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古代,近视眼可是一种富贵病!

 赫赫古诗词 2020-01-31

要说在古时候得近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一,以前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所以只有一少部分人可以读书写字。

其二,古时候人们崇尚节俭,大部分都是早睡早起,看书写字常是使用自然光照。除了坐拥万卷的大户人家,一般人很少也很难近视。

其三,古时候人们使用毛笔写字,毛笔较长,执笔写字人眼和纸张之间距离远写的字相对较大,对近视眼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看过《甄嬛传》的朋友们都知道,里面的眉庄姐姐,她估计就是因为华妃娘娘的为难而近视了。

所以,综上我们可以判断出,古时候近视眼患者可以说是十分稀有了。但是实际上中国名人大部分都是近视眼。

比如说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


比如说陆游: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月光怎么能看成霜?山后的路又怎能看不见?难不成李白和陆游都是近视眼?

就连陆游自己都说过:“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陆游追着要眼镜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古时候没有眼镜的文人们也常常因为近视而闹出不少糗事。

李白和陆游还有待考证,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是有据可查的近视眼。

是的,没错,宋代文豪欧阳修就是个近视眼。

南宋《石林燕话》有写,欧阳修近视后,读书很困难,只能听书童朗读,有时甚至会影响办公。

但在当时近视被认为是眼疾的一种。

除了他们以外,杜甫和王安石也曾对视力下降感叹不已,他们在各自的诗中曾不约而同地用了“老年花似雾中看”一语。

不过与如今不同的是,古代的近视眼,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贵族病。

一般的,大多数人如果患上近视,只能......忍着。

一是因为早前没有眼镜,二是因为后来有眼镜也买不起。


宋朝时,因为还没有眼镜,所以欧阳先生只能在「人工电台」书童的朗读中,继续自己的读书生涯。
到了元朝,眼镜从西域传入我国,但当时的眼镜,均由高级水晶制作。
且是进口货,价格居高不下。
除王公贵族外,普通人家很难消费得起。

公元1260年,马可波罗就曾经描述中国老人家戴著眼镜看小字的景象

据说,中国古代的眼镜呈大椭圆形,镜片由水晶石、石英、黄玉或紫晶磨制成,镶在龟壳做的镜框里,用铜制的眼镜脚卡在鬓角上,或用细绳子栓在耳朵上,或者直接把眼镜固定在帽子上。

而且当时的眼镜造价不斐,也因此被当作身份地位的象徵。据说,就有一位乡绅用一匹马的代价换一副眼镜的记录。 

一匹马换一副眼镜,在那个年代,应该已经大大超出了一个读书人所能承受的范围。

那么眼镜,是什么时候走向民间的呢?
下图是明永乐至万历年间,仇英所画「南都繁会景物图卷」

在画作右下角,「兑换金珠」招牌左侧,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年知识分子。

就是那位可爱的八字胡老爷爷
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出现在画中的近视眼。
不过,他戴的是近视镜,还是老花镜,就不得而知了。
从画作年代可知,老先生可能是大户人家。
明清时期,近视眼镜传到了中国,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种「西洋镜」,虽说模样有点丑,但是「业务能力」强,好多文化名流,都是它的忠实用户。


这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的。
当时一副眼镜的市价,大致相当于一匹马。
真正让眼镜,走进千家百户的,是一名叫孙云球的光学仪器发烧友。
他生于明末清初,与一般读书人不同,孙云球从小喜欢研究西方几何、物理学。
他十几岁便去杭州,学习制镜技术。经过数年积累和探索,终于创造性地掌握了用水晶材料磨制成镜片的技术。
摆脱了高级材料的束缚后,眼镜价格直线下降。
到了顺治年间,不到十文钱,就可以买一副眼镜了。
除了在民间走俏,眼镜在宫中也颇受追捧。

雍正皇帝就是眼镜的狂粉,但是他用的眼镜,是百分百的国货哦!

据史书记载,雍正常备各种眼镜。
上车戴的眼镜,安铜勾水晶镜,安别簪水晶眼镜,牛角钩茶晶眼镜,牛角簪水晶眼镜,玳瑁圈茶晶眼镜等等等等等。
总计35副。
这些眼镜,被放置在他常出入的地方。比如圆明园,金銮殿。
有时心情愉悦,他还会赏给,身患眼疾的同志,以鼓励他们继续卖命。

别以为只有雍正自己是近视眼,连他底下的文臣纪晓岚,也是近视眼。

跟雍正不一样,乾隆诗中对眼镜这东西持观望态度。乾隆是个倔老头,一辈子写了4万多首诗。其中就有两首提到了眼镜。不过他是一个坚定的「反镜派」。
在他看来,戴眼镜是借其他东西来看清世界,是不真实的。他不喜欢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末代皇帝溥仪,据说是一名450°近视患者。
他一生都和眼镜为伴。
在深宫中,在伪满洲国,在辽宁的改造营,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
他不仅是末代皇帝,还是「末代眼镜皇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