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仑:企业家做公益,为什么能做得更好 | 中国益公司

 爬虫爱书 2020-01-31



近期,腾讯新闻·原子智库联合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中国扶贫基金会、全球契约中国网络、国际公益学院等多家机构,共同发起“中国益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促进项目。

“中国益公司”致力于传播穿透企业经营与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推动更多企业家以更大魄力投入到“益公司”价值行动中来。“愿景演讲”正是为此而打造。

“愿景演讲”将以责任为核心、愿景为主题,邀请公益名人、行业精英、知名企业家等深度参与,以TED演讲形式,讲述责任观点、公益故事、未来期许,共塑中国益公司美好愿景。5月11日,首期愿景演讲即将正式推出,冯仑将作为嘉宾出席并做分享。

冯仑是中国改革开放“92派”企业家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商界思想家,公益先行者。多年来他关注公益,出版著作,发表演讲,开设自媒体,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商业IP。

冯仑是如何看待企业家的责任?他在此次活动中将分享哪些干货?点击海报识别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现场围观。

5月11日见!

愿景演讲议程

(点击查看大图)

企业家做公益,为什么做得更好

不久前故宫单院长荣休,我们对他有非常多的感情。很多人不知道,在他上任前一年,我们恰好成立一家公益基金,叫故宫文化基金会。这是由马化腾、陈东升也包括我、杨致远等人发起的公益基金会。六年当中,单院长聚合了很多力量,使故宫展现出它的另一面。

今年3月,马云即将荣休之际,他在三亚发起第四年度乡村教师的颁奖,乡村教师再一次回到我们视野。郭广昌也发起“乡村医生”扶贫计划,承诺要帮扶15000个乡村医生。

在所有领域,大到阿拉善、地震地区救灾,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甚至劳改犯子女教育,挽救失足少女,再到远到天边的鸟类保护,红树林救助,抢救长江濒危生物,差不多天上地下、男人女人,都被企业家挣钱以外的时间和精力逐渐投射和覆盖到。

企业家从什么时候有了这么多心力?

将近20年前,我参与发起第一个公益基金会,那时公益条例刚开始。而现在我不仅在阿拉善,同时也参与发起将近16个公益基金。最近几年赚钱少,花钱更少,原因跟这件事有关。这就是社会责任,或者公益。

现在的企业家大体就是赚钱、捐钱、花钱。赚钱第一、捐钱第二,花钱第三。前两者把90%的时间都占的差不多。唯一能花钱的,就是躺着按摩一下脚。走的太远就必须捏脚,稍微放松一下,接下来再迈开双脚,走向公益。

什么叫公益?为什么从20年前起,会发生这样的改变?我觉得,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处时代社会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对我们民营企业家提出挑战,我们所能做出的回应。

20年前,社会上出现收入差距逐渐拉大。有钱的人学会要脸,没钱的人学会努力,分钱的人要讲究公平。这时候社会就提出了很多这样的问题。

那时候阿拉善成立不久,我们组了一个团到全世界学公益。这是我第一次为公益来学习。在此之前的前辈都管这叫慈善。我们投身到更大领域,学习建立公益基金,学习怎样培养人才。

从那时我们就觉得,如果光挣钱,不回应社会上对民营企业提出的道德要求、社会责任要求,以及财富重新安排,民营企业就不能很好发展。

我们从那时候就积极思考,很多民营企业家在一起就谈论这些事。结果来了一个机会,或者说外部刺激:地球上最有钱的两个人,他们在北京请了个晚宴,呼吁富人捐出一半的财富。

晚宴之后,我们就开始回应一个问题:民营企业发展,要特别解决贫困群体的关切。财富再分配问题,也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或者说社会怎么创造财富,要让社会更和谐而不是更冲突;不仅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性,还要保持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是,要保护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环境的进一步的改善。

从那时候开始,我注意到身边的民营企业家每个人都有两个身份,第一个挣钱的身份,第二个捐钱的身份。很多人是既是企业家,又是公益理事长或者捐款人。

到今天为止做到什么程度?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我们每天差不多成立两个公益基金,一年大概有700家左右。到目前为止,全中国有7000家公益基金会,2/3由民营企业发起和成立。每年捐款和募款超过一千亿人民币,解决了社会中政府没来得及管,不该政府管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由这七千个公益基金会一点一点在改善。

举个例子说,某机构治先天性心脏病。现在全国一年有20万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其中5万是家庭很困难的。这家机构靠着自己努力,一年做两万贫困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也就是40%的比例。一个公益基金解决了中国贫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40%的问题,善莫大焉。

用企业家的能力,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效率,最终解决某一类问题。由于这样的解决,政府也看到贫困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问题,于是把它纳入了医保系统。这个问题由公益基金会先刺激一下,解决一点,然后变成普遍的解决。

公益作为企业家的第二身份,就是要用企业家的能力和方法,将有限的资源提升效率,解决某一个细分领域的问题,带来社会点滴改进和文明进步。这就是我们企业家公益身份最重要的含义。最近这十年、二十年诞生的,被认为最有效率和最有成绩的公益基金会,几乎都是民营企业家创办。为什么?因为他们会用企业的组织、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我举一个例子。提到募款的专业性问题,大家知道西湖大学是由企业家支持、由民间力量汇集,所有金钱和才智来支持的大学。短短一年时间里,募集到了60亿。

其实,一开始是熟人募资,效果并不好。后来他们把团队带到一家国际著名机构那里,形成一整套募款方法,包括KPI考核、激励等整套方法,并建立若干层级组织。正是专业化的训练,才导致团队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很大提升。于是在这么短时间内,募集到这么多资金。

民间这么有效率地运作起来,除了奉献精神,更重要的还有企业家参与带来的专业能力以及追求效率的本事。

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公益基金会募不到款。特别是一些公办基金会募款有局限性。私营企业家主导的基金会,募集非常有效,而且非常快,同时管理非常透明,治理非常有效。比如阿拉善每年通过网络募集的公益资金超过了1亿,这些都是企业家想出来的办法。

一个企业家做公益时,有组织配置资源的能力,最大效率创造直接结果的能力。企业家在公益中扮演了不可代替的启蒙者角色。知识分子、道德先生是环保的启蒙者,但今天他们的身影已经远去,今天迈开步子来做的恰恰是企业家。

第三件事情,企业家在做公益中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对于自身企业价值观的校正。

大家知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很多选择,这些选择最终需要价值观来判断。怎样看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做别人不做的事情,完全靠价值观来领导。我们投身大量公益以后,关注到企业的需求,注意到某一局部欠缺,还有存在的改进空间,以及社会的冲突。

通过公益我们知道了,要想企业发展必须要兼顾社会环境,诸多人群以及各方面不同利益。一个企业家开始注意到股东以外周边社会关系、社会人群、社会问题时,这就开始有了社会责任意识。

企业家的责任是管理身边事,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的生命攸关事,这是企业家的身份。为什么多了一个公益的身份?公益身份意味着,我们经营企业的同时要关注社会问题,用企业家能力找出解决的办法,汇聚社会的资源,善用社会的资源,回应社会的诉求。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民营企业保持持续发展,总体来说是回应三个大问题。

第一个,是回应企业内部个人关系的问题。我们在一起究竟是什么关系,是一群江湖?还是股东关系?你究竟是大哥?还是董事长?这是我们要回应的问题。《公司法》给了我们指南。有了《公司法》,这个问题就回应完了。

第二个问题,我们赚了钱,怎么跟社会相处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在发展中怎么跟国有资本相处,怎么跟体制环境相处,这是第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将是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民营企业要很好回应的重大问题。中国民营企业回应完这三个问题,我相信中国改革就已接近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就在我们手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