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社的经费

 范雍祈求上天 2020-02-02

诗社的经费

作者

方山

李纨是否侵吞了诗社的经费,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凤姐儿笑道:“你们别哄我,我猜着了,那里是请我作监社御史!分明是叫我作个进钱的铜商。你们弄什么社,必是要轮流作东道的。你们的月钱不够花了,想出这个法子来拗了我去,好和我要钱。可是这个主意?”后来表态:“明儿一早就到任,下马拜了印,先放下五十两银子给你们慢慢作会社东道。”(见第45回)

诗社的经费

凤姐深明其理:在此之前,诗社的活动模式,是“轮流作东道的”(就算湘云是客,在理论上亦不能免)。这些小姐们,一个月也就是二两的月钱,自然会感到手紧。于是,便过来问凤姐索要活动经费。

要举办诗社活动,茶和酒是必须的。此外,还须得若干果菜。“说着,一齐来至地炕屋内,只见杯盘果菜俱已摆齐,墙上已贴出诗题、韵脚、格式来了。”(见第49回)“李纨命人将那蒸的大芋头盛了一盘,又将朱橘、黄橙、橄榄等物盛了两盘,命人带与袭人去。”“贾母便饮了一口,问那个盘子里是什么东西。众人忙捧了过来,回说是糟鹌鹑。”(见第50回)可见,李纨准备的,不仅有果蔬,还有荤菜。

李纨道:“咱们大家拥炉作诗。老太太想来未必高兴,况且咱们小顽意儿,单给凤丫头个信儿就是了。你们每人一两银子就够了,送到我这里来”,“你们四分子送了来,我包总五六两银子也尽够了。”(见第49回)按书中的描述,以这样的规格,花五、六两银子是合乎情理的。

“从此后我定于每月初二、十六这两日开社,出题限韵都要依我。这其间你们有高兴的,你们只管另择日子补开,那怕一个月每天都开社,我只不管。只是到了初二、十六这两日,是必往我那里去。”(见第37回)可以看出,诗社活动每月至少两次。假定李纨不动用那五十两的经费、每次都是这样凑分子的话,那姑娘们每月二两的月钱全搭上都是不够的。

诗社的经费

书中明写的诗社活动,仅有四次:咏海棠、咏菊花、联句/咏梅、咏柳絮。当然,如果社社都写,未免太过琐碎,不过拣有代表性的写写罢了。这中间,还有宝玉过生日(大致是春末夏初)。如此算来,总共约有一年半的时间。重建桃花社时,大家说道:“咱们的诗社散了一年,也没有人作兴。”(见第70回)也就是说,大概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诗社是正常活动的。若按一次五两银子的规格,那五十两银子还不够半年的费用呢(按每月两次考虑,还不算额外的)。

凤姐道:“你娘儿们,主子奴才共总没十个人,吃的穿的仍旧是官中的。一年通共算起来,也有四五百银子。这会子你就每年拿出一二百两银子来陪他们顽顽,能几年的限?”(见第45回)凤姐毕竟是当家理事的人,把李纨的账算得很清楚;而诗社一年的开销,也能估算得差不离。按照前面的算法,每年可不得一、二百两银子么。

那月钱是用来做什么呢?想吃点新鲜小菜,要给小厨房钱;要买好点的化妆品,得自己出钱;还有打赏下人的小费等。看来,府中所管的,只是基本的生活费用;而在基本的保障以外,无论吃的、玩的,都是要额外花钱的。

对于贾府这样的人家,所谓的月钱,不过是个添补罢了。有了基本的保障,再加上月钱,只能说,可以维持较体面的生活(若连打赏下人的钱都没有,那就不够体面了)。但要说过得有多滋润,恐怕也算不上。若说过得滋润,得是凤姐这样有权有势的,或如宝玉、黛玉这般深得贾母宠爱的。那凤姐岂是靠月钱过日子的?从实际的生活水平来看,李纨肯定比不上凤姐、宝玉、黛玉等人。

凤姐过生日时,贾母就要替李纨出钱。凤姐提醒贾母:您身上还有宝玉、黛玉的分子呢。贾母愿意替二玉出钱,不过是因着宠爱;不让李纨出钱,则是觉得她“寡妇失业”的不容易;而对探春等人,则是明确说要每人二两的。说到有钱,赖嬷嬷等人,据说比少奶奶都趁钱呢。她们是贾母口中的“财主”(见第43回)。难道是因为她们月钱多的缘故么?在贾府这样的人家中,没有管事的收益,只靠福利补贴(月钱、租子、年例)过活的,才是真正没钱的。凤姐说的,虽是实话,却不是全部的实话。

诗社的经费

凤姐所给的那五十两银子的经费,应该是用于常规的诗社活动的(算是“官中的”钱)。谁有兴致额外开社,则多半是由发起人来做东道的(此时动用官中的银子也不大合适)。李纨道:“我的主意。想来昨儿的正日已过了,再等正日又太远,可巧又下雪,不如大家凑个社,又替他们接风,又可以作诗。”(见第49回)显然,芦雪联诗这一次,并不属于常规的诗社活动。既然要“凑个社”,自然是要大家分摊费用了。

贾母笑道:“我想着,咱们也学那小家子大家凑分子,多少尽着这钱去办,你道好顽不好顽?”(见第43回)如贾府这样的人家,偶尔采取这种形式,不过是图个新鲜有趣罢了。以我的理解,李纨组织的这次诗社活动,也是如此。

正因日常的诗社活动已有了经费保障,大家不用轮流坐东,姑娘们的手头也会宽裕些。如此,李纨提出凑分子的建议,大家都很痛快地答应了。若是李纨侵吞了那五十两银子且每次诗社活动都采取这种形式,探春诸人怕是没有这个经济能力的。

《好了歌》中说到“功名”、“钱财”等事。以我的理解,凤姐执著于“钱财”,而李纨则是执著于“功名”。“功名”的极致,便是出将入相。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见第1回)“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腰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见第5回)

诗社的经费

在群芳宴上,李纨掣到的是一枝老梅,上有一句旧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见第63回)。所谓“竹篱茅舍”,指的是一种贫贱的生活状态。可以推测,贾府抄家后,贾兰在贫寒中学文、习武,后来腰悬金印,爵禄高登;而李纨呢,则是母凭子贵,凤冠霞帔。梅花之香,来自苦寒。那李纨寡妇熬儿,终于苦尽甘来。假如没有后来的乐极生悲,便是一个经典的励志故事。只可惜,这功名富贵,也抵不了无常性命。

那贾兰出将入相,到头来,却只剩了“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比较赞成梁归智先生的说法:李纨青春丧偶,老年丧子。悔教儿孙觅封侯,便是李纨的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