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方之色 晋蒙两地宋金元黑釉瓷集萃

 李平东方明珠 2020-01-31
黑釉瓷产生于东汉,成熟于东晋,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金。宋金时期,南北黑瓷各领风骚,争奇斗艳。建窑茶盏风行一时,曲阳黑定名重天下;吉州窑色彩斑斓,磁州窑雅俗共赏。黑釉装饰更是绚丽多姿,令人目不暇接,釉滴如繁星满天,兔毫似彗星落雨;剪纸贴花尽显婉约精致,剔刻划花散发率真质朴;窑变、鹧鸪斑盛行于南国,出筋、白覆轮流行于北方。
  山西的制瓷业在宋金时期达到了高峰,黑瓷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不仅烧造的窑厂遍布全境,装饰工艺也各有千秋,大同地区的剔划花早已惊艳瓷界,吕梁地区的铁锈花也是大放异彩;怀仁窑银釉滴水银泻地,临汾窑金釉滴火星四溅。
  内蒙古处在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一直是多民族交融的地区。瓷器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媒介,辽金元时期,民族交往空前繁盛,物质交流尤为频繁,瓷器作为互市贸易的商品沿“草原丝绸之路”涌入草原。
  晋蒙两地博物馆所藏宋金元黑釉瓷数量大、品种全,足以代表当时北方黑釉瓷的水准。且多数系出土文物,是学习研究宋金元黑釉瓷的宝贵资料。特将部分珍品粹于一篇,以飨读者。
  纯色黑瓷
  黑釉产生之初,胎质粗糙,釉色黯淡,与青瓷相比大为逊色,但是随着胎釉配方的升级,烧造技术的提高,使得黑釉瓷在宋金时焕然一新,呈现出靓丽的容颜。山西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纯色黑釉瓷,胎土精练,器形规整,釉色漆黑,体现出高超的烧造水平。
  宋黑釉碗(图1),口径19.2厘米,山西省榆次市猫儿岭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敞口,口沿刻6个小缺,弧壁,深腹,圈足。除圈足外,通体施黑釉,釉层厚薄不匀,釉上密布棕眼。
  宋黑釉炉(图2),高11.4厘米,山西省太原市西郊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敛口,宽沿,筒腹,层台喇叭形足。釉层肥厚,釉色光亮。
  宋黑釉罐(图3),高5.2厘米,山西省太原市红沟砖厂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撇口、圆唇、短颈、丰肩、斜腹、平底,通体施黑釉,釉色莹亮。
  金黑釉印花枕(图4),长29.4厘米,山西省汾阳市酒厂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枕面椭圆形,前高后低,两端翘起,枕墙模印缠枝牡丹花。釉肥腴、光亮。
  金黑釉小口瓶(图5),高22.7厘米,山西省襄汾县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直口、双唇、球形腹、平底,釉莹亮,色略灰。
  剔刻花黑瓷
  黑釉剔刻花瓷器是北方最具特色的产品,主要产地有河北磁州、宁夏灵武和山西。河北磁县观台镇磁州窑黑釉剔花瓷出现在宋代早中期,精巧繁密。宁夏灵武窑黑釉剔花瓷从西夏延续到元代,质朴大气。山西生产黑釉剔刻花瓷的窑口遍及全省,晋北有大同的青磁窑、浑源界庄窑、怀仁小峪窑和鹅毛口窑,晋西北有兴县炭烟沟窑、临县招贤窑,晋南有霍州陈村窑、临汾龙祠窑和尖草坪窑、乡宁西坡窑,生产年代从宋金持续到元明。产品风格亦各具特色,大同窑精致细腻,怀仁窑铁画银钩,浑源窑粗犷豪放。内蒙古博物院收藏的灵武窑剔花瓷器,工艺上乘,纹饰精美,是西夏瓷的精华。山西与内蒙古两博物院收藏的黑釉剔刻花瓷器,窑口众多,器型丰富,充分展示了当地黑釉剔刻花瓷器的风采。
  西夏褐釉剔花罐(图6),高20.5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纳林塔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敛口、圆唇、椭圆腹、圈足外撇,外壁施黑釉不到底。上腹部剔刻牡丹纹。
  西夏褐釉剔花梅瓶(图7),高37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敏盖乡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小口,短颈,折肩,筒腹,隐圈足。腹部剔刻两组牡丹纹。
  西夏褐釉剔花梅瓶(图8),高37.3厘米,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敏盖乡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小口、短颈、折肩、筒腹、隐圈足,腹部两组菱形开光内剔花卉纹,开光以外刻水波纹。
  西夏褐釉剔花钵(图9),口径17厘米,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征集,内蒙古博物院藏。敛口、圆唇、深腹、圈足,外壁剔刻缠枝花卉。
  金黑釉划花梅瓶(图10),高35.2厘米,山西博物院藏。直口、平沿、束颈、丰肩、隐圈足,胎质较粗,胎色土黄。器身刻划两层纹饰,上层为莲塘鱼戏图,下层为牡丹图。
  金黑釉剔花梅瓶(图11),高29厘米,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直口、圆肩、筒腹、隐圈足、红褐色胎,上腹剔卷叶纹,叶片舒展,生机盎然。
  金黑釉剔花坛(图12),高24厘米、腹径17厘米,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遗址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小口,广肩,圆腹,隐圈足,底刻“十”字符号。胎质粗糙,胎色灰白。腹壁上部剔两层纹饰,上为一周花瓣,下为卷草纹。
  元黑釉剔花罐(图13),高34.6厘米、口径15.6厘米,山西博物院藏。直口、折沿、丰肩、圆鼓腹、隐圈足,肩部剔刻,卷叶纹,腹部为3组折枝花,刻划精细,栩栩如生。
  兔毫、油滴黑瓷
  兔毫、油滴黑瓷流行是当时的社会风尚。宋金时斗茶之风盛行,文人雅士、凡夫俗子莫不钟情茶道,追求茶具的精洁雅致。建窑黑盏与白色茶汤色泽对比分明,且胎厚利于保温,被奉为斗茶佳器,赢得了不少赞誉,留下了“鹧鸪碗面云萦字,兔毫瓯心雪作泓”“兔毫紫瓯新,蟹眼青泉煮”等千古名句。宋金时期山西生产油滴、兔毫产品的窑口众多,经过调查的就有怀仁小峪、兴县炭窑沟、太原孟家井、介休洪山、临汾龙子祠和峪里、长治南泉庄等六七处。由于油滴、兔毫制品对烧成环境敏感,因此各地油滴、兔毫产品的面貌各不相同,灿烂缤纷。
  宋黑釉兔毫碗(图14),口径12.5厘米,山西博物院藏。敞口,圆唇,斜壁、玉环形矮圈足,外壁施釉浓淡不一,内壁密布黄色针状结晶。
  宋黑釉兔毫盏(图15),口径10.6厘米,上海博物馆拨交,山西博物院藏。敛口、弧壁、深腹、环形矮圈足。釉料呈色丰富,口沿为焦糖色,上腹为柿红色,下腹为漆黑色,腹中部红黑交融,绚烂之至。
  金黑釉油滴碗(图16),口径10.5厘米,山西省朔州市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敞口、弧壁、深腹、小圈足,胎质较细,胎色灰白。釉面散布着银灰色油滴,似繁星点点。
  铁锈斑、铁锈花黑瓷
  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黑釉瓷,在黑色的地子上饰以红色花纹,强烈的色彩对比营造出特殊的美感。比之曜变、兔毫、油滴等烧造难度高的黑瓷品种,以铁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黑釉铁锈花、铁锈斑瓷器,对釉料配比、窑炉结构等的要求比较简单,从而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金黑釉铁锈斑盖罐(图17),高18.6厘米,山西省太原市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锥形盖,子母口,圆鼓腹,平底。盖及腹部施大小不等的红斑。
  金黑釉铁锈斑白覆轮碗(图18),口径17.2厘米,山西博物院藏。口微敛,鼓腹,玉环形矮圈足。胎黄白,可见黑色颗粒杂质。口沿施一圈白釉,余施黑釉,内壁有5个红斑。
  金黑釉红斑钵(图19),口径9.7厘米,山西省太原市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敛口、直壁、圈足,外壁饰6块铁锈斑。
  元黑釉铁锈花玉壶春瓶(图20),高28厘米,山西省柳林县出土,山西博物院藏。侈口,束颈,垂腹,圈足。腹部画3朵铁锈红色花卉。 责编 耕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