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寥斋 2020-01-31

导语

说起中国古典诗词,你可能不会陌生,那些数不清的名作佳句,正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些古典诗词里的名句,既带给我们美的感受,也带给我们心灵的触动。但是,如果我们以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角度,就只能从美的感受和心灵的触动,这两个方面出发,那我们可就想错了。因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核心,是诗词作者个体精神的展现,而诗词作者,在表达个体精神的同时,也会把这种个体精神,与社会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这正是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传统诗词进行的解释。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那如何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古典诗词?这样才能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笔者就带领大家从三个重点来看看:

第一个重点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精神是忧患之思。

第二个重点是:山水田园诗歌是古代文人自然情结的集中体现。

第三个重点是:对现实的不妥协和超越精神,才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核心。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精神是忧患之思。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而古典诗歌的开端,则是《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收录的诗歌,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末年,大约有三百多首。《诗经》里收录的这些诗歌,主题各有不同,但是,我认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这些才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而这些诗篇体现出的精神,就是所谓的“忧患之思”。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比如《君子于役》这首诗,它描写了在家劳动的妻子,思念在远方服役的丈夫。丈夫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为要打仗,还要服役,所以,夫妻两人常年不能见面。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战争、服役,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通过这首诗,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战争的控诉,对百姓的同情。

除了《诗经》里的这些诗歌,抒发了忧患之思,其实,在古时候,还有很多文人,创作了许多抒发忧患之思的诗歌。

在古代社会,文人的人生志向,是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希望自己能为国家、为百姓,做出一份贡献,这种理想,被文人们看作是崇高的使命。但是呢,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有着距离的。比如说,你想进入朝廷,报效国家,但在一些特殊的历史时期,你的理想很可能没法实现,这就很让人憋屈了。

现实的困顿,以及理想的无法实现,就引发了文人们,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思。这种忧思,或者说忧患意识,是诗人的个体精神,如果长期背负着忧患之情,那么人就会有精神压力,就会很痛苦。所以,文人们只能通过写诗,来抒发自己的忧思情怀,表达个体精神。

虽然,有很多诗词作者,把忧患之思作为创作主题,但是,在这些表达忧思的诗词作者里,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这三位:屈原、杜甫、还有苏轼,因为,他们在各自的诗词作品里,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表达得非常具有个人色彩,也就是说,屈原、杜甫和苏轼,他们创作的表达忧思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那么,为什么说,屈原、杜甫还有苏轼,他们表达忧思的诗歌,非常具有鲜明的个性呢?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

可能,你对屈原这个人不太陌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他为楚国的发展日夜忧心,但却被楚顷襄王流放,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不能实现。政治理想上的失败,对国家和百姓的关切,引发了屈原的忧患意识,而《离骚》正是屈原在忧患意识下,创作出来的经典诗作。刚才我们说,屈原表达的忧患之思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在《离骚》这首诗里就有所表现。

屈原在《离骚》这首诗里,表达了他对百姓的苦难同情,也表达了他对楚国未来的忧虑。而屈原的这种忧患之思,正体现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在诗歌里,屈原用了夸张、想象,还有比喻的写作手法,结合着自己的身世和理想,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患之情。屈原虽然表达的是忧思,可《离骚》这首诗本身,却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表现出屈原的鲜明个性。

除了屈原,还有一位大诗人,他创作的大多数诗歌,是以抒发自己的忧患之思为主。这个人,就是唐代诗人杜甫。其实,杜甫在青年时代,也写过一些意气风发的诗歌,比如,《望岳》这首诗里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就是这种豪迈情感的体现。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但是,当杜甫来到长安以后,他发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自己的人生抱负不能实现,空有对国家的责任感,这有什么用?对于杜甫来说,黑暗的现实,理想的落空,都是沉重的打击。杜甫看到唐朝日渐衰落,百姓生活困苦,心中的忧患忧思,也就越来越强烈。怀着这种忧患之思,杜甫创作了大量诗歌,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比如,《石壕吏》这首诗,讲的就是官兵来到村子里,要抓一批百姓当兵的事情。这首诗歌表现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表达了杜甫的忧患之思。

杜甫这些表达忧思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着“诗史”的说法,“诗歌”的“诗”,“历史”的“史”,意思就是说,杜甫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个人的忧思,更反映了时代的面貌,这也是杜甫这些表达忧思的诗歌,具有的鲜明个性。

除了屈原和杜甫,我认为,苏轼也是有着忧患之思的诗人。苏轼,也就是苏东坡,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跟屈原、杜甫这两位诗人比起来,苏轼看起来还是挺潇洒的,他没有那么多忧愁,面对命运起伏,心态也比较乐观。但是,苏轼只是看起来很超然,很乐观,其实他对人们的生存,是充满忧虑的。也就是说,苏轼用豁达、乐观作为伪装,其实他在诗词里表达的,是对人生的忧思。

苏轼的很多诗词,有这么个鲜明特点,要么对梦境进行描写,要么,用幻梦来形容人生,总之是离不开一个“梦”。其实,苏轼诗词里的这些“梦”,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忧思。

比如,他在《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里,是这样写的:“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再比如,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这首词里,苏轼这样写:“万事到头都是梦。”苏轼心里,对人生充满了深重的忧患,他说古今如梦也好,说万事如梦也好,就是因为他内心的忧思没法排解,所以,才用看起来很超脱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忧思。

苏轼的这种做法,有点儿像网上的一个段子:能说出来的委屈,那都不是委屈,真正特别委屈的事儿,很可能根本就说不出来。正因为,忧患之思实在太深重了,没办法排解,所以,苏轼只能在诗词里,用一种假装豁达的态度,来发泄一下自己的苦闷了。可见,苏轼表达忧思的这些诗词,它们的鲜明特征就是,披着潇洒、豁达的外衣,表达对人生的忧思。

那么,诗人这种忧患之思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诗人的这种忧患之思,根源就在于,诗人们认为,既然熟读圣贤书,就要建功立业,承担起对国家的责任。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因为,在古代社会,儒家学说占主流地位,在儒家学说里,非常强调文人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这样来说,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轼看起来很超脱,但他依然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但是,文人虽然有建功立业的理想,在现实生活里呢,可能不具备实现理想的条件。所以,那些充满责任感的文人们,当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时,就会产生对国家、对社会的忧思,并且,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个人的忧思情怀。

二、山水田园诗歌是古代文人自然情结的集中体现。

山水田园诗歌,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着重要位置。它起源的时间,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田园诗歌的主要特色呢,就是用清新的语言,表达田园生活的乐趣,以及自然山水的优美。

山水田园诗歌,是古代文人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自然情结。从诗人的个体精神角度,以及社会文化精神的角度,来分析山水田园诗歌,我们就会发现,山水田园诗歌的起源,不只是因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其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在前面我们说过,古代文人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能为国家百姓,做出贡献,也就是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是呢,当现实情况与文人的人生志向,产生矛盾的时候,文人们就只能通过写诗填词,来发泄自己的忧患之思。

但是,也有一部分文人,当他们的人生志向和现实社会,产生矛盾时,他们选择的是,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在自然山水里,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依靠。

虽然,山水田园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起源的,其实,古代文人的自然情结,在孔子之前就已经产生了。比如说,古时候有个人叫许由,“许多”的“许”,“由于”的“由”。许由这个人,非常有才能,但是不愿意从政,却愿意隐居在山林里。这可能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隐士了。

从许由以后,很多文人在理想不能实现时,就把目光投向自然山水,借助于诗歌,抒发自己对山水田园的感受。在山水田园诗歌,刚刚兴起的时候,有两位代表人物,他们就是谢灵运和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虽然,谢灵运是山水田园诗歌的鼻祖,但是,陶渊明的自然追求,代表了更多数文人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自然追求,是把儒家主张的仁义,和道家主张的自然,融合为一个整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人既要关怀现实,又能在自然山水之中,让心灵有所依靠。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文人,你既得有入世的精神,又能安于自然之道。这个自然之道呢,在古代文人看来就是,在山水田园生活里,让精神生活变得更自由。

山水田园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高峰期。在这个高峰期,有两位诗人,是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他们就是王维和孟浩然。

那么,为什么到了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歌会出现发展高峰呢?这就得从社会文化精神,还有个体精神,这两个层面来说一说了。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盛唐时期

在盛唐时期,社会文化那是相当的繁荣,这一时期,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学说,都对文人的思想精神起着作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禅宗对文人的自然情结,起到了推动作用。在禅宗的影响下,文人们追求平静的内心体验,可是,在现实生活之中,又怎么能做到心静、心空呢?那就只有把自己投入自然,在自然之中,创造出空寂平静的内心体验。

禅宗的思想,是社会文化精神,文人追求空寂平静的内心,这是个体精神。在社会文化精神,以及个体精神的共同影响下,山水田园诗歌进入了发展高峰。

但是,山水田园诗的高峰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经历过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的国力衰退了,同时,山水田园诗歌也跟着衰颓了。从社会文化精神层面来说,中晚唐时期,国家经历着变乱,儒家的仁义思想,以及通过诗歌教化人心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从个人精神层面来说,文人们发现,就算是在山水田园中,也不能带给自己悠闲的心境,所以,创作山水田园诗的热情,也就不如盛唐时期了。

虽然,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进入了衰落时期,但这不说明,到了中晚唐时期,就没人创作山水田园诗歌了。中晚唐时期的诗人,比如韦应物、柳宗元、刘禹锡,他们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古代文学史上,还是比较著名的,只是,山水田园诗歌,再没有盛唐时期的气势了。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虽然,山水田园诗歌,在中晚唐时期失去了活力,可是,到了宋代,山水田园诗又迎来了复兴的局面。

我认为,宋代文人的自然情结,比之前那些朝代的文人,要更加深厚一些。从社会文化精神的角度说,两宋时期的义理学说认为,自然山水万物,都能帮助人们领悟心性。这个“心性”,就是“心灵”的“心”,“性情”的“性”。文人们为了领悟心性,就纷纷来到山水之间。从个体精神的角度来说,两宋的文人,对人生的起伏变化,看得比较淡然,他们借助自然山水,来赞美世俗的生活情趣。

虽然在两宋时期,山水田园诗迎来复兴,但是在这之后,山水田园诗就逐渐没落了。不过,山水田园诗虽然没落了,但古代文人的自然情结,却还是存在的。在历朝历代的文人看来,自然山水,既为自己提供了写作灵感,也陶冶了自己的性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理想,还可以寄托在山水田园中。

三、对现实的不肯妥协和超越精神,才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核心。

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它产生的土壤,是古代文人在现实压迫中,对心灵自由的追求,这是一种对现实不肯妥协的精神,也是一种超越精神。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文人们创作出浪漫主义诗词,和这种不肯妥协的个体精神,是分不开的,同时,对古典浪漫主义诗歌起影响的,还有社会文化精神,这种社会文化精神就是,与世俗抗争的理想主义。

在古代社会,文人要想担负自己的责任,就要来到朝廷当官,因为只有担任官职,那才能谈得上报效国家。可是呢,进入朝廷做官,也相当于被体制束缚起来了,这就会让人觉得压抑。古时候的文人,尤其是诗人,他们比较看重心灵自由。现实给人束缚,可内心却追求自由,这时候,诗人们就需要表达自己的不妥协,渴望超越现实。这一类的诗人,就是浪漫主义诗人。

那么,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是谁呢?他就是屈原。在前面我们讲过,屈原是具有代表性的忧思诗人,但是,他表达忧患之思的写作方式,是浪漫主义的,屈原在诗歌里表现出的,正是一种不妥协精神。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比如,屈原的代表作《天问》,“天空”的“天”,“问题”的“问”,就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在这篇《天问》里,屈原对天地万物、各种现象提出问题,诗里既有神话传说,也有屈原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可以说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强烈的不妥协精神。

在屈原以后,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但也没有脱离现实。在一些代表作品里,李白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比如,《行路难》这首诗就是这样,诗歌里有很多想象和夸张的写法,但李白的想象和夸张,并没有脱离现实,同时,又对现实充满了批判。

对现实的不妥协,让诗人充满了批判精神,以现实为根据的想象和夸张,则是诗人对现实的超越,正是这么两个方面,让李白的诗歌,充满了魅力。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李白的诗歌。在诗歌里,李白想象自己,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虽说有的场景描写,特别夸张,但正因为这种夸张的写法,让我们觉得李白的诗歌,充满了神奇色彩。虽然,李白在诗歌里,也表达理想落空后的郁闷,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现实的抗争,也不肯放弃自己的人生志向。李白就是这样的人:他追求心灵的自由,但也追求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他充满浪漫情怀,但是,看到现实里的阴暗面,也敢于批判。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充满浪漫情怀,不肯向现实妥协的诗人,数量并不少,比如,跟李白同时代的诗人李贺,他也是浪漫主义诗人。但是,我认为,真正的浪漫主义诗人,要保持建功立业的人生抱负,以及独立自由的人格,同时,面对现实的黑暗,保持着不妥协的态度。从这个标准来看,李白确实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

在李白以后,浪漫主义诗歌也就逐渐没落了。不过,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一些文学作品里,还是能看得到的,比如,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写的《牡丹亭》,还有,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都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可见,古典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再没有迎来繁荣期,可是,这种不向现实妥协的精神,以及超越现实的精神,对以后的古典文学,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四、总结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文章所说的要点。

首先说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精神是忧患之思。古典诗词里的忧患之思,指的就是,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百姓生存的同情。在传统社会,文人们的人生理想是,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人生理想不能实现,诗人们就会对国家的命运产生忧虑,他们只能通过诗词,抒发内心的忧思。以忧患之思为创作主题的代表诗人,有屈原、杜甫和苏轼。其实,在历朝历代,都不缺少具有家国情怀的诗人,而这种忧患之思,在近代中国社会,再次成为诗歌创作的主题,比如,林则徐写的许多诗歌,就表达了自己的忧患之思。

如何从文化精神和个体精神的角度,来把握古典诗词?

其次说了:山水田园诗歌,是古代文人自然情结的集中体现。山水田园诗歌,起源于魏晋南北朝,它的主要特色是,表达田园生活的乐趣,还有自然山水的美好。山水田园诗歌的本质,是诗人通过诗歌,抒发自然情结。在古时候,有些文人的理想落空后,会投入自然之中,在自然山水里,寄托自己的心灵。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有,谢灵运、陶渊明、王维,还有孟浩然。盛唐时期,是山水田园诗的发展高峰期,而两宋时期,则是山水田园诗的复兴期。山水田园诗,让人们看到了,自然对心灵的抚慰作用,而在山水田园诗的写作过程里,文人们把目光,拉回到自己的内心,可以说,文人们在写作山水田园诗时,对自己的心灵世界,进行了更多观察。

最后说了:对现实的不肯妥协和超越精神,才是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核心。在古代社会,文人们面对现实的压迫,依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同时,社会上流传的理想主义精神,也影响着文人们的创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开始出现。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有两位代表人物,他们就是屈原和李白,他们就像浪漫主义诗歌的两座高峰。但是,在盛唐之后,古典浪漫主义诗歌,渐渐地衰弱了,可是,浪漫主义精神,却给后来的文学创作,带来了影响。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还有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浪漫主义文学。古典浪漫主义诗歌,对现代新诗也是有影响的,比如,现代新诗里,对于自由的歌颂,对理想的追求,这些元素,在中国古典浪漫主义诗歌里,都能看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