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高维度文明的“中医生理学”

 香左 2020-02-01

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西医完全不在一个层次。就像早熟的中华文化一样,中医很早就达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峰。

1.西医的思维模式是低维度的微观->宏观的方法

我们仍然用爱迪生的故事来讲解。有一次爱迪生递给他的助手一个灯泡,让他给出这个灯泡的容积。几个小时过去了,爱迪生发现他的助手拿着皮尺,在纸上列出了一大堆复杂的微积分公式,还在满头大汗的计算。“天哪!”爱迪生当着他博士生助手的面,将水倒满灯泡,然后再将灯泡中的水倒入量杯中。灯泡的容积就出来了。

在这个故事中,爱迪生的助手的思维模式是微观->宏观的方法,也就是要将一个对象的所有细节全部精确掌握,针对每一个不同形状的灯泡,都必须通过100%的正确测量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一旦某个细节出错,结果全错。而爱迪生的思维方法是宏观->宏观的方法,不管什么形状的灯泡,都可以几秒钟直接得出结果。

西医就如同爱迪生的这个助手,思维模式是微观->宏观的方法,西医认为如果不知道具体的病原体是什么,就无法治疗疾病。并将此看成是真理。西医从微观入手,从分子水平研究人体生理和代谢,并以此开发药物,是化简为繁的方法;只要一个细节出错,结果必然出错。

针对人体这样超级复杂的系统,想要精确掌握其运行的每一个细节,完全超出人类当前的能力。这就是西药开发成功率极低及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原因。

2.中医的思维模式是高维度的宏观->宏观的方法

也就是说,中医不关心微观上病原体是什么,只关心它对人体的机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然后纠正这种影响就可以了,就像爱迪生不需要关心一个容器的形状和尺寸,中医也不需要知道病原体是细菌还是病毒还是衣原体。

这是一种处理超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方法,从思维模式上比西医至少高了一个维度。哪怕遇到西医从未见过的病原体,中医一样可以根据人体对病原体的生理反应处方开药。

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西医最大的不同,就是:

A 西医关注细菌,病毒,癌细胞等,它一定要找出一个敌人,以为杀死敌人,病就好了。

B 中医关注人体的功能,使用药物或养生的方法,纠正人体功能的偏差,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所以,中医关心你作为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生理功能,吃饭怎么样?大小便如何啊?寒还是热啊?出不出汗啊?

中医有个著名的“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中医不从微观上研究各种生化指数,也不从微观上关心药材的分子式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而是直接通过病原体作用于人体时发生的症状,使用相应的药方纠正这种状态。

3. 高维度的“中医生理学”

中医生理学借助了中华文明中最高等级的阴阳五行理论建立模型来描述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并解释了天、地、人和自然的关系。集大成者就是《黄帝内经》。按照药物对人体生理影响的宏观研究,成果是《神农本草经》。

然而《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的高度太高,没有极高的悟性极难掌握,所以又出现了《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完善的中医实践操作手册。

《伤寒杂病论》的体例就是先描述症状,后分析原因,然后就是开具处方。所以直接就用药方名命名病名,比如感冒初起的两种不同状况就直接叫“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伤寒杂病论》的外感病部分按照疾病的发展过程按顺序列出了症状和处方,并对各种误治之后如何处理也给出了相应的药方。 

至此中医已经高度成熟。直到今天,使用《伤寒杂病论》的方法治病,依然可以达到很好的疗效。尤其是治疗外感病,感冒发烧几乎就是一副药见效,两副药治愈的“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参见前文“为什么中医用《伤寒论》治感冒能够一剂见效”)

4. 中医遇到的问题一:西医领导的卫生部为了自身地位和利益打压中医

这么好的中医为什么如今在中国没有地位?

第一个原因是西医领导的卫生部打压中医。在前文《盛名难副的庸医钟南山》中我们深入剖析了这个问题,中医在非典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至今却不为人知。名声、地位、利益争夺导致西医主导的卫生部不可能支持中医。

中医只有从西医主导的卫生部独立出来,成立单独的中医部,才可能有出头之日。

5. 中医遇到的问题二:中医理论的混乱和医疗实践没有与时俱进

由于中医理论的深奥难懂,《伤寒杂病论》之后出现的各种名医大师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实践加以解释发挥,尤其流传过程中又被各种穿凿附会,导致中医理论和医疗实践的混乱。

具体来说现在的中医大致分为四类:

一类是时方派,就是半懂不懂的庸医,按照稀里糊涂的玄幻理论看病开药:

平均每方用药16味以上。一搭脉:哦,心脉有点火,加两钱黄连。嗯,肝有点阴虚,加三钱白芍、五分牡丹皮;肾脉很弱,加一钱地黄;血分有些热,加三钱生地黄;气分虚而有湿痰,加两钱参须、五分半夏、两钱苍术……大部分中医都是这个层次的,所以才有吃了好像有点好,又没有什么大用的感觉。

一类是经方派,就是严格按照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的指导,平均每方用药4.7味,药精力专,紧密配合人体的生理功能开药,效果很好。这类中医属于稀缺物种。

一类是传承派,就是手上有绝活或者秘方,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这类中医鱼目混珠,难以分辨。

一类是神医,中医理论和实践炉火纯青,看病开方信手拈来。这类中医神龙见首不见尾,可遇不可求。

5. 中医遇到的问题三:中医教育体系出了问题,不会看病的老师教出不会看病的学生

中医的教育体系,就是西医领导中医,培养了一大堆不会看病的老师,教出来不会看病的学生。理论上混乱化,学习上西医化,实践上无疗效,结果上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6. 振兴中医方法一:建立独立的中医部,改革中医医疗体系、教育体系

西医领导的卫生部为了自身地位和利益打压中医,中医只有从西医主导的卫生部独立出来,成立单独的中医部,才可能有出头之日。

中医医疗、教育体系的改革应当以疗效为基础,甚至可以采取按疗效收费的方法,让滥竽充数的庸医无处立足,让真正有本领的中医脱颖而出

7. 振兴中医方法二: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采用现代生理学来解释中医

振兴中医方法,就是回到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在基础阶段不用难以掌握的阴阳五行理论,而是采用现代生理学来解释中医,这样易于标准化和学习掌握。

比如《伤寒论》中治疗感冒大部分,可以这样解释:

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这个药物的机理是大概这样的: 桂枝增强心脏的力量,白芍加快静脉血回流。桂枝和白芍,就是起到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排泄废物的功能,通过出汗的方式把病邪排出体外。因为在出汗,所以人体津液在流失,需要通过生姜增强肠胃功能,大枣补充肠胃的津液。而甘草具有解毒的能力。

喝完桂枝汤,要喝点热稀饭助药力,再盖上被子休息。身上微微出汗,汗出病解。

麻黄汤:桂枝,麻黄,杏仁,炙甘草

这个药物的机理是大概这样的: 因为寒邪束表,不能出汗,所以需要用麻黄将毛孔打开发汗,同时用桂枝增强心脏的力量,再用杏仁润肺,补肺的津液。甘草可以解毒。

吃过麻黄汤的反应就是心跳加快,出汗,汗出而解。一旦出汗,就马上停药,不然会造成津液缺失,体力虚弱。如果是心脏不好的人,喝麻黄汤心脏会跳得很厉害,慎用。

其实对一般人来说,得了感冒喝点水好好休息,不吃药一周也就好了。如果对症吃桂枝汤或麻黄汤,基本上是一副药就解决问题。

上面就是感冒初起病邪在表(太阳病)的主要情况。

这里还有一些变化,比如这个中焦有湿热,舌苔黄厚口水多,喝了桂枝汤会气喘,或者这个本来有哮喘,或者感冒同时咳嗽厉害,就可以在桂枝汤里加杏仁、厚朴。杏仁能够去肺热、化痰,厚朴可以祛湿。

在比如爱喝酒的人,因为酒伤胃,或者本来是胃溃疡的人,喝桂枝汤有可能吐,这时可以用葛芩连汤。

再比如如果一会儿发冷一会儿发热,那可能就是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果是麻黄汤证,但又多了烦躁,就是感冒转成了肺炎,这时就是麻黄汤加石膏,成了大青龙汤证了。如果肺炎没有大热,可以用麻杏石甘汤。(非典型肺炎就是大青龙汤或)如果里寒甚,则可能变为小青龙汤。

再有就是如果用错药了,发汗过度或者误用泻药,各有补救的方法。

如果太阳表证没有治好,那病情就会发展进入下一阶段,变成阳明证或者少阳证。

阳明证:进入阳明证的特点,就是但热不寒。这里主要又分两种情况:

经热:是发汗太多或其它原因,造成血管里的水分不足,好比汽车冷却液不够了,体温就会升高,壮热。这时就用白虎汤。

腑热:发汗或其它原因把肠胃里的津液发掉了,造成大便干燥,便秘,几天不大便而发烧。这时就用承气汤。

少阳证:这时候病邪侵入了三焦系统,类似西医所说的淋巴系统。

这时候的主要症状就是:往来寒热,胸肋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这时候呢,主方就是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了。

上面就是感冒发烧肺炎的前期主要变化。到这一步病是很好治的。基本上就是一剂知,二剂已。后面病情如果没有治好,进入太阴、少阴、厥阴(入脏)的话。

8.振兴中医方法三:用现代医学实验来研究、验证中药

比如下面是一个桂枝汤的动物实验结果(来源《经方剂量揭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注射酵母制造小白鼠发烧模型,服用大剂量桂枝汤的白鼠体温很快恢复正常,与空白组一致。作为对照的模型组高烧基本未退,小剂量桂枝汤效果处在两者之间。

这个实验证明了足量桂枝汤的快速退烧效果。 

这样的研究,应该是中医、中药正确的现代化之路。

9. 西医如何学习中医?

前面已经谈到,针对人体这样超级复杂的系统,想要精确掌握其运行的每一个细节,完全超出人类当前的能力。这就是西药开发成功率极低及副作用不可避免的原因。

那么,西医首先要学习中医的宏观思维方式,从宏观入手,从人体整体功能入手,确定正确的大方向后,再进入微观研究具体的人体生理细节和药物代谢动力学。这样研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可以大大降低。

其次,西医首先要学习中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三分治七分养的辩证思想,记住一切医疗应以恢复人体正常功能为目标,避免单纯依赖药物,而是要关注人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尤其是慢性病治疗的影响,这应该是正确的方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