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路口,向东,有一条老街,叫东大街。哪里东大街?街,乃板浦东大街。我对这条街非常熟悉,用一句成语代替-------了如指掌。在我眼里,老家几条街,数东大街最有趣味、最有特色。闻名遐迩的李汝珍纪念馆就在这条街上。东大街生机勃勃,两旁的古建筑,青砖黛瓦,古色古香,独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说起来,老街已经有上百年历史了,每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俊男靓女,不绝于途。酒店如同雨后春笋冒出了一家又一家,什么“家常菜”酒店、“林霞酒店”、“小聂酒店”·····真是鳞次栉比,目不暇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气候。 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文人、学者,仰慕、拜谒李汝珍的人数,简直多如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清。偌大的,李汝珍纪念馆工作人员无二人,唯独杨馆长一人在坚守。我戏谑杨馆长,一个人的纪念馆。杨馆长下车人氏,自从到纪念馆工作,二十几年如一日,负责接待来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纪念馆毗邻,乃板浦小学。我小时候,在这座小学就读。现在面目皆非,改名为浦东幼儿园。 曾记得,几年前,有一位领导人,格局大,有战略眼光,想重新恢复古镇,重振古镇雄风,并把这条老街,打造成美食街。不仅如此,还计划建造盐商会馆、天齐庙、水上一条街。规划图也出来了,计划即将实施,无奈,老天弄人,天不佑板浦。后来工程,因故而搁浅。想起这件憾事,未免有些让人痛心、让人扼腕长叹。大好机遇失去了,真不知道,老家板浦,何年何月,再有这样的机遇? 无妨。好事多磨。生活需要等待。有一首经典老歌,久久萦绕在我脑海,并一直,抚慰着我。我想,板浦作为连云港市的南大门,绝对没有理由,不发展起来的。只不过,时间问题。我的这种想法,到底属不属于,鲁迅笔下的那种阿Q精神呢?我不知道。 汤饼馆位于文化站对面,这家小店,不做广告,却着实惹人眼球,抬头之间,就会发现招牌上书写“老街饼汤馆”,五个大字,神采奕奕。但,不知道字出自谁手?馆里无非经营着草牌饼、羊肉汤。草牌饼做的绝了,非常有特色,饼面上撒着芝麻,薄薄的、脆脆的,两块五一块,羊肉汤呢?十五元一碗。若论贵贱,就小镇普通的老百姓、小市民,收入来说,吃上一顿,需要十七块五毛。价格,的确贵了一点。 饼炉是放在馆外的,是那种白铁桶制成的。饼是纯手工制作。饼现吃现烤。羊肉汤也是现熬的。顾客是有知情权的。顾客可以,一目了然见证全过程。 这家小店窗明几净,看着非常舒坦。生意做的还不错,人气旺,天天座位爆满,人声鼎沸,就是明证。 我有时间小闲。何为小闲?意即稍有空闲。我特别喜爱来这条街。或许,上文化站转转,或许到李汝珍纪念馆找杨馆长,喝喝茶,聊聊天。我到处闲逛,最重要的,顺便,寻找一些写作题材。 不走出来,视野不开拓,呆在家里,宅在书房,几支烟玉溪烟、一杯云雾茶,苦思冥想,就才思敏捷啦?就有题材啦?这,与古人说的“坐井观天”、“闭门造车”何异?其实,老家板浦这个千年古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来被文人称颂、推崇。多少年来,我一直,把古镇比喻成:一座文学宝藏,稍微留意一下,就不愁,无文章可写。 搁开闲话,言归正传。曾记得,多次从店铺经过。饼香,夹着汤香味,着实诱人。只是,苦于囊中羞涩,平常不大尝。冬日里,偶尔,兴致忽来,便信步走进去,挑了个幽静处,坐了下来,消费一次,改善改善生活。我似《水浒传》中的那些英雄好汉,拳头把桌子擂的“轰轰响”,气沉丹田,高呼:店家,上草牌饼和羊肉汤·····时间不久,店家把饼汤一起端上来,趁热吃,味道才正宗。一块饼和一碗汤,足矣!饼,汤,下肚,滋味相当不错。饼味盈鼻,汤浓香醇,让人惊喜。 吃罢结账,走人。 作者简介:潘友国,土生土长连云港板浦人。喜欢看书、写作。时常有文章发表。连云港作家协会会员。 |
|
来自: 昵称1617776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