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明清《周易》課本

 弯刀书斋 2020-01-31

元仁宗恢復科舉,用北宋程頤《程氏易傳》和南宋朱熹《周易本義》作《周易》課本。明成祖命胡廣鋪陳程朱易說編寫《周易大全》,是爲明代科舉考試《周易》課本。清康熙命李光地折中程朱易說編寫《周易折中》,爲清代科舉考試《周易》課本。元明清《周易》課本皆宗本程朱易學,其源流本末,略述於下。

~ 1 ~

北宋程頤做過宋哲宗的老師,著有《程氏易傳》,又名《伊川易傳》。臨終前將手稿手授弟子弟子傳焉。中華書局點校本《楊時集》卷二十五《校正伊川易傳後序》:“伊川先生著《易傳》,方草具,未及成書而先生得疾,將啟手足,以其書授門人。

南宋朱熹做過宋寧宗的老師,著有《周易本義》,臨終前將定本手授弟子弟子傳焉。朱熹臨終前百餘日嘗授弟子《周易本義》定稿,事載陳淳《北溪大全集》卷二十二《答廖師子晦》第三書,中云“某向者庚申春首自考亭傳《本義》來”。參見廚齋《朱熹易學散論》(商務印書館)第28頁考證。

程朱之學世稱道學,又稱理學,在兩宋時期沒有獲得官學地位,而盛傳於民間。作爲理學代表著作的《程氏易傳》和《周易本義》,也盛傳於民間。

~ 2 ~

趙宋王朝歷北宋迄南宋,科舉之制未嘗中斷。契丹遼人由北向南擴張,他們在占有燕雲十六州之後,即實行科舉。女真金人由北向南擴張,他們從遼人手裏奪取燕雲之地以後,也實行科舉。樣,在宋遼金時期,南北政權皆行科舉。參見張希清等主編《中國科舉制度史》之《宋代卷》與《遼金元卷》。

宋遼金三朝科舉考試使用的《周易》課本,大致沿用唐太宗詔孔穎達主編的《周易正義》,參見“唐太宗詔編《周易》課本”。《玉海》卷四十三《端拱校五經正義》:“端拱元年三月,司業孔維等奉敕校勘孔穎達《五經正義》百八十卷,詔國子監鏤板行之。《易》則維等四人校勘,李說等六人詳勘又再校,十月,板成以獻。”《金史·選舉志一》:“金設科皆因遼宋制。凡經,《易》則用王弼、韓康伯註,《書》用孔安國註,《詩》用毛萇註鄭玄箋,《春秋左氏傳》用杜預註,《禮記》用孔穎達疏,《周禮》用鄭玄註賈公彥疏,《論語》用何晏集註邢昺疏,《孟子》用趙岐註孫奭疏,《孝經》用唐玄宗註,《史記》用裴駰註,《前漢書》用顏師古註,《後漢書》用李賢註,《三國志》用裴松之註,及唐太宗《晉書》、沈約《宋書》、蕭子顯《齊書》、姚思廉《梁書》《陳書》、魏收《後魏書》、李百藥《北齊書》、令狐德棻《周書》、魏徵《隋書》、新舊《唐書》、新舊《五代史》,《老子》用唐玄宗註疏,《荀子》用楊倞註,《揚子》用李軌、宋咸、柳宗元、吳祕註,皆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程氏易傳》《周易本義》未嘗側與其間。

~ 3 ~

蒙古元人由北向南擴張,初不以科舉爲意。北方地區自金亡算起,科舉停頓約八十年。南方地區自宋亡算起,科舉停頓約四十年。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詔開科舉,《元史·仁宗本紀》:“皇慶二年冬十月己卯,敕中書省議行科舉。十一月甲辰,行科舉。詔天下以皇慶三年八月,天下郡縣興其賢者、能者,充貢有司,次年二月,會試京師,中選者親試于廷,賜及第出身有差。帝謂侍臣曰:‘朕所願者,安百姓以圖至治,然匪用儒士,何以致此?設科取士,庶幾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興也。’”考試四書五經,用理學家注解爲課本,兼用古註疏。其《周易》徑取《程氏易傳》《周易本義》,兼用《周易正義》。《元史·選舉志》載考試程式:“蒙古、色目人:第一場,經問五條,《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設問,用朱氏章句集註。第二場,策一道,以時務出題,限五百字以上。漢人、南人:第一場,明經、經疑二問,《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內出題,並用朱氏章句集註,復以己意結之,限三百字以上。經義一道,各治一經,《詩》以朱氏爲主,《尚書》以蔡氏爲主,《周易》以程氏、朱氏爲主,已上三經兼用古註疏(廚按,古註疏指《五經正義》),《春秋》許用《三傳》及胡氏《傳》,《禮記》用古註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第二場,古賦詔誥章表內科一道,古賦詔誥用古體,章表四六,參用古體。第三場,策一道,經史時務內出題,不矜浮躁,惟務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 4 ~
明成祖永樂十二年(1414年),敕胡廣等人采擇理學家解經的傳注議論,以及性理之言,編纂《五經四書大全》《性理大全》。次年書成,合稱《五經四書性理大全》,刊賜天下,用爲科舉課本。《明成祖實錄》:“永樂十二年十一月甲寅,上諭行在翰林院學士胡廣,侍講楊榮、金幼孜曰:‘《五經》《四書》皆聖賢精義要道,其傳註之外,諸儒議論有發明餘蘊者,爾等采其切當之言,增附於下。其周程張朱諸君子性理之言,如《太極通書》《西銘》《正蒙》之類,皆六經之羽翼,然各自爲書,未有統會,爾等亦別類聚成編。二書務極精備,庶幾以垂後世。’命廣等總其事。仍命舉朝臣及在外教官有文學者同纂脩。”又:“十三年九月己酉,《五經四書大全》及《性理大全》書成。先是,上命翰林院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胡廣等編類是書,既成,廣等以稿進,上覽而嘉之,賜名《五經四書性理大全》,親製序於卷首。至是繕寫成帙,計二百二十九卷,廣等上表進。上御奉天殿受之,命禮部刊賜天下。”
《五經四書大全》包括《周易傳義大全》《書傳大全》《詩集傳大全》《禮記大全》《春秋集傳大全》《四書大全》六部書,其《周易傳義大全》取《程氏易傳》之“傳”、《周易本義》之“義”,宗本程朱,而附驥程朱後學以及先儒易說,以講解《周易》,故稱“傳義大全”。
清代四庫館臣名《周易傳義大全》爲《周易大全》。《四庫全書·周易大全提要》:“朱彝尊《經義考》謂‘廣等就前儒成編雜爲鈔錄而去其姓名,《易》則取諸天台、鄱陽二董氏,雙湖、雲峰二胡氏,於諸書外未寓目者至多’云云。天台董氏者,董楷之《周易傳義附錄》;鄱陽董氏者,董真卿之《周易會通》;雙湖胡氏者,胡一桂之《周易本義附錄纂疏》;雲峰胡氏者,胡炳文之《周易本義通釋》也。今勘驗舊文,一一符合,彝尊所論,未可謂之苛求。然董楷、胡一桂、胡炳文篤守朱子,其說頗謹嚴,董真卿則以程朱爲主而博采諸家以翼之,其說頗爲賅備。取材於四家之書而刊除重複,勒爲一編,雖不免守匱抱殘,要其宗旨,則尚可謂不失其正。”
~ 5 ~
清康熙皇帝留心經義數十年,探研《周易》,胸有識見,立意折中《周易本義》與《程氏易傳》之異同,兼折中諸儒易說與朱程易說之異同,修成課本以教化天下,乃命大學士李光地主持編寫《周易折中》。《清史稿·李光地傳》:“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淵閣大學士。時上潛心理學,旁闡六藝,御纂《朱子全書》及《周易折中》《性理精義》諸書,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yán研)求探討。”當時參與其事者,自翰林院侍講學士蔣廷錫、張廷玉、陳邦彥以下有四十九人,連同李光地共五十人。《周易折中·總裁校對分脩校錄監造諸臣職名》:“總裁: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臣李光地。御前校對:翰林院侍講臣魏廷珍,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脩臣何國宗,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脩臣吳孝登,翰林院庶吉士臣梅瑴成,舉人臣王蘭生。南書房校對: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臣蔣廷錫,翰林院侍講學士臣張廷玉,翰林院侍講學士臣陳邦彥,翰林院侍讀臣趙熊詔,候補翰林院侍講臣楊名時,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編脩臣王圖炳。分脩:翰林院編脩臣儲在文,翰林院檢討臣胡煦,翰林院庶吉士臣何焯,戶部主事臣李鼎徵,進士臣蔣杲,舉人臣陳萬策,貢生候選知縣臣王之銳,監生臣陳汝楫,生員臣李清植,生員臣郭珣,生員臣李璣。武英殿校對:翰林院編脩臣張起麟,翰林院編脩臣徐用錫,舉人臣成文。武英殿繕寫:翰林院脩撰臣王世琛,翰林院編修臣嵇曾筠,翰林院編脩臣蔣漣,翰林院編脩臣徐葆光,翰林院編脩臣劉於義,翰林院編脩臣潘允敏,翰林院編脩臣狄貽孫,翰林院編脩臣薄海,翰林院編脩臣任蘭枝,翰林院編檢討臣陳世侃,原任光祿寺署丞臣伊都立,候補翰林院待詔臣曹曰瑛,留京食俸知縣臣王曾期,進士臣張榮源。在館校對繕寫:翰林院編脩臣繆沅,翰林院編脩臣李鍾僑,原任翰林院編脩臣程夢星,翰林院檢討臣張照,翰林院檢討臣董宏,原任內閣中書臣閻詠。武英殿監造:總監造兼佐領臣張常住,總監造臣李國屏,監造兼驍騎校臣巴實,監造臣神保。”
是書也,康熙親自擘畫,審定凡例,“揅求探討”(《清史稿·李光地傳》),“甲夜披覽,片字一畫,斟酌無怠”(《御制周易折中序》),“時出己意”(《周易折中·凡例》),故稱御纂而名《御纂周易折中》。《周易折中·凡例》:“朱子之學出自程子,然文義異同者甚多,諸經皆然,不獨《易》也。況《易》則程以爲聖人說理之書,而朱以爲聖人卜筮之教,其指趣已自不同矣。然程子所說皆脩齊治平之道,平易精實,有補學者,朱子亦謂所作《本義》簡略,以義理《程傳》既備故也。今經傳之說,先以《本義》爲主,其與《程傳》不合者,則稍爲折中其異同之致。《傳》《義》之外,歷代諸儒各有所發明,足以佐《傳》《義》所未及者,又參合而研覈(hé核)之,並爲折中,以系於諸說之後。或前人之所未言,朕亦時出己意,參錯其間。鑽仰高堅,何敢自信!庶幾體先賢虛公無我之意,求合乎此理殊塗同歸之宗云。”編寫歷時兩年,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定稿。《御製周易折中序》:“易學之廣大悉備,秦漢而後,無復得其精微矣!至有宋以來,周邵程張闡發其奥,唯朱子兼象數天理,違衆而定之,五百餘年无復同異。宋元明至於我朝,因先儒已開之微旨,或有議論己見,漸至啟後人之疑。朕自弱齡,留心經義,五十餘年,未嘗少輟,但知諸書《大全》之駁雜,奈非專經之純熟。深知大學士李光地素學有本,易理精詳,特命脩《周易折中》,上律《河》《洛》之本末,下及衆儒之考定,與通經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越二寒暑,甲夜披覽,片字一畫,斟酌無怠。康熙五十四年春告成,而傳之天下後世。能以正學爲事者,自有所見歟?康熙五十四年春三月十八日。”《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朕惟經學爲治法之要,而《詩》《書》之文,《禮》《樂》之具,《春秋》之行事,罔不於《易》會通,故朕研求易理,玩索精蘊,前命儒臣參考諸儒註疏傳義,撰爲《日講易經解義》,又命大學士李光地纂修《周易折中》,乙夜披覽,一字一畫,斟酌無忽。誠以《易》之爲書,有觀民設教之方,有通德類情之用。恐懼修省以治身,思患預防以維世,所以極天人,窮性命,開物前民,通變盡利者,其理莫詳於《易》。故孔子甞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蓋言凡爲學者不可以不學,而學又不可易視之也。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頒《周易折中》於天下學宮。《清史稿·聖祖本紀》:“五十六年丁酉春正月丁卯,修《周易折中》成,頒行學宮。”《武林藏書錄·杭州府學官書》:“康熙五十二年《御纂朱子全書》成,五十四年《御纂周易折中》成,皆頒發各直省學宮,以廣誦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