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过这样一件事情, 一位女孩,带着男朋友,来逛步行街上的礼品首饰店, 这家店里面,有那种外形漂亮的毛绒拖鞋出售。 女孩就拉着男朋友,站在拖鞋旁边,不停地试鞋。 每次换一双鞋,都要问男朋友: “这双鞋好看吗?” “还是刚才那双鞋好看?” 男朋友的反应没有耐心,看起来有些浮躁。 当时是下午两三点,大约是已经陪伴她在步行街逛街逛了许久。 “都挺好看的。” 这大约是直男的最好的反应。 而后,不知为什么,女孩就是在几个颜色之间摇摆来摇摆去,等我逛了一圈回来,十几分钟吧,女孩还在那里挑选。 男朋友终于有些恼怒了,他说道:“不就是一双拖鞋吗?要买赶快买吧!用得着这么费事儿吗?” 而女孩有些尴尬了,但是仍然举棋不定。 最终这次逛街不欢而散,而女孩子的喜怒哀乐也都随着男孩的喜好而动。 观察生活中不难发现经常发现这样的事情,很多女人活成了男人的影子,而男人的喜怒哀乐也成了女人的天气预报。 上面这件事,单独来说,很多女孩子有一种幻觉,认为自己穿不一样的鞋子,换不一样颜色的口红,或者不一样颜色的衣服,她就认为自己能从贾玲变成全智贤,所以异常在意这些外物。 然而事实上,一个人的内在气质、举手投足,这些东西是能够直击心灵的。这些才会带来真正的审美,就像画的再漂亮的网红脸,也没有林依晨那般清爽的气质,就算她的五官不一定有网红脸标准,但是林依晨就是有林依晨自己的内在气质。 而把这件事,放在更宏观的层面上来说,很多女孩子的感情观是这样的: 特别的依赖男孩子,特别希望找到一个人生上的依靠,特别想跟男孩子融为一体。 从催眠的角度上来说,人们更容易接受低沉声波的意见与建议,所以男性催眠师比女性催眠师更多,在生活层面上,与男性一起住的时间久了的女性,比起单身女性,更容易受到暗催眠而丧失自我。 不过按照催眠理论来说,容易受到催眠暗示的人群,往往也是自身定力比较差的人群,或者说,自身意愿不明晰的人群。 若是一位女性没有自己的想法,总是被抖音或者网络碎片化信息影响得摇来摆去,那么她就很容易受到男性的影响,从而丧失自我。 在感情中丧失自我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时间久了,变成傀儡性格,就会遭到男性的厌烦。 女孩首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多看书、多见世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不是冥顽不灵的那种固执不变的东西,而是一种可以成长、但不善变的价值观。 如今这个信息爆棚的时代,我们其实并没有学到太多的东西,反而是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判断力,今天说好男人什么标准,今天相信了,明天又出来一篇文章说好男人是另一个标准,又相信了,然后我们就变成了墙头草性格,永远没有定性。 这种善变的摇摆,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和困惑。
爱情开始的前两年,我们的大脑里分泌出了爱情激素多巴胺,会让我们带着玫瑰色的眼镜去看我们的爱人,而多巴胺能够持续最长的时间是两年,两年过了以后,我们才能真正看清楚对方的状态。 所以,我们很多时候是抱了太大的幻想,在和对方接触的。 或者说,我们保持着关于对方的形象,跟他接触。我们心里对对方的良好形象不愿意放手,希望对方能够一直符合这个形象。 比如,我认为我的男人,一定高大威猛、器宇不凡,是一个非常有担当、有责任的男子汉。 一旦对方表现出任何不符合这些标签的性格的时候,我们就拒绝接受。所以才会失望会生气。 我们喜欢的是我们幻想出来的形象,还是真实的对方? 这个问题,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独立而完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当我们过度依赖父母的时候,我们以后一定会过分依赖老公,所以看上去很可爱的女孩子,往往感情上都会有些矫情,而找不对人,因为可爱的文化,对应的就是过分依赖的文化。 日本是一个很喜欢女孩子可爱的国家,所以日本女性结婚后,普遍是做家庭主妇的。 而且,日本东京大学等名牌大学还做过一个调查研究,这些大学里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女性太少,采访了一些街头的女性后,她们的回答都是学历越高,越难结婚,这就说明她们过分地依赖了男性,而陷入容易丧失自我的局面中。 古代女性的教育,普遍都是以贵妇、贵气为主,也是因为这样的女性容易保持自我,容易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