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智能化盛行的时代,却拉远了人心的距离

 Pater9527 2020-01-31

当代社会,每个人都有想过离开智能手机,过一段清净的日子,但每个人都离不开手机。手机,成了朋友聚会化解尴尬的一个最好的工具,成了在漫长旅途中打发时间最有趣的方式。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手机,有手机的我们,像是一个个被魔怔的灵魂;手机没电,人就如丧尸一样的存在。

每当我沉醉于手机无法自拔,日渐消沉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这样一个问题:在以前,智能化手机不是这么盛行的时代,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是否比现在更有趣些?

答案,我想通过我与手机一直以来的经历来阐述。

我是个标准的95后,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跟着手机一起长大的。也就是说,差不多是手机开始出现的时代,我们出生了。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手机一代代进化,功能一天比一天更丰富和强大。从最开始只能电话起,到现在,玩游戏,看资讯,聊天,等等,无所不能。到今天,5G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点,相信在不久以后便会普及大众。

我住在江西的农村,虽然是郊区,但是信息与外界的交流还是不怎么密切。爸妈很早就在外面打工,我一个人留守在外婆家里,童年时代,家里没有手机,与父母的通讯是借着村上比较富有的一户人家的电话进行。那户人家,就在我外婆家的前面。

每到周末的时候,邻居从他家的院子里朝上喊:“蓉蓉,你女儿从厦门打电话来啦!”蓉蓉是我外婆的名字。“哦!来了!”于是,外婆便拉着我的小手,往邻居家里走去。

电话机是壁挂式的,挂在他家楼梯口的一面墙上,外婆取下还未挂断的电话,那头传来母亲的声音。

小时候的我不爱说话,跟妈妈打电话总是一种抗拒的态度。心情好的时候,把电话接起,放在耳旁,听她讲一大通东西,我咿咿呀呀的附和一下;心情不好的时候,外婆硬拽着我去接电话也不行,我就在地上赖着不动,任外婆怎么说怎么拉也没有用。

后来,姑姑家有了第一部手机,诺基亚的,黑色塑料外壳,上头带着一个小小的天线。于是,与外地的父母的交流更便利了一些。

同样是周末的傍晚时分,姑姑拿着手机来我外婆家,“云发今天晚上会打电话过来,手机放你这儿吧!”

“好!”外婆将手机放到客厅的条桌上,等晚上电话铃声的响起。

父亲的讲话主题往往跟母亲不同,母亲多是一些嘘寒问暖,而父亲则是略带几分兴奋地说一些最近工作上的有趣的事情。例如什么什么又赚了多少钱呀,赚了钱又在哪里请朋友老乡们吃饭呀,等等。而且一讲起来,从电话的这头也可以听出他眉飞色舞,唾沫横飞的样子,活像一个大演说家。

再后来,手机越来越普及,外婆家里也有了手机。但是,父母打电话的次数却变少了,我也没有像往常一样期待电话的到来。外婆经常笑着对我说“你爸妈只有在赚了钱的情况下才会给家里打电话,不然是没得心情的。”我羞涩一笑。

可能是从小的经历所导致的,自我有了我的第一部手机以来,便很少给父母打电话,除了每个月快缺钱的那几天,打个电话,要他们给我转点生活费,除此之外,再无别的交流。

印象中,尤其是有了微信以来,父母给我通话的次数也是少得可怜。有事,或是偶尔想起我的时候,便在微信上给我发一条几秒钟的语音消息。内容不外乎“吃了饭吗?在做什么呀?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呀!......”之类的,云云。每次,面对这些,我都懒得搭理,是从内心里油然而生的一种无趣之感。

虽然也有想过这样是不是有点不妥,但是,如果一段亲情从一开始便出现了无法填补的断痕,那后面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了。想起自己与家人的关系,我的心里不禁流出一道泪痕。

站在一种理性的角度,我可以理解父母一代人让小孩留守在老家的这种做法;反之,站在一种感性的层面,这种事情又让人觉得无法原谅。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也许只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有深切的体会。

都市现代生活,是如此浮躁,人们之间的交流,是如此平淡乏味。如果我们可以回到从前,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时代,身处异地的人们只能通过书信来交流,那该是一种怎样的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