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原理竟然可以解释生活中 90% 的问题

 爸爸heli 2020-02-02

最近看完了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和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两本书里都提到一个共同的问题:

学习要学少,不学多。

找到少但是最重要的原理、效应、定律去学习,然后举一反三,用在生活中,指导自己的选择和行动。

这两本书里都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原理,叫做第一性原理。查理芒格用这个原理指导了他一生的大部分决策。成甲也介绍了自己是如何利用第一性原理成为逻辑思维的说书人的。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第一性原理这个话题。

这个原理竟然可以解释生活中 90% 的问题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

如果你在百科词条搜索“第一性原理”

你会收到如下让人头疼的解答:

'根据原子核和电子互相作用的原理及其基本运动规律,运用量子力学原理,从具体要求出发,经过一些近似处理后直接求解薛定谔方程的算法,习惯上称为第一性原理 。

第一性原理通常是跟计算联系在一起的,是指在进行计算的时候除了告诉程序你所使用的原子和他们的位置外,没有其它的实验的,经验的或者半经验的参量,且具有很好的移植性。作为评价事物的依据,第一性原理和经验参数是两个极端。

第一性原理是某些硬性规定或推演得出的结论,而经验参数则是通过大量实例得出的规律性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来自第一性原理(称为理论统计数据),也可以来自实验(称为实验统计数据)。

但是就某个特定的问题,第一性原理和经验参数没有明显的界限,必须特别界定。如果某些原理或数据来源于第一性原理,但推演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假设(这些假设当然是很有说服力的),那么这些原理或数据就称为'半经验的'。'

其实,用“人话”翻译过来就是:

一切事物先看它的本质是什么,抓着这个本质不要动,其它的随机应变。

听起来好像也不难,小时候老师也经常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说的其实就是第一性原理。但实践起来,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为啥?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们习惯用类比思考去思考问题,而不是深入思考本质,这是因为类比思考可以节约大脑能量,建立快速反射弧,更有利于生存。

那啥是类比思考呢?

比如,大学宿舍里,4个人有3个人选择考研,最后剩那一个,也有可能选择考研。因为从类比的角度考虑,3个人都考研说明考研=好就业,不然为啥他们都去考研了?

再比如,小花喜欢逛夜店,一般人基于此前对夜店女孩的认知,都倾向于认为她比较放荡,尽管她只是单纯喜欢里面的氛围。

这些都属于类比思考,也属于经验主义。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比较思维去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事情就应该用经验去思考啊?要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招聘广告都要求“三年经验和五年经验”了啊?

没错,经验是很重要,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一个拥有大量经验的人可能还真就挺吃亏的。

这个原理竟然可以解释生活中 90% 的问题

此话怎讲?

拿我现在做的事情举个例子,我现在自由职业,是独立作者,为得到每天听本书节目解读书籍。

听过每天听本书栏目的人都知道,解读版的书籍录成音频后,是完完全全的自然语言,也就是口语化的方式去讲解一本书。

这算是一个新型的生产内容的方式了。但这种方式对于那些科班出身、学新闻或者传播、甚至出版过很多本书的人来说,是不占优势的。即使他们有着丰厚的文学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华丽辞藻。

为啥?

因为他们过去多年养成的文学素养和写作习惯让他们的稿子充满了文本化的感觉,文字虽然很优美,但是放到音频录出来,就很奇怪。

我拿前几年甄嬛传的甄嬛体打个比方:

甄嬛:“阿姨,这碎碎的一抹青翠,好似乱坠了丫头的眼,平摊于日下,甚是沁人心脾。提神醒脑可是极好的!若忍心炙烤煎熬,蔫萎而焦灼,岂不是辜负了?”

说人话!

甄嬛:“煎饼别放葱!”

虽然是个段子,但其实这也说明了第一性原理出了问题。

过去,文学作者的第一性原理是用尽可能优美的句子描述画面,让读者感受中国语言的奥妙。

所以,本着这个第一性原理,好多作者写散文、诗歌,用各种倒叙、插叙等写作手法让文章看起来饶有兴味。

就像刚才段子中的甄嬛体一样,为了表达一个观点,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还有各种写作手法。

但音频的第一性原理是啥?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让用户听明白你讲啥就行了。

所以,写文章的时候就要求逻辑清晰,白话一点,先说重点,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所以,本质问题发生了改变,写作方式自然也要发生改变。

但是过去写惯了书面语的作者因为经验太多,没办法抛弃存量,所以干不了说书稿写作。

反而是一些没怎么读过书、写作过的人,像一张白纸一样,经过一段时间刻意练习,反而更容易上手。

这个原理竟然可以解释生活中 90% 的问题

你看,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魅力。

如果我们用类比思维,认为只有文学功底深厚的人、文笔好的人才能写说书稿、才能解读书。那我们就浪费了一次机会。

但是我们从第一性原理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说书稿的本质要求,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文笔好的人其实是不占优势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大胆的去挑战了。

前几天,看《硅谷钢铁侠》这本书,里面也提到了第一性原理。

说:埃隆马斯克做电动车特斯拉,但很多人觉得电动车不可能做成,因为电池成本上降不下来。当时大概是 600 美元/千瓦时,它过去就是这么贵。

但埃隆马斯克说:“我不管现在的电池有多贵,我就回到本质问一个问题,电池的硬成本是什么构成的?无论如何也减不下去的成本是什么?”无非就是铁、镍、铝这些金属,除了买这些金属的成本是绝对降不下去的,剩下来的成本都是人类协作过程中产生的,那就有优化的空间。

比如,在美国生产可能税费比较高,那就不要在美国生产了;可能是某个技术路线它比较昂贵,那随着它的大规模普及应用,这个价格就能降下来;可能是某种模块设计上本身出了问题,那就改变设计。最后埃隆马斯克公司做出来的电池比松下的电池价格便宜了20%多。

同样的思路,伊隆·马斯克的另一个创业项目是造火箭。这事本来只有国家才有财力干,但是伊隆·马斯克说不对,我算了一笔账:一架火箭,它的原料成本只占火箭的总成本的2%,就算还有其他成本,那都可以优化。所以,他放话说,可以把现在火箭的制造成本,降低到只有现在的10%。

你看,仅仅是掌握了一个原理,把它应用在生活中,就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除了埃隆马斯克这些造火箭、做电动车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做各种选择时,也可以用到。

还拿我自己举例子。今年4月份我决定自由职业,6月份正式辞职。辞职之后我经历了一大段时间的迷茫期,因为收入不稳定。

我为了让自己更有安全感,接了一堆私活,除了做逻辑思维的说书人,自己做社群,还给百万大号写头条广告,还兼职做读书会等等。

总之给自己搞的比上班还忙。后来有一天,我感觉我的生活好像哪里出了问题,我就让自己放空一天,停了下来。于是,我拿出一张白纸,在正中间写下了一个问题:

“我做自由职业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

“让自己有足够多属于自己的时间成长起来,尝试更多过去在上班时没机会尝试的职业和工作,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

写完之后,我恍然大悟,终于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了。我自由职业的第一性原理其实是“成长和体验”,但是我却为了要找安全感做了更多赚钱的事情,结果留给自己成长的时间少之又少。

这就和我当时选择自由职业的目标背道而驰了。

所以,我迅速做了调整,拒绝了给大号写广告、办活动的工作。留出大块的时间写说书稿、看书和旅行。

即使现在并没有赚很多钱,但我知道,我的每一天都在按照正确的方向做事,每一天,我都从心底里感觉到自己在踏踏实实的成长。

同样的,我又问自己,我活着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体验”

这个原理竟然可以解释生活中 90% 的问题

我想要体验更多,而体验更多就需要成长,所以,自由职业这个选择也是符合我活着的第一性原理的。

有了这个原理支撑。生活中看似很多复杂纠结的选择就迎刃而解了。

比如,选择在公司上班还是自由职业时,我会选自由职业。因为它能让我有在公司里上班体验不到的东西。

比如,在选择拼命赚钱和适当休息时,我不会像以前那样拼命了,我学会了让自己累了就适当休息,也不会再去满足任何人对我的期望了。

因为只有学会适当休息,才能可持续发展,说白了也就是健康的活的更久,也只有活的更久,才能体验更多。

再比如,我现在面对机会时,不会以“赚多少钱”来作为我是否选择这个机会的考量标准,而是“这件事我以前做没做过,是否能给我带来新的体验”。

所以,我宁可选择背包穷游2个月,也不想继续回到原来的老国企做预算。

其实,说到底,第一性原理的真正作用是帮助我们看清自己到底要什么。什么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

一个人只有知道了自己要什么,才能在繁杂的世界中,活的清爽、宁静一点,也才能不那么纠结。

你不会为了错失一个机会而后悔,因为你知道,它不符合你的第一性原理。

你也不会为了没赚到那么多钱而郁郁寡欢,因为你知道,你的第一性原理不是赚钱。(如果是赚钱的话,郁郁寡欢也没用,赶快想想怎么赚)

总之,“第一性原理”,就是让我们把目光从那些别人做的事上挪开,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为参照点,不断用那个参照点为自己纠偏。在奔向目标的过程中,不受其他因素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