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嘟嘟7284 2020-01-31

伊斯坦布尔(Istanbul)是今天土耳其最大城市,也是全欧洲和中东最大的城市群,还是是当今全世界范围内的第六大都市。这座千年古城还曾经是罗马帝国和其分裂后的延续东罗马(拜占庭)帝国的都城。特别是拜占庭帝国的辉煌时期,她成为了整个欧亚大陆的中心。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地图

作为欧亚文明桥梁的大都市,她在中世纪时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既是东罗马帝国的中心,还是欧亚贸易中心枢纽。几乎所有周边的民族和国家都对这座千年帝都垂涎欲滴,他们的统治者夜夜幻想着成为那里的主宰者。

纵观其绵延数千年的历史,名字也跟随时代有着不同的称谓。本篇文章就将以今天伊斯坦布尔的历史名称为时间轴,介绍她辉煌的过往。

最早命名:莱戈斯(Lygos)

这座古老城市的第一个名字很可能是莱戈斯Lygos),这是来自于古罗马帝国作家老普林尼的说法。因为这里可能是色雷斯人聚居地的名字,它的遗址位于后来这座城市的下,也就是今日伊斯坦布尔市中心的半岛附近。

希腊殖民重镇:拜占庭

拜占庭(希腊语:Βυζάντιον)是公元前667年希腊墨伽拉城邦殖民者建立的,拉丁语称为Byzantium。这个名字被认为起源于巴尔干的色雷斯人或伊利里亚人,因此早于希腊殖民地建立。它可能来源于一个色雷斯人或伊利里亚人的名字——Byzas拜占斯),他是古希腊传说中的国王,后来墨伽拉殖民者的领袖以这个名字称呼该城市。

公元73年,拜占庭与周边地区并入罗马帝国版图。不过拜占庭的名字一直持续到4世纪上半叶成为罗马新首都。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168-180年,奥勒留皇帝以拜占斯的想象画铸造硬币

拜占庭帝国灭亡后,西方开始使用“拜占庭帝国”这个名字来指代其首都所在的东罗马帝国。这一用法是德国历史学家赫罗尼慕斯·沃尔夫(Hieronymus Wolf)在1555年首创的,当时东帝国已经消失一个世纪。在中世纪“拜占庭”这个词只用于城市名,而不是它统治的东罗马帝国。

奥古斯塔·安东尼纳

公元3世纪,这座城市被称为奥古斯塔·安东尼纳(希腊语:ΑüγούσταΑντωινή,拉丁语:Augusta Antonina),但这一名字的时间很短。这个名字来源于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斯(193-211在位),他为了纪念自己的儿子安东尼努斯,也就是后来的卡拉卡拉皇帝而使用此名。

新罗马

330年5月11日,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将这座城市建成,并宣布她成为罗马帝国的新帝都。这座新建的城市正是以罗马城为蓝本,加上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而兴建而成的。在名称上,这座城市也延续了其“第二个罗马的属性”,在拉丁语中称作“Nova Roma”(即“新罗马”)。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位于英国的君士坦丁一世(大帝)塑像

11世纪,“新罗马”一词被用于东西方教会的争论,特别是在东西大分裂的背景下,当时希腊作家用它来强调与(原来的)罗马的竞争。新罗马还是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头衔的一部分。

君士坦丁堡时代

虽然新罗马是君士坦丁一世赋予这座新帝都的称呼,但在他去世不久,“君士坦丁堡”(拉丁语:Constantinopolis,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ις,英语化:Constantinople)就成为了人们更普遍的称呼,以纪念他将这座城市扩建并定为罗马新首都。

虽然在民间早已出现,但君士坦丁堡首次在官方使用还是在狄奥多西二世(408-450年)统治时期。在整个拜占庭帝国时期,它一直是这座城市的主要官方名称,直到20世纪初,它一直是西方最常用的名称。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俯瞰君士坦丁堡中心区

在伊斯坦布尔为《奥斯曼帝国百科全书》撰写了一篇百科全书条目的埃尔德姆·埃德姆认为,“许多”土耳其公众和土耳其历史学家经常认为,尽管历史上有任何准确性,但使用君士坦丁堡作为奥斯曼时代的名字是“政治上不正确的”。

除了君士坦丁堡之外,拜占庭人还将这座城市称为“城市女王”(Βασιλὶςτῶνπόλεων)。在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民间,有时直接将城市名称简化为“城”(拉丁语:hē Polis,希腊语: ἡ Πόλις)。即直接将Constantinopolis简化为后缀的“polis”。

这种用法至今仍在希腊语和亚美尼亚语的口语中流行(亚美尼亚西部方言中发音为“Polis”或“Bolis”),也成为后来土耳其语名伊斯坦布尔(见下文)的来源

奥斯曼统治:君士坦丁堡阿拉伯化

Kostantiniye(即君士坦丁尼耶,阿拉伯语和波斯语:قسطنطنية,拉丁化撰写:Qusṭanṭinīyya;奥斯曼土耳其语:قسطنطينيه,拉丁化转写:Ḳosṭanṭīnīye)是这座城市在伊斯兰世界闻名的名字。它是君士坦丁堡的一种阿拉伯语转写形式,结尾的阿拉伯化结尾“niye”意思是“……的地方”,作用类似希腊语的“polis”。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突厥人在1453年彻底征服了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君士坦丁尼耶被用作奥斯曼土耳其语中最正式的官方名称,并一直沿用到1923年帝国灭亡。不过在某些时期,奥斯曼帝国也使用其他名字(见下文)。

现代伊斯坦布尔

现代土耳其语名称İstanbul(发音为[isˈtanbuɫ])(奥斯曼土耳其语:اساانول),最早出现在10世纪的亚美尼亚语和阿拉伯语(没有首字母İ-),后来奥斯曼土耳其语借用了这个词。它本源于希腊语短语'στην Πόλη' [stimˈboli],意思为“在城中”或“进城去”,逐渐被重新定义为一个新词汇。

克里特岛也有类似的案例,岛上的城镇阿吉罗波利(Argyroupoli)曾经叫作拉帕(Lappa),后来逐渐被Stimboli取代,后来改为现名称。因此,伊斯坦布尔是基于希腊语,将君士坦丁堡简单地转写称为城市的用法。甚至在奥斯曼帝国之前,将部分其他名称并入希腊地名就已经很常见了。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现代伊斯坦布尔一角

İstanbul最初并不用于整个城市,它指的是狄奥多西城墙内伊斯坦布尔的中心部分,也就是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城、今天的法提赫区。甚至在1453年征服之前,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人对该城市的常用名称。但在奥斯曼当局的官方使用中,如Kostantiniyye(君士坦丁堡的阿拉伯化名)的名称被更广泛使用。

所以直到17世纪晚期,君士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的名称一直被用于铸币,在19世纪它再次被用于铸币。奥斯曼大教堂和法院使用君士坦丁尼耶作为正式文件的写作手法。在19世纪的土耳其书籍它也被更普遍的采用,在外国则仍多以君士坦丁堡为名。

然而,伊斯坦布尔也是官方文书写法的一部分,例如,在奥斯曼最高军事指挥官(İstanbul aıası)和该城市最高民事治安官(İstanbul efendisi)的头衔中,以及奥斯曼土耳其版1876年的《奥斯曼宪法》规定“奥斯曼帝国首都是伊斯坦布尔“。此外,伊斯坦布尔和其几种变体名称也被广泛应用于奥斯曼文学和诗歌中。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伊斯坦布尔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后,土耳其语中除了伊斯坦布尔以外的名字很快就被废止。但彼时,君士坦丁堡在用拉丁文书写城市名称时仍然使用。1928年,土耳其语字母表由阿拉伯文改为拉丁文。从1930年3月28日开始土耳其正式要求其他国家使用土耳其语的名称表述本国城市,奥斯曼帝国时期使用的其他拉丁字母的音译被废止。

土耳其的邮政电信服务中,也不能再发送给“君士坦丁堡”。信件或包裹只可以发送到“伊斯坦布尔”,这帮助伊斯坦布尔这个名字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被采纳。

在英语中,伊斯坦布尔通常被写作“Istanbul”。不过在现代土耳其语中,“İstanbul”才是正确的写作方式,因为在土耳其语字母表中,头上带点i/İ和无点的I是两个不同的字母。

其他奥斯曼名称

斯坦布尔Stamboul)则是İstanbul的变种。它与伊斯坦布尔一样,从中世纪早期就有了没有首字母i-的形式的写法,该词汇首先在10世纪的阿拉伯语中出现,之后在12世纪的亚美尼亚语里也产生了。早期的历史资料还证实了另外一种更简短的写法——Bulin,它来源于君士坦丁堡希腊语单词末尾的Poli(n)。后一种形式在现代亚美尼亚语中继续存在。单词的首字母i-在土耳其语名称中作为一个附音元音出现,以打破在土耳其语音韵中被禁止的St-辅音群。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帝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后来被改建成蓝色清真寺

Stamboul在西方语言中被用来指城市中心区(今法提赫区),这与İstanbul在土耳其语中的含义基本一样。直到20世纪30年代它被官方新用法的İstanbul所取代。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西欧和美洲的资料来源经常使用君士坦丁堡来指代整个都市,而Stamboul则专指半岛的中心部分,即墙内拜占庭时代的君士坦丁堡。

伊斯兰堡Islambol)或伊斯兰布尔Islambul)或伊斯兰城(Islamol),这些词汇都是土耳其语。是奥斯曼1453年征服伊斯坦布尔后,为表达该城作为伊斯兰世界奥斯曼帝国首都,而创造的民间词源词汇。一些当代作家把该词汇的发明归功于苏丹穆罕默德二世。

17世纪的一些奥斯曼帝国的史料中就使用了伊斯兰堡的称呼,部分奥斯曼作家把伊斯兰堡描述为当时土耳其的通称。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末,它也被官方使用。在1703年艾哈迈德三世统治时期,钱币上首次使用“伊斯兰堡”一词。不过伊斯兰化的称呼君士坦丁尼耶(Kostantiniyye)一词也在使用,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19世纪的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奥斯曼帝国和同期的外国人,在外交信函中经常用特殊的敬语称呼奥斯曼帝国政府。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BāB-iĀlī(“崇高的门户”);指托普卡普宫殿大门的转喻。

Der-i Devlet(国家住所)

Der-i Saʿādet(“幸福之家”或“幸福之家”)

Āsitāne:“门槛”;指朝廷。

Pāy-taḫtPāyitaḫt(“王座/王座”)

Konstantinopla:犹太西班牙语君士坦丁堡的转写

其他语言里的名称

与拜占庭帝国相邻的许多民族,通常使用一些专有名称代表中世纪的君士坦丁堡,诸如“大城市”、“帝王之城”、“罗马人的首都”或类似的概念。在10至12世纪,君士坦丁堡是西方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城市之一,另一个则是巴格达。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1803年的奥斯曼帝国北部地图

古诺斯语:中世纪的维京人通过向东欧扩张,与拜占庭帝国建立了联系(罗马人称维京人为瓦良格人)。他们使用了古诺斯语的名字Miklagarðr(由mikill'大'和garðr'墙'组成,也指'强大的堡垒'),后来的Miklagard和miklegarth这个名字沿用到了现代冰岛语的里Mikligarður和Faroese Miklagarður。

斯拉夫语:东斯拉夫语和南斯拉夫语称这座城市为沙理格勒(Tsarigrad)或卡里格勒(Carigrad),即“沙皇(皇帝)之城”,来源于斯拉夫语中的沙皇(Tsar,即罗马皇帝头衔凯撒)和城市(Grad)的合称。

在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塞尔维亚语和斯洛文尼亚语中,Carigrad在现代仍是伊斯坦布尔的另一个称呼,它也被用来指代中世纪罗马帝国或奥斯曼帝国的历史首都。在捷克语(西斯拉夫语)中,其写作方式为Cařihrad(在19世纪偶尔使用)。罗马尼亚语中也以Țarigrad的形式从斯拉夫语借用,不过君士坦丁堡仍然是更广泛使用的术语。

伊斯坦布尔名称发展史:拜占庭帝都,20世纪初仍称君士坦丁堡

1927年的土耳其地图

波斯、阿拉伯与印度:除了君士坦丁堡伊斯兰化的Kustantiniyyah一词外,伊斯兰世界的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其他语言还使用Cesar(凯撒,即“罗马皇帝”)的名称,如波斯语和印地语的乌尔都语Kayser-i Zemin。有时候也使用民族名称Rum(即“罗马人”),如阿拉伯语的Rūmiyyat al-kubra(“罗马人的大城市”)或波斯语的Takht-e Rum(“罗马人的王座”)。

犹太西班牙语:君士坦丁堡的转写KostandinaKostantina被普遍使用,在奥斯曼时期的大多数犹太西班牙语出版物中,更经常被缩写称作Kosta(科斯塔)或Kostán(科斯坦)。Kosta是整个伊斯坦布尔省的名称,而Estambol一词则用于指代君士坦丁堡旧城和佩拉(加拉塔)地区。但今天Kosta这个词只限于历史领域而不再常用。

希伯来语:1488年,可能是因为犹太西班牙语Kostandina的发音失真。直到20世纪初,这种用法在非西班牙犹太人中很常见;但是在今日的以色列这种用法几乎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土耳其语“İstanbul”(伊斯坦布尔)的希伯来语音译。

中文:  

中国在14世纪后对这座城市的称呼,受到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很大影响,在明朝时,称作“鲁米城”,意思为罗马城。“鲁米”即为Rûm或Rumi的发音。在清朝,则曾经有“務魯木”、“拱斯當底訥伯勒”、“康思坦貽諾格爾”的记载。当然,今日的“君士坦丁堡”在中文语境下多专指其拜占庭帝国时期,“伊斯坦布尔”或“伊斯坦堡”则是对今天该城市的称谓。

文:晨读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