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依然叶 2020-01-31
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良渚古城遗址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杭州市余杭区凤都路与104国道交叉口西北200米)
电话:0571-85855300、0571-88530030
微信公众号:良渚文化  (lzsite1936)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简介:
良渚古城距今5300年—4300年的良渚文明,一开始考古者发现了一些黑陶,以为是龙山文化的分支。然而从遗址到遗址群,再到良渚古城,以及发现当时建造的水利工程。才逐步认识到它是范围较广,拥有自己的大型都城。虽然还没有进入青铜时代,也不算广域王权的国家,但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宫殿、祭坛、祭祀礼器等。这与红山或中原文明不同,由本土文化的继承、发展而来的文明。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区域示意图
良渚古城区域可分三个部分,最中心为面积约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宫殿区,其外分别为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的城墙,以及面积约800万平方米的外郭所环绕,堆筑高度也由内而外逐次降低,显示出明显的等级差异。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
莫角山台地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莫角山(古尚顶)台地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莫角山结构图
良渚古城的核心区域,是莫角山(当地人称莫角山为古尚顶)台地,上面由大莫角山、小莫角山和乌龟山三个小土台组成。大莫角山是最重要的宫殿基址,应是王的居所;小莫角山的宫殿台基面积最小;乌龟山可能因人为破坏,未发现良渚文化的房基等遗迹。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莫角山台地实景图
莫角山台地东西长630米,南北宽450米,面积近30万平米,至少有五个足球场那么大。台地在堆筑时,利用了西部自然山体,并用淤泥把东部填高,再堆黄土,这样东部人工堆积厚度为10-12米,西部人工堆积在2-6米。整个工程达到228万平方米,应该属于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土方工程。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莫角山宫殿、聚落复原图
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地理图
良渚古城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1910米、东西宽1770米,总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利用凤山、雉山两座自然山丘,为城墙的西南角与东北角,城墙总长约6公里,宽约20—150米,保存最好的地段高约4米。城墙底部铺垫了一层厚约20-40厘米的石块作为基础,可起到加固基础的作用,墙体取自山上的黄土夯筑。除南城墙无外城河,其余三面城墙均有内外两条城河,形成夹河筑城的模式。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复原图
目前,共勘探发现8座水城门,四面城墙各有2座,与内外水系连通,水城门宽10—60米,南城墙的中部,由三处小型夯土台基构成了陆城门。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示意图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古城现场图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线描图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的外廓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外廓图
在良渚古城的外廓,分布着扁担山—和尚地、里山—郑村—高村、卞家山及东杨家村、西杨家村等长条形高地,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宽约30—60米,人工堆筑高约1—3米,这些长条形遗址断续相接,构成多个围绕古城城墙分布的框形结构,基本形成外郭城的形态,合围面积达8平方公里,其建筑和使用年代为良渚文化晚期。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附近的水利设施
良诸古城的地理位置并不是最好的选址,它的西部山地多雨水,经常会裹挟泥沙向东排泄,古城就在这样形成冲积平原上,古城附近有条东苕溪,在雨季时期也容易发生险情。良渚人为了自身安全,进行了11处位置的围水筑坝,水坝的坝芯采用草裹泥的结构,最后形成了高、低两级水坝,将大量来水蓄积在山谷和低地内,解决了天目山系夏季经常暴雨,极易形成山洪的直接威胁。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附近的重要遗址
反山与姜家山遗址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反山遗址:位于内城西北部,已发现11座墓葬,是迄今所见最高等级贵族墓地。反山有一处祭坛遗迹,呈长方形,硬台面由不规则小块红烧土和黄土夹杂铺成。随后出现了墓葬均打破祭坛,这样来看祭坛建造在前,墓葬埋入在后,出出土的陶器来看,属于良渚文化中期偏早的阶段。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反山遗址
姜家山遗址:位于内城,反山墓地的南侧,发现14座墓葬,呈三排男女墓葬交错分布,为较高等级的家族墓地。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瑶山、美人地、卞家山遗址
瑶山遗址:位于古城的外城,东北方向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顶部,发现一处祭坛和一组高等级贵族墓葬,为良渚文化早期的混合型遗址。这是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瑶山祭坛呈不规则的方形,里外三重土色,第一重部分红土夹杂少量砾石块,第二重灰色土围沟,第三重为黄褐色斑土台面,台面多砾石。
祭坛附近有南北两组墓葬,由于没有发现可以判别墓主性别的遗骸,只能根据随葬品组合推测,南列6座墓葬中均有出土1件玉钺和数量不等的石钺,猜测南列均为男性。北列6座墓葬没有玉钺,主要是玉璜、圆牌以及纺轮,推测北列均为女性。瑶山墓均没有出现玉璧。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瑶山祭坛与墓葬
美人地遗址:位于古城外城东侧,属于良渚文化晚期,是一处夹河而居的聚落遗址。
卞家山遗址:位于古城外城南侧,发现低等级66座墓地,房址1处,灰坑5个,灰沟3条,木构码头遗迹1处,这里是规模较大的聚落遗址是古城外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
良渚文化的随葬品以玉器为主,玉礼器又为琮、钺、壁为主。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玉琮
张光直先生认为,玉琮的形状内圆像天,外方像地,就是把天和地相贯通起来,“玉琮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这一观点得到很多专家的认可。玉琮是良渚文化较为独特的器物,是保护死者和原始宗教巫术的法器,而且玉琮在玉礼器中的地位很高,在《周礼》中有“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记载。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玉琮(琮王)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神徽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神人与神兽(琮王图案)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神徽的变化过程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两节玉琮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十二节玉琮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玉钺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玉钺上也有神徽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玉冠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有神徽
玉璧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玉璜
良渚玉器的鸡骨白玉料的形成,除了埋藏过程中的受沁是一个重要因素,很可能应该如闻广先生实验中提示的那样,与加热玉器以方便加工、刻纹有关。所以,我们才会看见那么细致的微雕技术出现。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文化的消失
良渚文化非常灿烂,但在繁荣一千多年后却突然消亡。关于良渚文化消亡的原因存在诸多争论,大部分专家认为主要是环境的改变,尤其是海平面的变化,降温与持续洪水,导致了良渚文化的消亡或终结,这次气候突变事件也加速了中原地区以夏朝建立为标志的中华文明的诞生。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良渚文化地图分布图
浙沪苏地区良渚文化的兴、盛、衰,与期间的海平面升降有着密切的关联,在 “海面下降-低海面-海面回升”的过程中,推动了良渚文化由兴起到繁盛再到衰落的过程。
良渚古城申遗成功
古时的海岸线
距今5300年-4900年,浙沪苏地区的海平面,处于高海面之后的急剧下降期,陆地生存空间扩大,加之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良渚文化的兴起。
距今4900年-4300年,浙沪苏进入低海面时期,环境相对稳定,遗址数量增多,遗址规模扩大,稻作农业和手工业相继发展,产生社会等级分化,文化发展进入繁盛期。
距今4300年-4000年,海平面回升,渐渐进入又一高海面时期,良渚先民生存空间缩小,水域扩展,水环境异常,加之距今4000年前后的降温事件,环境对人类影响较大,使得良渚文化迅速衰落和解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