是全国地理总志,集汉魏以降200多家地理书之大成。记载范围极广,北自辽宁朝阳的营州,南至越南北部当时的爱州,东起沿海,西到新疆吐鲁番,包括四夷地境。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开舆地志完整体系先河的专著,记述内容丰富而翔实,有山川河泊,有城楼宫殿,有桥梁亭泉。例如,记载苏州望亭云:御亭,吴大帝所立。晋顺顾飏尝监晋陵军事,筑垒于此,进讨贼将张健。梁庾肩吾有'御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之句。

《舆地志》代表了南朝舆地学的最高成就。唐宋时期尚有传本,宋元地方志也都有引录,由此可以看出对后世舆地书的影响。2000年,江苏省政府颁布镇江铁瓮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据之一就是顾野王《舆地志》中的记载:铁瓮城是吴大帝孙权所筑,周回六百三十步,开南、西二门,内外皆固以砖臂(见《至顺镇江志》卷二)。

清代,王谟曾根据11种古籍辑得佚文335条,辑成《舆地志》一卷,收于《重订汉唐地理书钞》。2012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由顾恒一、顾德明、顾久雄辑注的《舆地志辑注》,《舆地志》问世千年后,终于有了完整的单印本。

  
讨伐侯景叛军赢赞誉


梁太清二年(548)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梁宗室萧正德举兵谋反,史称侯景之乱。当时梁朝政务松弛、防备松懈,侯景叛军很快就攻破京都建康城(今南京)。次年五月,梁武帝萧衍被侯景软禁而活活饿死。侯景几番更帝,最后竟自己称帝。叛军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出现千里烟绝,人迹罕至,白骨成堆的景象。

当时,顾野王因父亲去世正在家中守孝。听到消息,他毅然在家乡竖起义旗,召募能作战者抗击叛军,援助京城。听闻顾野王组织义军抗击叛军,数百人前来响应。顾野王身高仅6尺,身体向来清瘦羸弱,又因服丧哀痛过度,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他手执兵器,身披战袍,头戴重盔,慷慨出征,威风凛凛。他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叛军大声申明君臣之义,斥责叛军的不义行为,高亢激昂,铮铮有声,抗辞作色,见者莫不壮之(《陈书》)

梁太清三年(549)三月,侯景派于子悦率兵攻夺吴郡(今苏州),太守袁君正投降,叛军趁机大肆掠夺。民众纷纷筑城堡反抗。因遭遇失败,顾野王带领少量人马逃到会稽(今浙江绍兴),不久撤到东阳(浙江金华),与刘归义领导的义兵会合,共同据城抗击叛军。在顾野王的激励和鼓舞下,东阳军民众志成城,誓与城池共存亡。叛军连连受挫,于是改变策略,变强攻为围困,妄图等守军粮食断绝,城池不攻自破。双方相持一个多月,城中粮草将尽。在此危急之际,顾野王心生妙计,令每个城门放置一只鸡,挑选几十名口技高手在城中各处做好准备。等天明鸡叫,四处口技高手便传来此起彼伏的阵阵鸡鸣,向叛军发出城里生活井然有序的信息。叛军粮草不足,只得发起强攻。顾野王令旗一挥,滚木、礌石、箭矢、砖瓦雨点般落下,叛军死伤无数,军心动摇,仓皇败退。顾野王妙计退敌,率众保住东阳,免遭战火,赢得东阳军民爱戴。顾野王的表现与精神,深得平叛主帅王僧辩的赞赏。叛军平定后,梁元帝感叹顾野王忠肝义胆与家国情怀,任命他为海盐(今属浙江)县监。

  
舍宅为寺惠泽家乡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取代梁朝建立陈朝后,顾野王依然担任重要官职,官至黄门侍郎(皇帝近侍之臣,掌管机密文书,备皇帝顾问)、光禄卿,知五礼事。逝世后,皇帝下诏赠秘书监、右卫将军。

顾野王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太建六年(573),领衔大著作,执掌国史,负责梁史资料的搜集编写。晚年潜心历史著作编写,曾撰写《通史要略》100卷,又撰写《国史纪传》200卷,可惜未就而卒。他又是一位文学家,诗多为乐府,清婉有致,耐人寻味。所写诗歌大多散佚,今传世仅《芳树》《有所思》等10首。顾野王著有散文、辞赋等文集20卷,现散见于《艺文类聚》等书。从传世的《虎丘山序》,可以看出他的文采与风格。

相传天嘉年间(560—565),顾野王作为朝廷官员,奉使入闽。他在武夷山设坛讲学,传播文化知识,首创武夷讲学之风。因此,有武夷文化,始于顾野王之说。他曾泛舟九曲,揽胜诸峰,看到武夷山的美景和悬棺,发出武夷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地仙之宅,美哉山河,真令人世希觏也的赞叹。他是最早对武夷山悬棺提出解释的人,称悬棺崖洞是神奇的墓葬之处。

梁朝时,佛教盛行风靡,顾家在光福山麓创办光福寺。顾野王曾在光福寺殿后著书讲学、撰写著作。山上有墨池,又称墨沼、洗砚池,相传顾野王曾在此撰写《玉篇》《舆地志》,染黑了一泓碧泉。明朝都穆《游郡西诸山记》云:墨沼,僧云传为顾野王砚池。清朝《光福志》云:墨泉,又谓墨池,又曰洗砚池。国朝顾都宪汧《光福诗》有'荒径空传洗砚池之句。又云:墨泉,一名墨池、一名洗砚池,在龟峰东麓,深不可测,视之如墨色,故名。相传陈顾黄门遗迹。

梁陈年间,百姓普遍信奉佛教,许多大户人家或在家里创办寺院,或将自家宅院捐赠给僧人,为的是修身养德、普度众生。天监二年(503),顾野王父辈即在家里开办佛寺。顾野王晚悟禅理,又因在外为官,家里宅院长期闲置,于是舍宅为寺,让它成为普度众生的地方。

顾野王逝世后,墓葬在苏州石湖上方山下,史载墓上有数块铁褐色陨石,故俗称落星坟。他的五个儿子都为官封侯,去世后均归葬光福潭西黄公坞,人称五侯坟。后代子孙亦多附葬于此。后裔为纪念先祖,在光福寺里(后搬至寺东侧)建造顾黄门祠,祠堂中间供奉顾野王像,左右配以顾野王5个儿子,及后裔、唐朝宰相顾琮与进士顾在镕。

来源:虎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