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石窟(二)河西走廊发展史

 坐看云起7512 2020-01-31

       如果说河西走廊的打通是因为生活在中原的农耕民族,向往前往广阔的西域,我觉得说得太过梦想。历史上很多类似事件的发生,更多的可能是当时的国防需要或者经济需求。

       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经过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国家实力大增,武帝开始积极地考虑帝国的生存空间。面对匈奴,他再也不愿通过纳帑[tǎng] 互市及和亲的方式委曲求全,而是饲养战马、扩充战备资源,意图通过战争摆脱匈奴的束缚,并一雪高祖白登山被围之仇。

       而就汉帝国时期与外部环境的交通看,东面海路不可通,西南高原为屏障,向北、向西都是强大的匈奴势力。

       匈奴是一个由众多游牧民族逐渐演变、融合而成的部族,自先秦时代开始,一批批地从蒙古高原冲下来,劫掠富庶的农耕国家,是横亘在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可怕力量。秦始皇时期,蒙恬北击匈奴,设九原郡(今包头),匈奴不敌,向北迁移。

       秦末楚汉相争之际,趁着中原形式混乱之际,匈奴冒顿mò dú单于杀父自立,驱逐东胡、月氏,统一大漠,建立了庞大的匈奴王朝。东起辽东、横跨蒙古高原,西与羌氐相接,北达贝加尔湖,南抵河套及山西、陕西北部,祁连山是被匈奴人视为他们的天然牧场,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为天山之意。他们兵锋南指,成为汉帝国最强大的敌人。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占天然优势情况之下,该怎么办?

       当汉武帝从匈奴的俘虏口中得知,被匈奴单于杀死的月氏首领,连头颅都被做成了单于的酒器,月氏人渴望报仇,却实力不济,只能被迫西迁时,汉武帝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能联合月氏,东西夹击,必定可打败匈奴。

      但是当时的汉朝人除了知道向西渡过黄河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通往西域外,其余一无所知,且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很可能使者还没到西域,就被匈奴人杀死,没有人愿意去冒这个看上去十死无生的险,直到最后,一位27岁的陕西人张骞站了出来。

        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戈壁、沙漠、炙热、干渴,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匈奴人,他和他的使团面临的是无处不在的性命之忧。不过,历史总是有很多让人说不清理由的情况出现,当他们被匈奴人抓住后,居然没有被杀,而是被软禁,直到九年后,张骞逃出王庭,继续坚定地西行。这时的月氏已分成了两部分,大部分月氏人迁居到了中亚阿姆河流域,被称作大月氏。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被称作小月氏。

       当然,张骞要找的是大月氏。他和他的随从堂邑父折向西南方向,进入焉耆,顺塔里木河西行,经过库车,穿过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到达疏勒,又翻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月氏。这样的路程,直到今天,也难以想象。

      张骞在大月氏滞留了一年多,并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复。但他的足迹遍及了天山南北,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了西域社会。张骞意识到如果能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和西域的咽喉要道,中原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就可以畅通无阻,汉帝国的财政、视野都将得到显著提升。带着这样的想法,张骞决定尽快返回长安。

      返程时,为躲避匈奴人拦截,张骞他们沿着昆仑山北麓,经莎车于阗(现和田),迂回北上,想通过羌人的地盘回到长安,但此时,羌人也已经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再次成为匈奴的俘虏。但没想到的是,匈奴首领再次宽恕了这个逃跑的汉人使者。公元前126年,匈奴单于病逝,张骞再次出逃。

      13年后,这个从甘泉宫出发的男人,活着回来了。当年一百多人的使团,回到长安时,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以及他的匈奴妻子,还有带回来的西域地图和种子,以及他对汉帝国的永恒的爱,也许还有雄心。

莫高窟323窟北壁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

       张骞得到的实地消息成为随后在西域展开军事和外交攻势的基础,再如何强势的帝王也需得到大臣们的支持,而张骞为所有人打开的世界和利益促使了汉帝国的决心,使汉帝国对匈奴的决战,不仅仅是防御成为了现实,他们不再需要高举复仇的旗帜,斩断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河西走廊,也就是斩断匈奴的右翼,成为了汉帝国的国家战略。

        这是一个如此风云激荡的时代,恒河平原上,古印度的孔雀王朝刚刚落下帷幕。波斯地区,安息王朝正在崛起。而欧洲南部,罗马已经诞生。

历史又是如此的巧合,罗马的东征和汉帝国的西征,几乎在同一时期在遥远的东西两方交相呼应……

从公元前129年开始,汉武帝先后发动几次战役,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此时的河西走廊东段被匈奴单于封给了休屠chu王,西段封给了浑邪王。西可控制西域诸国,南可与羌结成对抗汉的联盟,对汉帝国西部威胁严重。反之,汉帝国若能夺得河西走廊,则形势逆转。

说到汉武帝时期的汉匈之战,霍去病,这位如流星般划过的将军当然是不能错过的精彩。

公元前123年,卫青率六路大军两次进攻匈奴,17岁的霍去病随军出征,初露峥嵘。

公元前121年早春,霍去病率骑兵快速闪击,从乌鞘岭入,连续扫荡匈奴5个部落,又越过天然牧场焉支山,疾驰前进,歼灭匈奴军近万,休屠王、浑邪王率残部惊慌逃走,霍去病追击到西端的敦煌才收兵回撤,凯旋而归。

但这次河西作战,仍没完成围歼匈奴主力的目标。

这年夏,汉匈之战再次展开。尽管公孙敖部迷失方向,未能与霍去病会师,但霍去病却率领孤军从匈奴背后发起攻击,夺下焉支山。这里,直到今天仍然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马场——山丹马场。汉帝国从此有了理想的军马养殖基地,在高原培养出的马匹质量远远超过了中原马。而被击溃的匈奴则唱着悲凉的歌退出了祁连山。“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胭脂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当然,战争永远不是一个人的表演,卫青、李广、李陵、公孙敖、赵破奴等等名将各有各的精彩,只是这位天才将领年仅23岁就病逝,实在让人惋惜怀念。

霍去病墓石雕马踏匈奴:

河西之战落下帷幕,河西走廊全线打通,匈奴再难依靠西域诸国和羌族部落的人力物力资源向汉帝国进袭,相反,汉则由此获得了相对安定的发展条件,在西面形成了屏护长安的安全地带。

同样在这一年,公元前121年,汉帝国首次设置武威、酒泉两郡,河西走廊并入汉王朝版图。

公元前119年夏,漠北大决战,卫青、霍去病、李广……这场决定东亚霸主地位的著名战役自出现于《史记》、《汉书》之后就为后人所称颂。而关于这场大战到底是怎么打的,现在争论太多,决战地是在现在的乌兰巴托吗?狼居胥山到底在哪里?但无论如何,汉帝国胜了,从此之后,通往西方世界的大门彻底打开!

公元前119年,张骞被再次征召,率300人的使团,携带丝绸、瓷器、茶叶和牛羊币帛等物,浩浩荡荡,出使西域。他们抵达乌孙,表达结盟意愿。又派副使赴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以及天山以南的于阗等地访问,与汉帝国建立友好关系。张骞和他的使团使中原的物产传到了西域,西域的名马、银器、毛织品也源源不断的传到了中原。西域各国纷纷遣使来汉,东西方开始了政治、经济、生产各方面的交流。

公元前111年,汉帝国在河西走廊完成了四个行政区的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酒泉、敦煌扼守西部关口,张掖居中,武威则临界金城(今兰州)。武威,武功军威,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到达河西。张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酒泉,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敦煌,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之意。(另有说法为少数民族语言音译)

同时,汉帝国还设置了玉门关和阳关,位于敦煌以西约80公里处,一南一北,分扼天山南北路咽喉,是河西走廊去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并成为了面向西域的前进基地。

公元前60年,汉帝国设置西域都护府。此时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比肩,两个帝国间是安息和贵霜两个生机勃勃的王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