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戌六君子被处死时,为什么百姓纷纷叫好唾骂,向刽子手扔赏钱?

 剧透历史 2020-02-01

       没文化,真可怕!

封建时代的民众,早在商鞅变法开始,就受统治者愚民政策的毒害,固化形成一代代埋头种地交皇粮、老婆孩子热炕头地延续下去的传统观念,除非饿得活不下去,否则骨子里极少能崩发出反抗压迫的精神文化。

面对戊戌六君子被押赴菜市口处斩的情景,在草民百姓看来,只是日复一日平淡生活中的插曲,跟哪个地方赶集市、哪个村里唱大戏一样,没有区别。

四里八乡的民众往菜市口赶,早早地等候在道路两边和刑场周围,观看这难得的血腥场面,说到底只是图“热闹”两个字。

看客们期待的,是死囚犯临刑前唱上一两句类似“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豪言壮语,然后人群中响起掌声,间或吼出一句“好!”

至于什么变法维新、富国图强,吃瓜群众们听起来很陌生,也很遥远,所以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

这样的思想劣根性,鲁迅先生在其作品《药》中,有过十分直白的描述。革命烈士夏瑜为挽救民众而死,老百姓茶余饭后议论起他,只是觉得他“疯了”,不仅难以唤醒普通民众,反而争抢着人血馒头。

正是看到了封建愚民政策对思想的禁锢,老百姓普遍表现出冷漠、麻木、无知,只顾吃喝拉撒、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苟安情绪,鲁迅才毅然决定放弃医学,提起笔来唤醒民众沉睡的民族意识、反抗观念。

此外,清政府把持官方宣传机器,对维新党人极尽诋毁和妖魔化,也是造成百姓对戊戌六君子缺乏同情心的重要因素。

当时清政府的宣传渠道,全部掌握在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手中。官方传递给民众的信息,将维新党人描绘成了撺掇年轻皇帝兵围颐和园的逆贼。

成者王侯败者寇,自古叛乱都是应当予以严惩的对象。

古代官府为最大限度起到惩罚叛逆、震慑百姓的作用,往往大张旗鼓地张贴告示,公布犯人的罪状,以及游街示众和处斩的时间、地点。

不明就里的百姓胡乱信了清政府的说法,对戊戌六君子产生义愤填膺之感,以至于做出唾骂、投掷东西的举动,也是因为受了错误宣传的毒害。

而刑场周围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的情形,更加揭示出我国古代一条既愚昧又残酷的死囚产业链。

受医学的限制,古人偏激地认为活人的血肉,是治疗肺痨等顽疾的有效偏方,于是千方百计地花钱、托关系与刽子手牵上线,托他拿馒头去蘸刑场上的鲜血。

鲁迅《药》中开茶馆的老栓,就是相信了这个迷信的偏方,才花大价钱买了来了人血馒头,给自己得了肺痨的儿子治病。结果可想而知,被耽误病情的小栓仍旧是不治而亡。

但也有可能是同情戊戌六君子的好心人,通过投掷赏钱,向刽子手示意给他们来个“痛快”的,以免整个处刑过程充满痛苦。

只不过慈禧等顽固派视维新党人为死敌,为此还专门下令用一把钝刀给谭嗣同行刑。据说谭嗣同前后被砍了20余刀,才完全人头落地。

在这样高压的政治氛围下,想花钱给戊戌六君子买“痛快”,几乎不存在多少可能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